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跟纵囚论相似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跟纵囚论相似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最近在看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里面有一句话写到:夫事未有不生于微而成于著,圣人之虑远,故能谨其微而治之,众人之识近,故必待其著而后救之;治其微则用力寡而功多,救其著则竭力而不能及也。这也是《易》中所说的履霜坚冰至之意。
这也正是防微杜渐的意思。对于隐患,在刚刚有苗头的时候就要将其扼杀,不可放任生长,待其已是参天大树,为时晚矣。
孔子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陈,贵贱位矣。其意即为通过人为划分了高低贵贱,社会就有了秩序。春秋时期,五霸都是通过尊王攘夷而称霸,周王室地盘很小,王室衰微,但依然是天下的宗主。凭什么?凭的就是其名分还在,以及各诸侯国实力尚且比较接近,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最主要的还是周王室虽然衰微,但其子孙仍旧严格执行着周礼,始终站在礼法的制高点上,以阳谋对阴谋,则不安分的诸侯始终蹑手蹑脚,投鼠忌器。
春秋时晋文公对周王室有功,又是诸侯霸主,国势鼎盛,有些忘乎所以,竟违反周礼,请求和天子一般的葬礼。周襄王说,按照礼法,没有改朝换代却有两个天子,这不正是叔父(晋文公)您所反对的吗?不然,您国土广袤,想用什么规格的葬礼就用什么规格的葬礼,又何必请示我呢?晋文公听完震惧,知道这个侄子不好糊弄,又怕呗扣上帽子,落下把柄,成为尊王攘夷的对象,只好乖乖接受了周王的安排。
但是当三家分晋的时候,周王却没有坚持原则了,竟然承认了赵国、魏国、韩国诸侯的地位。从此,周王室自动失去了礼法代言人的资格了,原先在各诸侯国头上的一个无形的紧箍咒先消失了,战国纷争的时代到来了,并且不讲原则了,不讲道义了,天子的头衔成为了诸侯国猎取的目标。
很多事情看似已既成事实,顺水推舟,没有什么危害,但是影响深远,流毒千里。也告诉我们即使实力弱小,但原则的底线不能丢掉。
最近喜欢看的是《聊斋志异》,志怪小说,十分精彩。虽然是文言文,但比起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更通俗易懂。每个故事都用鬼怪的事情来影射一些社会现象,最后通过“异史氏曰”告诫人们一些道理。比如《九山王》用来告诉我们即使是“异族”,也不要随意***,即使***,也不要灭其族。类似的书籍如《子不语》、《大唐鬼怪集》等都很好看。
很高兴为你解答 我可以试着说说我的看法
镇密如针,不拘一格的论证
一篇优秀的政论文也必须像砍木柴一样顺着它的纹理运斧,一步一步深入下去,把道理析透。紧紧抓住关键向题,不枝不蔓,一线贯穿,围绕这个中心组织材料,进行论证,做到烦而不乱,肆而不流,开阖有法,形成严谨的结构。
宋代政论散文大都体现了这一点。如苏轼的《隐公论》,论述了鲁隐公、李斯等五位历史人物所遭遇的祸福,指出五人的“智”、“愚”,从而揭示了赵高等形形***乱臣贼子的本质。
苏轼把他们比作强盗、毒蛇,不论人君、人臣,如不明智地对付,而***取“愚而听之以保己”的错误态度,必然纵恶遗患,招致杀身之祸。整篇杂而不乱,五人五事以“智”字贯穿,使主题明确而集中。
又如王安石的一些短小的驳难文写得婉转曲折,而又一以贯之,使人感到气长。《读孟尝君传》全文100余字,三次转折,但都围绕“得士”与否这个主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跟纵囚论相似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跟纵囚论相似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