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梭伦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梭伦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这段一直都在汉娜·阿伦特的书。阿伦特的书籍国内翻译还是算比较全的,无论是她的著作,还是她的传记,关于她的介绍有不少。但是想要了解阿伦特的思想需要一本入门读物,就是伊丽莎白·扬-布鲁尔的《阿伦特为什么重要》。扬是阿伦特晚年带的研究生,一直都以研究阿伦特的思想为业,她也见证了阿伦特的晚年生活,她后来撰写了一本厚厚的传记就是《爱这个世界:汉娜·阿伦特传》,是我们了解阿伦特生怕和思想最好的书籍之一。当然,这本《阿伦特为什么重要》值得提及是阅读阿伦特著作最好的指导书,其中开篇的关于“平庸的恶”的概括更值得我们铭记于心:
阿伦特以“平庸的恶”这一说法试图概括的是这样一种罪恶:它出自于像艾希曼这样的人所固有的停止思考的特殊能力,这种人的无思又因周围所有的人都毫无异议地支持希特勒的种族灭绝命令及其千年帝国的辉煌展望而得以加强。但是,因为她多年来一直使用“无思”这一术语,她的判断获得了更大的共鸣。当她在《人的条件》(1958)一书中讨论现代条件下人类生活的一般状态时,她给这个术语下了一个定义:“无思——没头没脑的鲁莽,无可救药的迷茫,或是自鸣得意地背诵已变得琐碎空洞的真理——在我看来是我们时代的显著特征之一。”
如果我们不再把“平庸的恶”当作一个口号,而是把它当作一个思想的催化剂、一个***片来展开、探讨和使用,那时候,它就会变得更有意思,也更具挑战性——它意味无穷。如果把它当作汉娜·阿伦特全部作品的向导,它会带你深入她的思想的核心,她执着的关注、她终生反复思考的那些重要思想。正是由于这些观念以及她在如何应用哲学观念上提的那些重要思想。正是由于这些观念以及她如何应用这些观念上提供的榜样,阿伦特现在对于我们这些思考和行动着的人们,对于我们这些公民,十分重要。
这两段话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揭示了阿伦特著作中的两大主题:极权主义和平庸的恶。前者的代表作就是《极权主义的起源》,极权主义并非源自阿伦特的发明,但是从阿伦特开始,用其形容极端的恶,而平庸的恶这个提法得益于阿伦特,并不在于形容纳粹战犯,而更多形容那些普通***犯下的罪恶。这个概念意义深远之处就在于,只要人放弃了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一定会陷入这种平庸的恶的境况。这大概才是让人最为担心的一个事实。
书好不好其实是个见仁见智的主观问题,个人而言比较喜欢钱钟书的《围城》,这书其实故事一般,并且它的内容大家都或多或少早有耳闻,我主要喜欢他的碎句段落,钱钟书带着风趣而又不失味道的语句很吸引我。这本书我一般都是拿来当散文看,没事拿起来随手翻几页。
比较喜欢的书是《苏东坡传》。
苏轼生于1037年,卒于1101年,北宋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市),祖籍河北栾城。20岁进京应试,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深得主考欧阳修的喜爱,欧阳修对苏轼的豪迈也极为欣赏,苏轼因此一炮而红。
苏轼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同反对变法,被迫离京。王安石的党羽以乌台诗案为由,非要致其于死地不可,一些有识之士力保才救了苏轼一命,被扁黄州。苏轼寄情于山水,创作了《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等千古佳作。
苏轼在诗词的创作上,开创了豪放一派,他的词作充满进取精神,富有***的生命力,仿佛能穿透时空依然催人奋进。苏轼深知人生之艰难,力求超脱,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信念。
让我们铭记---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梭伦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梭伦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7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