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中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不忘初心牢记中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古代皇帝赏赐大臣猪肉,如果这些大臣出宫就把猪肉扔了,估计第二天就不用来上朝了,搞不好还会治一个大不敬的罪名,以后可能就只有在大牢里面待着了。实际上只是大臣非常讨厌皇帝赏赐的猪肉,但他们也无可奈何。
这里的古代皇帝实际上专门指清朝的皇帝。众所周知清朝的满族是信奉萨满教的人,在萨满教中有很多祭祀的节日,在这些节日上,满清的皇族会有两项任务。
第一是祈祷,祈祷时的方式就是跳大神,他们会祈求风调雨顺或者国泰民安等等。第一项结束后,就准备第二项祭祀。
祭祀之前,会有专门的人煮一些猪肉,不过这些猪肉都是用白水煮成的,里面不能放任何调料,也包括盐在内。这些肉在满清皇族的口中叫做叫胙肉,或者福肉。
最后就是祭祀完毕之后,皇帝会把这些没有味道的肉分享给一些比较受信任的王公大臣和近身侍卫。
第一种情况吃掉
正常的情况下如果有皇帝在场,领到肉的大臣侍卫都会选择把这块肉给吃掉。这时大家可以想到这些大臣和侍卫是有多讨厌这块肉了吧,清水煮的白肉,没有任何滋味吃下去,一般人真的很难做到。据说这些肉只是煮到没有血色即可,所以很多时候还是生的。
《啸亭续录》 、 《清稗类钞》等清朝史料有所记载,清朝皇帝在各种节日期间或者在祭祀先祖时会赏赐给自己比较看中的大臣,侍卫一些当作供品的猪肉,而所谓的猪肘子其实就是这些供品,也就是胙肉。
胙肉,最早来源于商周时期的祭祀活动,通常来说,天子,诸侯,卿,大夫都有资格进行祭祀,但是祭祀用的大鼎不一样大,不一样多,其中天子九鼎最大,煮的肉也最多。这些肉煮完之后吃不完,会赏赐给最优秀的诸侯,作为奖励。
清朝在入关前,一直都是活跃在东北平原大小兴安岭以及长白山一带,他们在祭拜先祖时,有着清水煮肉的习俗,就是直接用清水煮,不添加任何作料。所以,在清朝入关之后,他们依旧保留着这个传统习俗。因此在乾隆年间,每逢过节及拜祭先祖,他们都会杀猪,以表自己的敬意。同样,这些胙肉光靠皇室是吃不完的,皇上会将其作为犒赏奖励给一些大臣。
可显然,直接用白水煮肉,容易煮不烂,而且不添加任何作料的话,味道不言而喻,可为什么清朝皇室还要一直保持这个传统呢? “勿忘初心,方得始终”,清朝皇室的这种做法其实就是贯穿这句话,清朝人的祖先是历史中一直在东北逐水草而居之人,在他们攻入关内、夺取***江山之前,他们的生活是极其艰苦的。
为了不在位及巅峰中迷失自我,防止变得贪图享乐,不思进取,所以坚持祖上的传统,一直用清水煮肉是很有必要的,一方面可以感受先祖艰苦奋斗生活,一方面可以警醒自身。而将这些胙肉分给大臣也是这个道理,希望他们继续努力,同时也是警示一些贪图享乐之人。
当然,皇上赏赐的胙肉可不是轻易能得的,能得到的只有少部分人,他们无一不是皇上身边的红人,信任的武将,侍卫,又或者是位高权重的大臣。所以大多数臣子是特别珍惜这份胙肉的,因为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
即便有极个别臣子或许不在乎这种荣誉,对于这么重口味的食物只有单纯的反感,但碍于皇权威严这部分人也只能接受,依旧要感谢皇帝的赏赐,虽然吃的时候内心或许是叫苦连天。
总而言之,不管是喜欢不喜欢,没有哪位大臣敢出门就随便扔掉,毕竟这是皇上赏赐的肉,随便扔掉显然是要砍头的罪,皇权的至高无上性质在什么时候都不容被侵犯,何况是在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清朝呢?
正所谓“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皇帝掌握着大臣生杀予夺的权利,又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丢皇帝扔的东西呢?很显然题主说有的大臣一出门就扔了,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大领导赏了你一个大肘子吃吃,您笑嘻嘻的接下来,转回头就把这大肘子给无情的抛弃了。问题的关键这大领导还是古代最大的官——皇帝。皇帝是啥人,那是手眼通天的主,啥风吹草动能躲过他的眼睛!
您要敢这么干,俺就想问您一声,您这是不是活的腻味了,想到下边走一遭是咋的?重新走一回人生路是吧?探寻一下童年的滋味是吧?
你快拉倒吧!所以,就这问题您把这吗字去了好吧!这事只要是个正常人都能回答得了,这就***的都透着邪性!
能问出这问题的主,这估计是电视剧瞅多了,那些个玩穿越的主子,***后面一大帮子皇帝带王爷的陪着她玩,她能多瞅一眼皇帝,这皇帝就像占了多大便宜似的。估计只有这种皇帝,对大臣的这种行为没啥反应。但凡正常一点的皇帝,分分钟钟就剁了你。
那么接下来俺就把这事,给大家伙唠叨唠叨。
您这大肘子应该叫胙肉。那么这胙肉是干嘛的?
这得从一件事上说起,大家伙都知道,咱大华夏不管干啥,对自己个的祖宗都是很尊敬的。所以在过去的时候,一帮子孝子贤孙到了祭祀祖宗的时候,大大小小的男丁全员出动,乌央乌央的往祖宗的坟头上聚集。这人少了所有人他不高兴,人多了所有人他开心的事。
烧香的烧香,拔草的拔草,最隆重的就是整上烧猪肉当贡品给老祖宗们享用,在咱民间就这事,一年就这么一回。
其中这烧猪肉就是胙肉,也就是祭拜咱老祖宗用的肉。咱老祖宗吃完喝完了,实物他也拿不走,得,这帮子孝子贤孙一合计,不能浪费啊,所以大家伙一分,回家各找各妈。
这块肉有讲究,倒不是因为它的部位是肘子,而是因为它的属性,它是用来祭天地祭神灵祭祖宗的专用肉,也叫胙肉。
《左传.鲁僖公九年》里记载了一个齐桓公下拜受胙的故事,齐桓公与各国诸侯在葵丘会盟,诸侯们必须都跪拜在地,一一领取周襄王赏赐的祭肉。能领到这块肉,味道好不好吃在其次,显然是身份的象征。
孔子做的一件事也印证了这个说法,他老人家之所以云游诸国,后来也因此名扬天下,很大一方面原因是气的,为什么生气?就是因为鲁定公有一次大祭结束,孔子左等右等,没有等来生属于他老人家的那份胙肉,鲁定公很可能是忘了,孔子在鲁国的干部身份,当属应与赐胙的范畴,出离愤怒的孔子做了这辈子中最疯狂的决定,率性率众摔门出走,从此天下少了一个不太优秀的官僚,多了一个愤世嫉俗的学问家。
孔子是很爱吃肉的,上门当学生可以不给钱,但你得束脩而来,拎着点小鲜肉老腊肉都可以。但这种胙肉味道的确不佳,因为它只是在白水中煮一下子,为了表示敬重之意,不会放什么调料。
《延禧攻略》中的复仇女神魏璎珞,在一次宫廷大祭后,趁人不注意给怡亲王的那份胙肉里加了佐料,后来举报了他,使得怡亲王当场非常难堪,被皇帝臭骂一顿,还因此停职反省,算是一次很成功的复仇操作。
这说明了胙肉无滋无味还不太烂,实在是不容易让人有胃口。但意义,像清朝时期的这种胙肉,并不是谁想吃就有的吃的,必须得达到一定的品级才会被赐胙。
问题在于王室宗亲、达官贵胄们往往忽略皇帝老人家的一片苦心,除了因循旧例,皇帝也是为了考验他们的吃苦能力,提醒他们不要忘记祖先在白山黑水中度过的那段苦日子,一块肉你们都不吃?还能指望你们在困难面前顶上去?
但大家从胃口这方面实在是内心拒绝的,于是在赐胙的过程中***花样百出,距离皇帝近一点的大约会掏出一块餐巾纸,毫无疑问是特殊处理的,里面含有大量盐分;距离远一点的怀里揣的是盐粒或是酱料包就不得而知了。
多出来的胙肉皇帝肯定不能扔掉,必须让这帮家伙打包带走,这帮家伙带到宫外就扔掉的可能性并不大,因为胙肉也叫作福肉,扔了对自己和家族都不吉利,拿回家再分配给几十号亲戚,这样既解决了自己的心理负担,又给亲人们送去了祝福。
哪怕是再混不吝的主儿,刚出宫就给扔了,万一被同事们、被侍卫们看到举报,那就离死不远了。
说到底,这块肉就相当于没放酸菜没放蒜泥的白肉,十有八九还是凉的,色香味俱不全,但意义重大,吃掉的可能性远比扔掉大。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不忘初心牢记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中国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8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