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六个历史***之间的关系,六个历史***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龙阳之兴,和,断袖之癖,指代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2. 1911至1921十年间的重大历史事件?
  3.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事件?

龙阳之兴,和,断袖之癖,指代的历史***是什么

中国传说同性恋最早始于黄帝

清代学者纪晓岚在《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二中说:“杂说称娈童始黄帝。”到商代,就有“比顽童”、“美男破产(老)、美女破居”之类的说法。至于流传在春秋战国、汉代时期的“龙阳”、“余桃”、“断袖”等历史典故更是脍炙人口。史载龙阳君为魏王“拂枕席”,弥子瑕与卫灵公“分桃而食”,汉哀帝与董贤共 寝,董贤压住了皇帝的袖子,皇帝不忍惊醒他,“断袖而起”。后代人于是就以“龙阳”、“余桃”、“断袖”等来暗指同性恋现象。从现有的史籍资料来看,中国汉以前“狎昵娈童”仅为君王贵族的特殊癖好,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此风渐渐普及于士大夫及社会民众,并且多有歌咏之词。至唐朝五代期间,男色之风渐衰,但至宋朝又兴盛起来,男子公然为娼,聚集于风月作坊,招揽生意。元代男色之风又衰,到明清时期又复盛,尤其是清代,盛行“私寓”制度,官吏富商蓄养相公成风。这些大户人家买来眉清目秀的小男孩供主人赏玩,称“男风”,小孩被称为“相公”或“象姑”。当时北京有本叫《朝市丛载》的类似于旅游指南的书上,载有吟咏相公的诗:“斜街曲巷趋香车,隐约雏伶貌似花。应怕路人争看杀,垂帘一幅子儿纱。”这种“私寓”制度,直到清末民初,才有伶人出面倡议而被废止。

1911至1921十年间的重大历史***?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

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12年清帝逊位,清朝正式结束,

1913年二次革命,宋教仁被刺杀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

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15-1916护国运动

1917年***运动

1918年一战结束

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六个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19年巴黎和会,五四运动

1920年,中国早期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古代历史上有哪些重演的***?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郭威靠着“黄袍加身”做了皇帝,几十年后,赵匡胤同样使用“黄袍加身”这一招做了皇帝。

“黄袍加身”郭威版

郭威,字文仲,邢州尧山人,二十余岁便助刘知远建立后汉,成为后汉开国功臣,官至枢密副使,检校司徒,权倾一世。公元948年,刘知远去世,郭威作为顾命大臣拥立刘知远次子刘承佑即位,受封为枢密使,掌天下兵马。

然而,郭威与刘承佑的蜜月期也就短短的几个月而已,刘承佑在坐稳皇位之后就把郭威当做心头大患。不久之后,李守贞等人发动叛乱,郭威要去讨伐平叛,刘承佑忌惮他手握军权,而且派了其他将领出去领兵,然而,叛军规模越来越大,无奈之下只得派郭威出去平叛。

郭威出马,无一月便平定李守贞叛乱,之后契丹进犯,郭威再次移师北伐,大破契丹,因功进邺城留守、天雄军节度使兼枢密使,河北诸州皆受其节制。乾佑三年(950年),刘承佑秘密派人刺杀郭威,然事不周密,让郭威侦知,大怒之下以“清君侧”之名讨伐刘承佑,刘承佑则“悉诛威家属于京师”,老幼不留。郭威悲愤之下攻入京师,诛刘承佑,并拥立刘知远养子刘赟为帝。

等局势安定,柴荣让属下***言契丹进犯,遂再次领兵出城,途径澶州之时,将士们发动兵变,为郭威批上黄袍,拥立郭威称帝。公元951年,郭威正式称帝,国号周,定都汴梁,史称后周,他也开辟了“黄袍加身”这一夺权模式。

“黄袍加身”赵匡胤版

赵匡胤,字元朗,涿郡人,自郭威辅佐刘知远起,便在郭威帐下听命,征讨李守贞叛乱时,屡立大功,澶州之变郭威黄袍加身时,他也是拥立郭威为帝的主要将领,郭威称帝后,拜其为滑州副指挥使。两年后,柴荣任开封府尹,赵匡胤任开封府马直军使。

公元954年,郭威病逝,柴荣即位,是为周世宗,赵匡胤又转任殿前都点检,掌禁军。公元959年,柴荣在议事中突然驾崩,年仅39岁,赵匡胤等人拥立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是为恭帝。

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让属下以“镇定二州”的名义谎称契丹与北汉南侵,于是主动提出领兵出征,行至陈桥驿站时,石守信等将领发动著名的“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代周称帝,建立宋朝。

结语:郭威与赵匡胤二人都是武将权利过大,才会发动这种看似兵不血刃的***,但赵匡胤比郭威更为英明的一点就是以“杯酒释兵权”解决了后顾之忧,从而稳定了五代以来大将乱政的局势,郭威事于前,赵匡胤事于后,这件相似的历史***到底是历史的必然还是***的偶然呢?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心伐吴,彻底消灭东吴统一全国。从263年灭蜀之后,东吴就已经形势非常孤立,蹙居东南,已经失去了蜀汉的战略支援,而东吴自身内部也一直在持续内乱,灭亡已经是早晚的事。所幸司马氏篡夺曹魏皇权之后,稳定内部也一段时间,这才给了东吴一段苟延残喘的时机。

西晋灭吴在战略上***取的仍然是和曹魏时期曹丕伐吴大致相似的战略,即同时从荆襄和江淮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唯一不同的是,因为这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所以西晋在益州进行了战略性的准备,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水师部队。这样,西晋灭吴之战就比曹丕伐吴多了水上的一路。

但恰恰就是水上的这一路,让西晋的胜算比曹丕大了很多,而且这次一举成功。在水师和荆襄方向的晋军两路夹击之下,东吴在荆襄地区的防线很快被突破,晋军沿江而下,吴军基本上未能形成多少有效抵抗,多数直接投降了。原因也很简单,吴军抵抗的重兵集团都在荆襄和江淮地区,所以荆襄防线被突破之后,沿江就没有什么重兵集团了。

果然,吴军在江淮地区虽然还在抵抗,但在晋军从荆襄地区突破之后,沿江而下,到了建康城外,很快吴军就完全放弃了抵抗,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出城投降。这也就是后人诗中所说的:“王睿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由此可见北方在统一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时候,先夺取四川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后来,历代北方***统一南方,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操作的,先攻占益州地区,进攻东晋时同时从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两路出兵,同时再以水师出三峡,进行战略配合。但很意外的却是前秦失败了,未能***西晋灭吴之战的成功,原因何在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前秦虽然也是三路进攻东晋,但前秦的进攻重点放在江淮地区,在荆襄尚未突破的时候,江淮地区就贸然进入了不利于发挥秦军骑兵优势的水网地带。

这之后,北宋统一南方也还是同样的套路,都是照葫芦画瓢。赵匡胤先派兵灭了后蜀,然后进攻荆湖地区,再从水路和江淮地区两路进攻南唐,而南唐在水师被宋军击败后,步兵也很快就被宋军击溃了,南唐后主李煜只能奉表出降,南唐由此灭亡。

蒙元灭南宋,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先攻占了四川,然后在荆襄地区与宋军死磕。等到增援的宋军被援军消灭之后,襄阳成了孤城,最终襄阳守军被迫投降,之后元军顺流而下,直奔临安,宋军就基本上再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抵抗了,只能投降。

清朝消灭南明算是不走寻常路,没有走以前的这些老路。清军入关之后,一边向西北追击李自成残部,一边直接进攻坐保东南地区的南明,而南明倚为长城的沿江四镇不战而降,南明门户大开,就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抵抗了,只能望风而逃,或者直接出城投降。不过,这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南明这时候在江淮地区的防线尚未来得及用心经营,本身并不巩固,所以很容易就清军被突破了。

相比之下,只有解放战争最后的情况不太一样。***先在江淮地区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国军主力兵团被全部消灭之后,***就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接进攻江南地区,而这时候四野尚未南下威胁到华中白崇禧集团,四川更是还被国军当作最后的反攻基地。但***却仍然先夺取了江南,然后再分别进攻华中地区和西南,最后统一了全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六个历史***之间的关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六个历史***之间的关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