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司马懿登基之前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司马懿登基之前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正是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懿才有了篡位之心。
到了曹芳当皇帝的时候,曹爽和司马懿同为托孤大臣,但是,曹爽独揽大权,把司马懿排挤出去,给他安排了一个“太傅”的闲职。
司马懿也真是心灰意冷了,决定不再为曹家卖命了,精心策划了“高平陵事变”,诱杀了曹爽,把持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正是在“高平陵事变”之后,司马家族,才有了取代曹魏家族的想法,并把这个想法,作为司马家族的最高宗旨,一代代的传下去,最终在孙子司马炎的手中,得以实现。
是高平陵之变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起兵***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军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
司马懿自辅佐曹丕登上皇位之时就起反心,但当时没有兵权,没有十足把握不会轻易冒险落叛徒的罪名,且曹氏三代对他皆有戒心,曹丕临死安插亲信,并嘱咐后代用之慎重,但司马家族还是逐渐拥有兵权,时间长,曹氏渐渐解除戒心,司马家族趁机夺权;
发动高平陵***之时,也就是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
以前曹操说司马懿有狼顾之相,曹丕重用司马懿给他大权,曹睿也将国家大事托付于他,这些都说明司马懿有野心,但说他有篡位之心没有证据。
直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彻底击溃曹爽,***归于自己,才昭示了他的篡位之心。
司马懿篡逆之心显露无疑的时刻,就是他发动高平陵***之时,也就是魏齐王曹芳嘉平元年。
司马懿发动***时,十分隐秘,只与司马师商议。据晋书景帝本纪:宣帝司马懿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司马师潜画,司马昭弗之知也。
《晋书·宣帝纪》说:“明帝时王导侍坐,帝问前世所以得天下,导乃陈帝创业之始,用文帝末高贵乡公之事。明帝以面覆床:若如公言,晋祚复安得长远?”司马懿父子做的事多卑鄙呢?几十年后,司马懿的玄孙晋明帝司马绍,在听到丞相王导讲他们故事时,都以面覆床觉得羞以见人。同时代的后赵国王石勒也看不起司马懿父子, 认为大丈夫不能像他们一样,欺负孤儿寡妇,用诈术去夺取***。
司马懿父子具体做了什么事呢?最早就是司马懿除去曹爽,大权独揽。当然,曹爽确实有跋扈之处。但你司马懿骗得别人放下兵器了,接下来来个灭族,自己去世后还把权力交给儿子司马师,这明显就是个大奸臣的表现!反观隔壁的诸葛丞相,对政敌李严只是废黜而且还任用其子,自己去世后也没有留下任何给儿子。然后就是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个废黜皇帝曹芳,一个更加变本加厉,弑杀皇帝曹髦。到司马炎时正大光明篡夺曹奂皇位。确实挺***了。
当然,如果西晋***能够避免五胡乱华,我想也不会在历史上名声太差。毕竟很多开国国君,都是伴随着刀光剑影、尔虞我诈的。但像西晋这样开国政坛就一团糟,然后被少数民族爆了的还真不多见。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
司马懿父子的所作所为,其实跟其他篡权谋国者大致相同,之所以被单独拎出来批判,只因为他们在篡权过程中,做了四件令后世极为不齿之事,即对政敌动辄夷灭三族、摧残名士、毫无政治诚信,以及公然弑君。
对政敌动辄夷灭三族。政治斗争是男人间玩的“死亡游戏”,失败者要认赌服输。但对于获胜者来讲,如果还没到万不得已的地步,很少会在处决对手后,还要株连他的家族。汉朝以“孝”道治理天下,政治人物大多能秉持“以孝治天下者,不害人之亲;施仁政于天下者,不绝人之祀”的观念,在击败对手后,就算不能保全其整个家族,但至少要为其留后,使其不至于断嗣绝种。这规则,即使连曹操这样的好杀之人都懂。
但在司马懿父子看来,以上规则就是“妇人之仁”,就是个屁。司马懿父子对待政敌一向果于杀戮、毫不手软,动辄对政敌夷灭三族(父族、母族、妻族),而且不分主从、亲疏,直杀得对手人头滚滚、断子绝孙。不仅如此,即使是身边最亲近的人(如司马师的发妻徽),一旦被发觉有可能阻碍其实施阴谋,司马懿父子也会无情地予以铲除。后世的政治斗争之所以没有底线,正因司马懿父子开了“先河”。
摧残名士,钳制言论。正所谓“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如果天下的贤士都被杀光了,或者因为对死亡充满恐惧而不敢发声,那么国家的局势就会危峻万分,稍有不慎便会亡国。所以善于治国者,必定要为国家保留住贤士,保留住“读书人的***”,不仅让他们活着,还要让他们发声,就算他们说的不中听,也就能忍则忍。这些贤士在两汉三国期间便是“名士”。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司马懿登基之前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司马懿登基之前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