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庞统,人物传记庞统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庞统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庞统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庞统的死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
  2. 庞统和诸葛亮齐名,可为何早期的时候庞统一直未受到重用呢?
  3. 历史上有哪些家喻户晓,但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人或者事?

庞统的死与诸葛亮什么关系

谢邀。

庞统的死和诸葛亮没有太大关系。

人物传记庞统,人物传记庞统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刘备入川,荆州需要重兵把守,所以留下诸葛亮、关羽、张飞等人把守,他带着庞统等人入川。

刘备本可以迅速取得西川,刚入川时,刘璋亲自来接待刘备,庞统、***就建议在宴席上直接拿下刘璋,如此兵不血刃,就能夺下益州。但刘备想按一贯套路,先收取民心,所以没有***纳。

后来内应张松被发现,双方翻脸,庞统又提出一计,让刘备选精兵,昼夜兼程,直取成都,可以一战而定,但刘备也没有***纳,而是***取了一城一地攻打过去这种相对稳妥的办法。但这种打法浪费时间,结果庞统在雒城督战时阵亡,年仅36岁。

人物传记庞统,人物传记庞统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其实在笑谈君看来,这个时候天下大势已经很明朗了,最重要的是时间,不是那些虚头罢脑的仁义道德,先把地盘打下来再说,况且刘备孤军在外,不求速胜,迁延日久,自身也有危险,不光庞统,张松的命也陪进去了。

所以说,庞统的死和诸葛亮关系不大,倒是和刘备有些关系,如果刘备能果断一些,庞统不会死。

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但是不代表任何两个事情之间就一定具有联系。

人物传记庞统,人物传记庞统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三国志记载

可见庞统是死于意外,被“流矢所中”,这里没有任何阴谋的成分。

如果说找原因的话,庞统是死于“冒进”。

庞统死时,诸葛亮还远在荆州。

向刘备大力推荐庞统的是诸葛亮。

“诸葛亮亦言之於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

庞统夺了涪城,正准备攻打雒城时,诸葛亮送来的书信,以发生星变,提醒庞统小心。

庞统之死,诸葛亮有着很大的关系,至少是他的漠视,不仅导致庞统殒命,刘备也是损兵折将。

从“庞统庞士元胜我十倍”之说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心里有情绪,而且是有相当大的情绪。

想想也能够明白,一山不容二虎,本来诸葛亮作为刘备的首席谋士,正在顺风顺水,虽然偶有挫折,可不碍大局,正要大展宏图之际,偏偏庞统加入阵营。而且若是庞统是一个次要的角色倒也罢了,可凤雏偏偏与卧龙齐名,这实在是难以摆平。

刘备欲进攻四川,刚刚加入阵营的庞统立功心切,挥斥方遒一番就获得刘备的信任。

其实刘备也是意欲摆脱完全依赖诸葛亮的局面,否则长此以往自己大有彻底沦为看客之虑。

庞统胜我十倍,因此不用我之助力,诸葛亮就此袖手旁观。

进攻四川,占据四川,是蜀汉集团当时最为重要和紧迫的大事,而作为首席谋士的诸葛亮却毫无作为,就算是极端推崇和美化他的三国演义,这段叙述中诸葛亮有关的行动几乎就是空白。

难道不应该感到诧异吗?

春秋责备贤者,庞统庞士元一个人的生命,怎能与蜀汉集团的大事相比呢。

诸葛亮应该为此承担责任。

“庞统的死与诸葛亮有什么关系”,很容易就把人引到阴谋论上了!

这也很正常,大家喜欢三国,不就是因为里面的那些权谋吗?如果三国没有权谋了,那三国的魅力也就逊色不少了!

庞统是在攻打雒县之时,“为流矢所中,卒!”行军打仗原本就是危险重重,历史上中箭而亡的名将也比比皆是。所以庞统中箭而亡既是意外,也是在情理之中!

如果要是按照阴谋论来看,那么庞统的这次中箭身亡就值得斟酌了!

世上最可怕的就是“琢磨”二字!

原本没有事儿,只要一琢磨就会琢磨出点儿事来!

陈寿把庞统比作是魏国的荀彧。可曾看见荀彧叔侄中箭身亡?

庞统原本不是武将,结果却在率众攻城之时“为流矢所中”,而且还是一箭毙命!

那么这一箭究竟是谁射的呢?

夺取益州原本就是在诸葛亮的规划之中。

罗贯中《三国演义》里面写道: 庞统随刘备入蜀,因求功心切,骑刘备的的卢马,从小路进军,被刘璋部将张任、冷苞等射死在落凤坡。此前在荆州镇守的诸葛亮曾写信给庞统,说他的将星黯淡,须提防意外发生。这些只是小说家的艺术虚构。其实,在正史上庞统的死与诸葛亮无关。

公元211年,益州牧刘璋派遣***到荆州迎接刘备入蜀,以便攻打汉中的张鲁。刘备征求群下的意见。刚刚受到刘备重用,被任命为军师中郎将的庞统立即劝说刘备不可错失良机,应当带兵收取益州。《三国志》注引《***春秋》记载庞统说备:“荆州荒残,人物殚尽,东有孙吴,北有曹氏,鼎足之计,难以得志。今益州国富民强,户口百万,四部兵马,所出必具,宝货无求于外,今可权借以定大事。”刘备表示不能失信义于天下,庞统则以兼弱攻昧、逆取顺守的道理说服了刘备,于是刘备才决定带兵入蜀。

诸葛亮此时同为军师中郎将,史籍里却没有记载诸葛亮对入蜀之事有何意见。所以后人对此加以附会,认为诸葛亮不满庞统率先向刘备建言献策,抢了自己的风头,对进取益州持消极态度。这种观点是不对的。

首先,以诸葛亮的修养和胸襟,是不会做出这种妒贤嫉能之举的。从《三国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即使像***这样受刘备雅爱信重的睚眦必报之人,诸葛亮都能与之和睦相处、推崇褒扬,何况是早已相识相知的庞统呢?

其次,收取益州是诸葛亮追随刘备之时就早已提出的战略规划。刘备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指出:“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实力大增,已经有能力进取益州了。此时带领庞统同行,只是实现诸葛亮当初的既定规划,不存在抢风头的说法。

再次,荆州作为刘备的根据地,北有曹魏,东接孙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如此重要的基地,势必要有一位能够担当方面之任,足智多谋的心腹来镇守。这样的人选,诸葛亮和关羽是最合适的了。

所以,通过分析可以看出,庞统的死纯粹是一次战斗意外,与诸葛亮没有任何关系。庞统的死,使刘备、诸葛亮少了一个得力的助手,更是后来蜀汉***的一个极大损失。


庞统和诸葛亮齐名,可为何早期的时候庞统一直未受到重用呢?

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对于熟读三国演义的我们并不陌生。有一点我们是知道的,凤雏庞统有大才与诸葛亮齐名,可是为何凤雏庞统早期时候一直未受重用呢?

在三国演义中我们从中可以知道凤雏虽有大才但其相貌丑陋,孙权刘备曹操三位三分天下的雄主都是外貌协会的,对于面目丑陋的庞统心生厌恶,庞统基本上没有得到他们的重用。

庞统这个人,由于面相不佳所以在学识方面的努力超过其他人数倍。我们都知道一个人在缺少一样东西的时候,经过更大努力得到了比别人多几倍几十倍成果的时候,难免会有点心高气傲,你有他没有,从心里面会看不起不如自己的人。

庞统认为其他人有个好皮囊皆是父母所赐,出谋划策安天下才是自己努力所得才能,久而久之让庞统有了瞧不上别人的性格,形成心直口快直接说出别人的不足之处的毛病。

面目丑陋、加上心直口快容易得罪人是三国演义解释庞统不受重用的原因。

演义毕竟是演义,只是为了故事更加丰满,让故事更加离奇,或者说为了引起读者的共鸣而杜撰出来细节。

历史上庞统早期不受重用的原因无非是出身的原因,三国志对于庞统的出身说的很隐晦,只说他“少时朴钝,未有识者”。

传记不说出身让人不由的会去深思,其他传记基本上会把出身说的明明白白,唯独庞统只用小时候很老实反应慢来代替出身。

完全理解为庞统是寒门士子,因为三国志的作者所处时代是一个讲究门阀出身的时代,如果庞统出身世家大族肯定会把庞统出身大书一番。

从庞统主动出山就可以看出庞统并没有世家大族的待遇,去投靠孙权和刘备,孙权和刘备都讲究出身。孙权本是江东望族,而刘备常常把皇室后裔挂在嘴边,面对庞统这样的出身并不优秀的谋士,他们二位肯定不会重用庞统。

庞统比诸葛亮大五岁,也是个很有才华的人。他有“看相”的特异功能,他也会看自己的相,自认是军师的料。

庞统虽有这样奇特的能力,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

刘备刚占领荆州时,任他为耒阳令。耒阳是个很小的地方,他做的相当于今天的乡镇长一职。庞统就任后,心不在焉,无所事事,刘备知道了很生气,就免了他的职。

东吴的鲁肃知道后,就写信给刘备说:“庞统这种人才不适合当小官,应该升为治中、别驾,才能发挥他的才干。”诸葛亮也跟刘备说了类似的话。

于是,刘备找来庞统一聊,“大器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中朗将”。

后来刘备准备和刘璋在涪县会面时,庞统建议他趁这个机会***刘璋,刘备认为自己在益州没有任何声望,不宜轻易下手。

涪县会面后,刘璋回成都了,庞统又提供了上、中、下三计让刘备挑选。刘备挑了中计,偷袭刘璋的手下大将。在庞统的运筹帷幄下,刘备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挺进。

然而,在进攻雒城时,庞统因亲自指挥作战,不幸被流箭射中,享年三十六岁。刘备非常痛惜,每次谈到庞统都忍不住哭起来,也很后悔自己前期没有重用庞统。

“军师”,有以主谋划施诈者。如新莽末,隗器聘方望为军师,嚣之部将高峻有军师皇甫文。汉末,荀攸、华歆均任军师。在《三国演义》中,魏国、蜀国、吴国这三个国家的实力最是强劲的,从而,形成三足鼎立之势。而这些国家之间的争斗,最少不了的就是军师的出谋划策。

说到三国时期的军师,相信大家脑中浮现出来的第一个人物就是诸葛亮。而诸葛亮的大名不仅仅是在我国家喻户晓,放在亚洲的任何一个国家那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可是,今天的我们不聊诸葛亮,而是谈谈诸葛亮的忘年好友——庞统。

庞统与诸葛亮并称为“卧龙凤雏”,当时,司马徽对他们二人的评价是:“卧龙凤雏,两人得其一,便可安天下。”由此可见,庞统的才能并不在诸葛亮之下。可是,为什么会造成如今世人皆知诸葛亮,但是,却没有几人记得庞统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今的局面?

或许,是因为世人觉得此人从外貌上来看就不太聪明,又或许是因为庞统太过朴实,因而,在年少时,庞统并不出名。又或许,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吧。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庞统二十岁的时候,遇到了司马徽,且二人相谈甚欢。

司马徽被庞统的才能所震惊,便说道:“南州士子再没有一人可以与庞统相比。”从此,庞统也渐渐地被人们所熟知,而司马徽也算是庞统的伯乐了吧。因为,得到了司马徽的赏识,庞统终于得到了一些重用。

庞统非常注重道德修养,对老人、小孩的照顾也十分的重视。所以,当他称赞别人的时候通常会言过其实。有人觉得奇怪,便问他为什么这么做,因为他觉得:这个世上的好人永远比坏人少,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帮这群行善之人建立信心,从而,促使他们去帮助更多的人。

然而,庞统入军后,并没有因此而平步青云,扶摇直上。

刚开始的时候,庞统是周瑜身边的幕僚,直到周瑜死后,才被鲁肃引荐给孙权,但是,孙权因嫌弃庞统相貌太过丑陋,并不打算重用他。之后,他被诸葛亮带回蜀国,几经周转,终于在刘备那里一展宏图,和诸葛亮一起成为了刘备麾下的军师中郎将。

那么,庞统究竟是如何到刘备麾下的呢?

大部分人印象中的庞统,都是那个“有才无德”的《三国演义》中沦为诸葛亮陪衬的“凤雏”,一个的配角,所有他的人生轨迹,其所着墨的地方不多,形象塑造上大多不太如人意。

那么正史中的庞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庞统是土生土长的荆州襄阳人,是当时著名隐士庞德公的从子。据《襄阳记》所载,庞德公称他为凤雏,称诸葛亮为卧龙,称司马徽为水镜。庞统的名气,是后来去见了“清雅有知人鉴”的司马徽才传开的。当时司马徽正在书上才桑,让庞统坐在树下,两人交谈从昼至夜,司马徽很是器重他,称他当为“南州士之冠冕”。由此,庞统才渐为人所知。

庞统的人生轨迹跟诸葛亮有极大的不同,诸葛亮名声传开后就开始“购全新吗,不求闻达于诸侯”,实际上是养望加伺机而动。庞统很早就出仕刘表统治下的荆州,任南郡功曹,但显然没有入刘表的法眼,而刘备当时正在三顾茅庐,也没有把庞统列入吸纳的人才行列。

赤壁之战后,荆州大多数官吏士人都追随了刘备,少部分选择了孙权,而庞统跟大多数人选择不一样,他成为孙权南郡太守周瑜手下的功曹。事实上当时的南郡受三方面控制,魏蜀吴三家各占一部分。

反正这一时期庞统就在功曹的位置上混日子,一直到了刘备“求都督荆州”,孙权将吴属南郡交给刘备后,庞统这才投入到了刘备阵营之中。

庞统来到刘备阵营后,也不怎么受重视,刘备只让他做了个县令,然而庞统业绩不好,刘备准备将其免职,后来是鲁肃跟诸葛亮为其说话,刘备可能跟庞统做过深入交流,才开始转而器重他,任他为荆州治中从事。

庞统跟诸葛亮最大的不同点就是,诸葛亮不轻易出山,出山就投到刘备阵营,而庞统先后在刘表、周瑜、刘备手下任职,不过两个人大概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诸葛亮属于联孙派,而受到诸葛亮、鲁肃赏识的庞统应该也属于联孙派。

首先,刘备之所以会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一个最大的原因是诸葛亮这个人广告打得好,个人品牌塑造的非常成功,诸葛亮何许人也,每每自比于管仲乐毅,迎来送往的都是颍川的名士,可以说是真正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再加上“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的谶语更是使得刘皇叔心动不能自已,那么三顾茅庐也就在情理之中了,而反观庞统是自己送上门来的,再加上一开始没有表明身份,那么在刘备眼里自然就落了下乘。

其次,这个世界一直是一个看脸的世界,只不过在古代看脸是政治正确的而不用藏着掖着搞潜规则,那么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这样的诸葛亮自然容易受到同样面如冠玉的刘备的欣赏了,而反观我们的庞统呢?浓眉掀鼻、黑面短髯、面容古怪可以说和诸葛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不仅是在蜀国,就是在吴国的时候,庞统也因为自己的相貌而没有得到重用。

最后,在得到诸葛亮之前,刘备可以说真的是空怀大志而不知所归,身边基本没有什么像样的谋臣而且前途茫茫,那么在这个时候,诸葛亮无疑就是茫茫夜色中的一盏之路明灯,落水者手中的救命稻草,那么他的地位自然就被提高了,而到了庞统投靠的时候,刘备已经事业有成,账下也多了很多谋臣,更有卧龙坐镇,那么对于人才的需求就没有之前那么渴望了,所以庞统也就没有那么被重视了。

以上!

历史上有哪些家喻户晓,但其实是虚构出来的人或者事?

一般我们提到黄飞鸿的时候,脑海中都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十三姨这个人物。其实历史上并没有十三姨这个人物,***剧作中的十三姨的形象都是以黄飞鸿的第四任妻子莫桂兰为原型刻画塑造出来的,但是莫桂兰与十三姨在性格方面又有着极大的反差。

莫桂兰与黄飞鸿都是广东人,并且二人都喜欢练武。这也造就了莫桂兰刚强坚韧的性格,但是也导致了很多前来提亲的男人都被她强大的气场所吓到,使得她的爱情之路走得颇为艰难。但是缘分却在一次酬神庆典上不经意间来到了这个女孩的身边,当时正在台上舞狮的黄飞鸿出现了罕见的失误,将自己的鞋恰巧踢到了莫桂兰的身上。

也正是因为这次会典上偶然的小插曲,却让两人开启了一段跨越年龄鸿沟的美好爱情。两人婚后的生活也十分和谐,因为志趣相同,所以他们一起习武,黄飞鸿将他毕生所学的武术艺术都传给了他的妻子,而莫桂兰也没有辜负黄飞鸿的厚望,创建了中国第1支最早的女子舞狮队,并且在黄飞鸿死后,莫桂兰在香港积极开办武术班与诊所,教人习武,医人病痛,积下了不少善德,她不愧是黄飞鸿一生最爱的女人。

我们再来谈一下十三姨这个虚构的人物。剧中的十三姨是一个貌美如花,才艺双馨,在西方留过学,精通多国语言的优雅知性的女人,她的身上散发着一种贵族的气质。而这样一位与黄飞鸿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完全不相同的女人又是如何走进黄飞鸿的生命中的呢?众所周知,黄飞鸿是一个正气凛然的武士。

有一天他在街上为别人抱不平的时候,却惨遭地痞流氓的追打,无奈之下逃进一户人家避难。而这户人家的女主人就是十三姨,善于识人的十三姨看出黄飞鸿是一个有血有肉,刚性勇敢的男子汉,不禁有些心动。于是两人的爱情故事就这样拉开了帷幕。

这是两段风格迥异的爱情故事,但却都不失为历史上一段流传的佳话。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庞统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庞统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