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左传文公二年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左传文公二年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左传》是解释《春秋》的。 如果《春秋》相当于文言文,那么《左传》就属于解释《春秋》的白话文。 《春秋》是孔子于春秋时代所整理。周朝分西周和东周,而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所以左传记录的的是东周的鲁国史。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按照鲁国十二公的顺序,共18万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庄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枞阳县历史悠久,在旧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定居和生活。西周时为宗子国,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置县,属庐江郡,名曰“枞阳”,距今已有2100多年。其县名由来,说法有三: 一、从古宗子国,《左传·文公十二年》中日:“楚子孔执舒子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国为群舒之属,即枞阳,是古代偃姓方国,汉武帝在旧邑设县,以古国为名。” 二、《尔雅·释木》:“枞,松叶柏身。”《本草纲目》:“柏叶松身者桧也,松叶柏身者枞也。”《说文》中述,县城后山多枞木,“县城位山南,因名枞阳”。 三、古时枞阳多枞木,人们便将发源于大别山,流经城内,经菜子湖入长江河段的这段河流,定名为“枞川”。因县城坐枞川北岸,水北为阳,因而得名。 汉武帝刘彻南巡至枞阳射蛟于江中,曾作《盛唐枞阳之歌》。晋代陶侃曾任枞阳令。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改为同安县。唐至德二年(757年),改同安县为桐城县。1949年2月分桐城县为桐城、桐庐两县,桐庐县辖区即为今枞阳县境,县城初设项镇铺,后移汤家沟。1951年改桐庐县为湖东县。1954年县城迁入枞阳镇,1955年7月1日,恢复汉时县名——枞阳县。
"辛纳放虎归山"是出自《左传·文公二年》的成语,意思是放走敌人,留下祸患。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争或政治斗争中,因对敌斗争策略不当或对敌斗争经验不足而放走了敌人,从而给自己带来祸患的情况。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左传文公二年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左传文公二年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7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