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孔子简短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孔子简短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其言行事迹,见于《论语》《孝经》《孔子家语》《礼记》和《左传》等书。他生前做过鲁国的大司寇,然而并不得志,未能行其道。故而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然而各国均未***纳其说,重用其人。孔子晚年,乃专心整理文献,教授学生。下面,答主分享一下介绍孔子生平比较可靠的书籍: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版。
这是用现代汉语注释和翻译的本子,非常便于今人特别是初学者的入门。有繁体和简体两种排印本,读繁体字有些困难的朋友,可读简体本。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三联书店。
最初,特别讨厌李零。讨厌他把孔子“惶惶若丧家之犬”的窘迫放大,感觉他不尊重孔子,翻翻他的书,这种成见便消除了。李零有才,不是一般的有才。读他的文字,非常过瘾。当然,他的有些话,不能全信的。他的书,他推荐的书,多半都值得一读。
易鑫鼎《〈论语〉集义新编索解》,首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
这本书很特别,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类重新编排《论语》的内容,对我们系统了解,熟悉掌握《论语》一书极有帮助。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版。
此本有注释而无翻译,而且是繁体竖排,普通读者阅读起来,或许有困难,可以结合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沈著乃为阅读文言有困难的读者翻译的,且以杨先生注本为依据,两书值得对读。
另外,有专门将《左传》中有关孔子言行辑录成新书的著作,比如孟宪岭《〈左传〉中的孔子言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可以参考。李宗侗先生《左传今注今译》等今人注译本,也可参考。
孔子出生在一个没落家庭,孤儿寡母,生活贫困,实际上已下降为平民。孔子并不隐讳自己青少年时社会地位低下,他自述说: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子罕》第六章)(我少年时低贱,所以会从事许多粗鄙的工作。)子云:吾不试,故艺。(《子罕》第七章。试,被任用。)(孔子说:我没有被任用当官,所以干一些技艺。)据各种孔子传记,孔子少年时给鲁国大夫季氏家放过牛,后来赶过车,还到乐队临时打工当吹鼓手。从事这些“鄙事”,当然是为了生存。古人早婚,他大约十八岁结婚,他要养母养家。二十岁以前,母亲病逝,同父异母的哥哥是跛足的残疾人,妻女也要他来照顾。由于文化基础好,他先后做过仓库管理员、畜牧管理员等“委吏”(小职员),都是卑微的差事。由于他为人诚信、工作负责,三十岁前后又做季氏家管记事的家臣,再被推荐到邻国齐国,作田昭子的家臣,做类似现在的私人文书或秘书工作。直到大约四十岁他走上私人办学之路,他一直在社会下层,从低贱、卑微的工作干起,养家糊口。
私人办学,是孔子一生事业的光辉起点。敢于打破贵族对教育的垄断,创办平民学校,说明当时孔子很有胆识,看清楚没落的贵族阶级已经“无力”垄断教育,而平民阶层日益壮大,平民教育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
他成功地办成学校,能够招来学生,又说明当时孔子的学识和品德,已经得到社会的承认,才会“有朋自远方来”拜师求学。
一个“少也贱”的青年,为什么能够成长为有社会信誉的教师?(这里有问号)孔子曾自述他的成长历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四章)(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学习;三十岁可以言行符合礼仪和社会道德规范而立身;四十岁掌握各种知识,遇事不致迷惑;五十岁懂得天命;六十岁可以听进各种不同意见而辨明是非;七十岁怎样想就怎样做,都不会越出规矩。)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第三章)(孔子说:不能修养品德,不能讲求学问,听到合乎道义的事不能去做,有了过错不能改正,是我所忧虑的。)从以上两章记录,可以看出孔子与众不同的特点:一是好学,学而不厌;一是品德修养,永无止境。他把学习和品德修养结合起来,闻义则行,知迹则改。自强不息、身体力行这两个特点,是他老而弥坚、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最近,我看了一部名叫《孔子》的传记电影。这部电影讲述了孔子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刻画出了一个个生动精彩的人物形象,对我的触动还是很大的。
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孔子的一生极为坎坷,曾风尘仆仆地奔走于卫、陈、曹、宋、郑、蔡诸国之间,宣传“仁”之思想,可乱世将孔子的时代改变了,没有一个国家听他的思想。十四年后回到鲁国从事教育活动,七十三岁病逝。
《孔子》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我至今记忆犹新。陪葬的一个小男孩漆思公为了保住性命拼命地跑,遇到了孔子的***子路,子路救下了漆思公,最后,在孔子的强力辩说下,漆思公重得自由,并拜孔子为师。这个事例说明了孔子宣传“仁”道的重要性,在这个战争的世界,宣传仁爱精神才能挽留住一些生命。
孔子宣传的不仅仅是“仁”,还有“义、礼、和”,这四点综合在一起,就是治国之本。在孔子离家出去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时,也曾大力倡导过这四点,可结果是处处碰壁,孔子的理想也未能实现。
导演胡玫最巧妙的一点在于她把南子这个妖娆的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出来,更从侧面烘托了孔子的思想道德之端正。面对南子,孔子没有心动,而是淡淡地说了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迫使南子放弃了对他的诱惑。
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对后人的影响力很大。我们也永远记住了这位推广“礼、义、仁、和”、心静如水的先师——孔子。
1.《苏东坡传》
2.《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胡雪岩
3.《王阳明传》遵循内心的良知,便能达到宁静于内、无敌于外的境界—知行合一
4.《杜月笙传》
5.《孔子传》中国历史上的大圣人
7.《狄仁杰传》廉吏能臣狄仁杰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孔子简短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孔子简短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8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