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士燮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士燮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将,吴国不搞一个武将排行榜似乎讲不过去,于是江表十二虎臣应运而生。(开玩笑)
按照《三国志》记载,江表十二虎臣的顺序为: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江表十二虎臣中为什么没有太史慈呢?照理说太史慈武力值不输其中的任何一位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能选入名单的条件是什么!不仅仅需要你骁勇善战武力值高,而且你需要为吴国建立过多次功勋。如果你仅仅打了几场胜仗就死了,抱歉了,你是进入不了名单的。
很不幸的太史慈就属于这类人,无论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被张辽设伏中箭身亡;还是正史中病死,太史慈仅在公元206年就结束了生命,不要说等到孙权称帝(公元229年)了,就连孙权称吴王(公元222年)都没有等到。死的早,则后续为吴国做的贡献就少了。再看看被选上的十二人,除了几个生卒年不详,其余几个都是等到孙权称王了;几个生卒年不详的将领程普,黄盖都是老将了,孙坚在世时候就跟着孙家打天下了,能被评上估计还有资历老的原因。
太史慈曾经和孙策有过几番酣战,后来太史慈被孙策的信义折服而投靠孙策,根据《三国志·太史慈传》中描写,太史慈武艺不输孙策,其中最精湛的是射箭技艺,堪称可与吕布媲美。
上述为个人观点,下述应该客观原因。
无论是太史慈还是江表十二虎臣,在《三国志》中都是被单独做传的,没有实力和级别上的差距;陈寿著书时基本是按照时间顺序编写的,吴国也经历过很多个阶段,而太史慈死的早被收录于《吴书四·刘繇太史慈士燮传》,而江表十二虎臣收录于《吴书十·程黄韩蒋周陈董甘凌徐潘丁传》。
《三国志》把太史慈作为割据一方的诸侯看待 和刘繇、士燮等地位相同
东吴十二虎臣,名望再高、功勋再大,也只是东吴的臣子定位。太史慈的定位是诸侯,地位比东吴十二虎臣要高。
太史慈为什么被当作诸侯看待:
1、太史慈担任郡奏曹史,因为州郡交恶而毁掉州奏章而得罪州牧,不得不避祸辽东;
2、太史慈并不算孔融的部下,突围让刘备救孔融,是为了报答孔融照顾老母之恩,并没有成为孔融部下;
3、刘繇时,太史慈原本只是去做客,碰巧碰上孙策来攻打——太史慈的运气也真是太巧:见孔融,孔融被管亥包围;见刘繇,刘繇被孙策攻打;刘繇对太史慈也不重视,别人都劝刘繇让太史慈担任大将军,但刘繇不肯,只让太史慈去做些侦察工作;
4、刘繇被孙策击败时,并没有跟随刘繇去豫章,而是在孙策没有平定的泾西六县为基地,拉拢山越,自称丹杨太守,自立门户;但立足未稳就被孙策击败。
从上面太史慈的经历来看,太史慈始终就是一个第三方独立人士,并没有投靠过谁,就连丹杨太守也是自称,并没有得到东汉朝廷的封授。
投降东吴后,太史慈由于早死(41岁死),没有参加和曹操的战争经历,参与的战争很少。太史慈为东吴就做了两件事情:
1、为孙策招抚平定豫章;
太史慈是一个很完美的名将。相貌、义、勇、孝、智、信等在《三国志》里都有体现出来,当然做为名将,统帅的本领肯定不会少!可以说是一个用最少的字,刻画最完美的一个名将了!
第一,太史慈身长七尺七寸,美须髯!
第二,太史慈担任本郡奏曹史时,帮助太守毁掉刺史的奏章,为了不自己一力承担,避祸辽东。真的是义字当先。
第三,武艺高强,箭不虚发。北海突围,还有讨伐麻保贼时,就深刻的描绘了太史慈的箭法。
第三,用勇气非凡,带几人就敢突围北海,带一人就敢跟孙策十三人打架。做为一个奏曹史就敢跟刺史作对。
第四,孝顺。为了报答孔融接济其母的恩情,受母亲的委托,只身前往北海突围报答孔融。
……
做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不太知名的名将,但在《三国志》里刻画这么多,有这么多的小故事,确实跟一般的名将有区别。别的名将都是,几年,在哪里打仗,几年升迁到哪里。
入选“江东十二虎臣”里的名将是因为为东吴基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官职也有很多不高的,因为好几个是在孙权称帝之前就去世了。所以官职无法体现这几个人的地位如何。
但太史慈不一样,太史慈在东吴,是以太守的身份加入的。而且招降了刘繇一万多士兵投靠孙策,当时孙策才多少兵力。被孙策拜为折冲中郎将,当时孙策只是折冲校尉。可见两个人的关系。后来的周瑜也只是建威中郎将。
太史慈,字子义,是东汉末年的一名江东名将,他箭法精湛,而且曾与孙策有过一场不分胜负的对战。
虽原先是刘繇的部下,后来被孙策收降,从此便是孙氏的大将,还助孙策扫荡江东。为何太史慈不在十二虎臣之列呢?
十二虎臣里包括的名将有程普、黄盖、韩当、周泰、甘宁、凌统、蒋钦、董袭、丁奉、徐盛、陈武、潘璋。
为何偏偏没有太史慈?我想大概有两点原因:
三国之所以鼎立的最关键的一战,就是赤壁之战。在赤壁之战中,程普、黄盖、韩当这些十二虎臣全都是参加过赤壁之战的。
众所周知,三国是一个名将辈出的朝代,大家耳熟能详的就有曹魏的“五子良将”,蜀汉的“五虎上将”,东吴的“十二虎臣”,今天我们说的就是关于这“东吴十二虎臣”。
东吴十二虎臣的来历是陈寿在《三国志-吴书》中将东吴十二位武将全部放到一个传记中。他们分别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而大家最熟悉的东吴猛将太史慈却不在这十二人中,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太史慈在《三国志》中的地位要远远高于上述十二虎臣。在《三国志》中,太史慈和刘繇、士燮三人在一个传记中,刘繇和士燮都是一方诸侯,太史慈则是曾经当过刘繇的部下,在刘繇死后,也是太史慈收拢了刘繇的部下。而三国志中的吴书不是写东吴的历史,而是吴地的历史,就像蜀书从刘焉刘璋而不是刘备开始一样。既然是吴地的历史,就要先写吴地的几个主要诸侯。孙家父子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刘繇太史慈他们。所以说太史慈被陈寿放在吴地诸侯传里面,并没有低估他,而是大大抬高了太史慈的地位。太史慈的传记结束后才轮到吴国的妃嫔、宗室、高级文官、都督,再往后才是十二虎将。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将目录里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
其次,太史慈和孙策关系匪浅。太史慈和孙策曾经有过一场龙争虎斗,并且不分胜负。等到太史慈被孙策打败俘虏后,两人更是惺惺相惜,孙策说太史慈:“太史子义虽气勇有胆烈,然非纵横之人。其心有士谟,志经道义,贵重然诺,一以意许知己,死亡不相负。”
我们不知道孙策和太史慈都聊了什么,反正俩人已经上升到了知己、死亡不相负的程度了。这是作为带兵将领的江东十二虎臣远远达不到的境地。
其实我们还可以大胆的猜测,孙策和太史慈肯定聊了复兴汉室的事情,当年孙策和太史慈应该并没有割据一方的想法,而是和年轻的曹操一样,想着平定天下,恢复汉室。为何这样猜测呢?吴书写到太史慈死前大呼:"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大家注意“以升天子之阶”,这句话的意思直译就是,“帮助汉朝天子,让他站的台阶更高一点。”更直白的说就是,“不能让汉献帝再做傀儡了,我们要恢复当年汉武帝、光武帝那个时代的大汉盛世!”也只有这样的伟大理念,才会让以忠义著称的太史慈铁了心跟着孙策干,甚至在死前都发出恨不能升天子之阶的怒吼。
也正是因为太史慈和孙策的这样一层关系,所以太史慈虽然在建安6年就病逝了,但地位依然远远高于江东十二虎臣。
太史慈勇则勇矣!如流星划过三国历史的夜空!光辉而短暂,没有留下更多的业绩,在三国群星灿烂的武将群里就显的短促,与之长期征战的将群里,他自然逊色多了!不进十二虎臣也是必然了!
十二虎臣是三国时孙吴方面十二位将领的合称,这十二人以英勇骁战、功勋卓著而为人称道,按照正史《三国志》为其列传的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三国志》把此十二人合为一卷作传,盛赞他们为“江表之虎臣”,所以称十二虎臣。
太史慈在大多人眼里,和程普黄盖差不多,都是东吴的将领。仔细看《三国志》才会知道,太史慈传,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他和刘繇、士燮两个割据诸侯同传。刘繇和士燮都是一方诸侯,太史慈则是曾经当过刘繇的部下,在刘繇死后,也是太史慈收拢了刘繇的部下。而三国志中的吴书不是写东吴的历史,而是吴地的历史。既然是吴地的历史,就要先写吴地的几个主要诸侯。孙家父子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刘繇太史慈他们。
太史慈的传记结束后才轮到吴国的妃嫔、宗室、高级文官、都督,再往后才是十二虎将。
你以为把太史慈放虎臣传抬高了身份,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将目录里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太史慈的身份是远远高于十二虎臣的。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士燮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士燮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2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