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祖国的召唤含有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祖国的召唤含有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己亥杂诗》共三百一十五首,或议时政,或述见闻,或思往事,题材十分广泛,内容复杂,大多借题发挥,抨击社会。
《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主张改革内政,抵抗外国侵略。《己亥杂诗》中的批判、呼唤、期望,集中反映了诗人高度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
1840年不仅对于龚自珍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年份,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废墟的召唤》是历史的见证,通过对圆明园废墟的凭吊、聆听,而思考。表达作者呼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愿望。
1、《废墟的召唤》主旨是对这些残存的事物的描写,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废墟位于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本文带有凝重深沉之感,语言形象,尊重现实感受。
2、《废墟的召唤》作者是宗璞,原名冯钟璞,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笔名另有丰华、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
废墟的召唤内容:废墟指的是被劫掠、焚毁的圆明园的残存遗迹—长春园一带。宗璞的文章废墟的召唤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一个百废待兴、渴望变革、期待新生的废墟。废墟召唤的是一种积极改革,弃旧迎新的建设和发展的时代精神。表现出只有深刻意识到中国历经沧桑的历史文化,才能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增强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祖国的召唤含有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祖国的召唤含有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