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典韦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典韦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是波云星,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五子良将”的提法,是因为在《三国志》中将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名曹将合在一起立传,故有此称呼,具体可见诸于中的《卷十七 魏书十七 张乐于张徐传第十七》。
在同一部书中,许褚、典韦的传记出现在《十八 魏书十八 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第十八》,而夏侯兄弟的传记则在《卷九 魏书九 诸夏侯曹传第九》。
夏侯兄弟、五子良将以及许褚、典韦,他们在曹营中的地位、待遇以及重要性从传记排次上大致也可以窥见一斑。
建安十九年,夏侯渊率军攻克枹罕(今甘肃临夏东北),斩杀宋建。之后,派张郃渡过黄河进入小湟中,降服河西诸羌,平定陇右。为此,曹操下令褒奖,称夏侯渊像老虎那样横行关右,所向无敌。
氐王千万逃奔马超,余众降。转击高平屠各,皆散走,收其粮谷牛马。乃***渊节。......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
很明显,在西线战场上,虎步关右、持节率领、调度众将的是夏侯渊,他才是真正的前敌总指挥,张郃这样的五子良将也得接受夏侯渊的派遣。
渊遂没,郃还阳平。当是时,新失元帅,恐为备所乘,三军皆失色。渊司马郭淮乃令众曰:“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遂推郃为军主。郃出,勒兵安陈,诸将皆受郃节度,众心乃定。太祖在长安,遣使***也郃节。
汉中定军山之战,夏侯渊被斩杀。军中无帅,张郃被郭淮等临时推举,节度众将,以安定军心,这就是个代总指挥的角色。当然,曹操也很快予以了追认。***节张郃的时间明显晚于夏侯渊,你说他俩谁是上下级?
夏侯惇就更不用提了。他的级别更高,张郃还在亭侯阶段,他已是高安乡侯。邺城被攻破后,调夏侯惇做伏波将军,还像原来一样兼任河南尹,让他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处理事务,不受律令制度的限制。曹操也是亲疏有别,“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夏侯惇的地位在曹营那是首屈一指。曹丕继位后,拜夏侯惇为大将军,这已是最高武职了,怎可与“五子良将”齐名?
首先,许褚,典韦可以说是曹操的贴身护卫,放现在就是中央警卫队长,不参与这种排名,夏侯惇,有名草包将军,是不可能排上五子良将的,夏侯渊,本家兄弟,以火速驰援战场闻名,除此之外,别无特长。五子良将的人属,基本都是降将,不排除曹操为了安抚人心,鼓励手下将士一心用命搞出来的榜。
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要说一下五子良将到底是怎么一个概念。
在三国时期,并没有五子良将这个说法。仅仅是陈寿在写《三国志》时,把张辽、乐进、于禁、张郃、徐晃五人并列成传,也就是《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在《张乐于张徐传》的结尾,陈寿评价五人“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所以后世有了五子良将这个说法。
而许褚、典韦、夏侯惇、夏侯渊四人中,夏侯惇、夏侯渊作为曹操的亲族,陈寿是把他们和曹仁、曹洪等人一起放在了《魏书九诸夏侯曹传》中,和外姓大将分开写的。所以很显然,他们不可能和张辽等人写在一起。所以夏侯惇、夏侯渊不列入五子良将,只是单纯因为他们姓夏侯,和能力什么的没什么关系。
至于许褚、典韦,陈寿是把他们放在了《魏书十七张乐于张徐传》的后面,和李典、李通、臧霸等人并列,写在了《魏书十八二李臧文吕许典二庞阎传》里。
在这一篇的十人中,也全部是曹操手下的外姓大将,陈寿对他们评价也都不错。像许褚、典韦陈寿就说他们“折冲左右,抑亦汉之樊哙也”,把他们比作了樊哙,可以说定位很高。
然而陈寿既然在外姓大将中把张辽等五人单独放前面,并且说曹操建立功业时他们五人功劳最大,显然还是认为包括许褚、典韦在内的十将虽然不错,不过和张辽他们相比还有些差距。这实际上从两批人的官位等方面也有体现,因此并不只是陈寿个人好恶所决定的。
所以夏侯惇、夏侯渊是因为身份问题没有和张辽等人并列,而许褚、典韦则是比张辽他们还有所欠缺,才没有跻身其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典韦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典韦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90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