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大散关***历史***,大散关战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大散关解放战争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大散关***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进川几条路?
  2. 明朝末年在后金投入巨大的精力,为何不退守山海关先结束内乱?

进川几条路?

进川大体上有北、东两路。

第一,北路是由汉中入剑阁。这条线路大致上是跟现在的宝成铁路是一致的,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秦国司马错伐蜀开道而成,而汉中是四川的屏障,入川先入汉,历史上的韩信的暗度陈仓、诸葛亮北伐大都是从汉中传秦岭北上,从汉中到关中的隘口大致有子午谷、祁山等,不同朝代名称不同,宋代宝鸡附近被称为大散关。

大散关解放战争历史事件,大散关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换而言之,北路就是古代陕西入川,主要有三条道路。其中金牛道是最主要的道路,因为它从汉中直接通向四川的政治经济中心——成都,所以最为重要。其余两条道路,也是很常使用的,一条是米仓道,一条是荔枝道。

第二,东路主要指溯江而上,可水陆并进。大致在两汉之际,公孙述占据白帝城时,此路才广为流通,在三国演义中,刘备入川,以及吴蜀夷陵之战都可看做是沿此路线进军。但是此水路是有风险的,必须经过长江三峡,那时候三峡并没有得到开发,因此走长江三峡是很困难的,只能靠纤夫拉船,缓缓逆流而上。

另外从湖北竹山(古称上庸)可以绕道到重庆东北方向,也可以入川。只不过用得比较少而已。当年我军解放重庆曾走过此路

大散关解放战争历史事件,大散关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明朝末年在后金投入巨大的精力,为何不退守山海关先结束内乱?

这个,我来谈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朝廷轻视民变,民变乃是乌合之众

不值得下大本钱镇压,但是后期超出想象

大散关解放战争历史事件,大散关战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二,大明一朝,外患是第一位,北边蒙古诸部,再加上土木之变,以及以后的几次蒙古蔻边,外患都是第一位,辽东也一样,朝廷不会轻易撤防关宁锦防线,退守山海关

第三,几任辽东督师,熊廷弼,孙传宗,袁崇焕等都不主张退守山海关,主要是把战线推到大凌河,以辽人守辽土,伺机犁庭扫穴,一举收复辽河以东疆土

第四,看地图,山海关也就是秦皇岛离北京太近,而民变在西北,中原,两湖,四川,首要威胁北京的还是后金,后金的三次破关劫掠使朝廷要固守关宁锦防线

第五,大明是有个性的朝代,不割土,不和亲,天子守国门。崇祯爷也不会让辽东丢失,辽东一直是要守之后是收复,而不是退守山海关

第六,农民军不是灭不了,孙传庭曾经打的李闯还剩一十八骑,洪承畴,卢象升也都差点扑灭民变,可惜,后金总是外患蔻边,影响平乱布局

后金1616年成立,就对明朝构成巨大威胁,努尔哈赤带领的后金军在萨尔浒大战大破几十万明军,使万历帝遭遇一生最大的耻辱与惨败。

面对努尔哈赤后金***咄咄逼人的威胁,明朝万历帝天启帝都投入巨大的精力对付后金,而所谓内乱即李自成张献忠等明末农民起义在万历帝天启帝时期还没有爆发,何谈先消除内乱。

天启帝时期,明朝已经完全压制后金,占据明显优势,虽然天启帝与魏忠贤等冤杀了抗金名将熊廷弼,但明朝的抗金名将仍然人才济济,比如孙承宗袁可立毛文龙沈有容孙元化满桂等,尤其是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在1626年初的宁远大战带领一万多明军大胜努尔哈赤带领的十三万后金军主力,使努尔哈赤遭遇44年战争生涯唯一一次惨败,努尔哈赤也被火炮击伤,七个月以后郁郁而终。1627年夏季的宁锦大战,袁崇焕又指挥明军大胜皇太极代善阿敏莽古尔泰等四大贝勒带领的十几万后金军主力,重伤济尔哈朗萨哈廉瓦克达等,击毙觉罗拜山巴希等,后金军伤亡惨重,皇太极被迫撤退。袁可立毛文龙沈有容等抗金名将也多次在海上战线袭击后金的后方辽东半岛等地,给后金沉重的打击。

天启帝时期,明朝完全有可能一举打垮后金,可惜权倾天下的大太监九千岁魏忠贤嫉贤妒能,孙承宗袁可立袁崇焕孙元化等抗金名将先后被魏忠贤的阉党排挤,被迫离开朝廷离开抗金战场,因此现在那些美化魏忠贤以诋毁袁崇焕的杂碎完全是颠倒黑白,如果不是魏忠贤的破坏,明朝在天启时期完全有可能彻底打垮后金,消除导致明朝灭亡最致命的隐患。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大散关***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大散关***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