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明史人物传记阅读,明史中的人物传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史人物传记阅读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明史人物传记阅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被列为《明史》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究竟是如何把持朝政的?
  2. 明史的基本特点?
  3. 个人感觉《明史》实在不能看,为何能列入二十四史?

被列为《明史》六大奸臣之一的严嵩,究竟是如何把持朝政的?

严嵩年轻的时候,其实也是个愤青。

他22岁中进士,这一年,明孝宗驾崩,明武宗即位。年轻的严嵩按惯例被选为庶吉士,进入翰林院,两年后授翰林院编修。

明史人物传记阅读,明史中的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时候的严分宜一身正气,满腔热血,不屑与武宗朝赫赫有名的“八虎”为伍,因此在朝廷混得不太好,处处被排挤,也没有什么组织靠山,无奈之下借给父母丁忧的名义干脆回到老家躲了起来,而这一躲就是十年。

十年之后,严嵩回到京城,物是人非,首辅李东阳去世,杨一清致仕途,接替杨一清的是执掌礼部的蒋冕。蒋冕对才华的年轻人都很乐意提携,大概是他的荐拔,严嵩顺利回到了翰林院,担任侍讲的职位。一年以后,就被安排到南京翰林院担任掌院。

然而估计是到变相分配到南京养老后,严嵩的心态发生了转变,三十几岁的样子,居然还混得马马虎虎,于是他学会了钻营。

明史人物传记阅读,明史中的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严嵩开始转变的契机,始于嘉靖七年,杨廷和在“大礼仪”之争中全面落败,被迫致仕,嘉靖完全掌握了朝政,接替杨廷和的内阁首辅张璁是嘉靖的马屁精。在张璁的任上,严嵩当上了礼部右侍郎,由此开始,严嵩引起了嘉靖皇帝的注意。

嘉靖是名店出了名的修仙皇帝,而修仙修道里有一种专门跟天神们沟通的仪式,仪式中需要“青词”这种文字作为沟通的载体,而嘉靖忙不过来的时候,就需要大臣们来代劳,这方面有两个人是个中好手,一个是严嵩,另外一个是对这个时期极其反感的夏言。本来嘉靖一直都是让夏言来写,但是夏言不待见这份工作,就丢给了严嵩。

如此严嵩走上了宠臣之路,他日日学习写青词的时候,认真研究嘉靖的心理,挤掉了夏言,走上了首辅之路。

明史人物传记阅读,明史中的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严嵩的“奸”应该分给老板嘉靖一半!

严嵩(1480—1569),明朝奸臣,字惟中,号介溪,江西分宜人。1505年进士,被授编修。因权奸刘瑾当政,他便因病归乡隐居,写了大量诗文,名声很高。10年后,他被召回朝,任国子监祭酒。他抓住世宗让他去湖广祭告皇父的机会,大讲祥瑞,请奏撰文刻石,深得世宗欢心。由于会阿谀奉承,世宗又相继任他为南京礼部、吏部尚书、英武殿大学士。以六十二岁高龄,得为首辅。

这段简介充分讲解了一个愤青到浊流的转变!然而要了解严嵩怎么把持朝政,则要从他的大老板嘉靖开始!

在嘉靖后期,这位藩王入主大位的皇帝崇尚道教,沉迷于炼丹求长生,严嵩则投其所好,写青词(给鬼神看的)陪着皇帝跳大神,深得皇帝的喜爱,“非嵩无当帝意者”


自此,严嵩开始在朝中大肆培养自己的势力,哪怕是为国家建立功勋的武将,只要得罪严嵩,就会落得悲惨下场!掌握大权的严嵩此时也在卖官鬻爵,并且各地官员必须要多多孝敬,严嵩由此积攒了大量的财富,也大开贪腐之风气。“自古风俗之坏,未有甚于今日者。盖嵩好利,天下皆尚贪;嵩好谀,天下皆尚谄。源源弗洁,流何以澄”。此外,严嵩害怕武将地位的提升会影响到他的利益,便反对很多军事行动,并借天灾之际宣传所谓的“佳兵不祥”,并排挤用兵的武将,导致明朝军力下降。在“庚戌之变”中,俺答率军逼近北京,严嵩仍然忙于撰写青词,对于俺答来犯,则说是“此抢食贼耳,又何足患”。并且,严家的势力愈加强盛,连裕王朱载垕都曾给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送礼。

其实严嵩的权力只是来源于皇帝而已,严嵩还算的上是一个背锅侠,而且他劣迹斑斑,嘉靖一心修玄犯下了错,严嵩会心甘情愿的给嘉靖背锅,且天下人只会觉得这是奸臣严嵩的错!这才是严嵩能把持朝政二十年屹立不倒的根本原因

就像现在的领导与下属的关系,他把领导伺候的舒舒服服,领导用起他得心应手。领导的爱好他不仅了解,还去钻研,总能跟领导保持共同话题。不管其他的人再怎么说这人不好,领导也不会觉得这人不好。或者说这人好不好,领导并不关心,只要他把领导伺候好了,领导怎么会想杀他?

最后,这种奸臣只为媚上欺下,不理百姓水火,与国不利,***得而诛之!

严嵩(1480年3月3日-1567年5月29日),字惟中,号介溪,别号勉庵,江西分宜人,祖籍福建邵武,明代嘉靖年间权臣,官至内阁首辅、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

少年天才:


成化十六年,严嵩生于分宜县,当时严家家道中落,很难维持生计,经常需要依靠娘家接济。当严嵩八岁后,他就由于其聪慧才智得到了分宜县知县莫立之的重视,莫立之将他安排进县学,并免除了所有的学费。严嵩自幼聪颖好学,悟性很高。后又有江西提学使经过分宜,面试严嵩后将严嵩进补为廪膳生。后在十岁时县试拔擢超群,十九岁中举。

入仕

严嵩在二十五岁时,终于完成父亲的心愿,于弘治十八年(1505年)考中乙丑科进士,入选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当他正怀着壮志雄心,严嵩得了一场大病,迫使他退官回籍。在严嵩退官的十年间,正是宦官刘瑾权倾天下之时。

明史的基本特点

清朝官修的记述明代历史纪传体史书。始纂于康熙十八年( 1679年),乾隆四年( 1739年)由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等撰成。全书共332卷,包括本纪24卷、志75 卷、表13卷、列传220卷,另有目录4卷。该书取材于《明实录》、《大明会典》、档册、邸报,以及文集、奏议、稗史、方志、传记等有关著述和材料

体例严谨,叙事清晰,编排得当,文字简明,具有较高史料价值。

个人感觉《明史》实在不能看,为何能列入二十四史

不知道这里所说的“《明史》不能看”是基于什么视角呢?如果是基于个人情感,那就不必再去阅读正史,只需去看《明史纪事本末》就足够,因为乾隆对此书“极为不高兴”。但如果不读《明史》的话,你也就无从了解清朝入关后纠结微妙的心态,这也是读史必涉及的视角范畴之一。

我们常说“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个“胜利者”其实具有两重含义:一是明朝官方站在自己的统治者角度去编撰当朝历史,二是清朝官方站在“正统承继”的角度去编撰前朝历史。目前的《二十四史》大多来自后者,以“继承者”的编撰版本为正统。

如此一来,“继承者”的编史过程就有了自己的立场,即便史料内容都来自前朝,里面还是加上了“我认为、我觉得”的成分。如果编撰者为一位公正的史官,他的“我觉得”或者尚能保持历史公正;如果他是统治阶层的坚定拥护者,这就未必了,所以“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在《明史》上体现得也较为明显。事实上,司马迁也没少这么做。

《明史》的主要编撰者为张廷玉,大家在《雍正王朝》等***剧里对他都有印象。张廷玉也是整个清朝唯一配享太庙的一位汉臣,可见他是深受康熙、雍正二帝信任的。乾隆皇帝就不怎么喜欢他,但“配享太庙”是依雍正遗嘱而为,不能说乾隆与张廷玉之间有何信任和感情可言。

那么,乾隆皇帝为何与张廷玉有如此嫌隙呢?主要原因正是因为乾隆帝对《明史纪事本末》“不高兴”,而张廷玉在编撰《明史》时也未能完全站到清廷一方、过于“模棱两可”。

在清朝初年,统治者是比较重视平衡满汉关系的,满臣和汉臣之间的势力也较为均等;然而到了乾隆时期,乾隆皇帝就调整了内阁班次的主次关系、加剧了满汉臣僚之间的矛盾。张廷玉处在这样的狭缝当中两头不讨好,最后只能陈奏乞休。

由于张廷玉谨慎的处世原因,《明史》里实际上并无太多歪曲事实的记载、只是对许多关键事件进行了取舍、显得有点掐头短尾的样子。从张廷玉角度而言,他要“两碗水端平”的话、也唯有“宁缺不偏”、才能以此维护自己的史官清誉,同时满足了清帝删除某些敏感内容的需要……问题是,乾隆帝对此依旧不满呀!

在编撰《清世宗实录》时,张廷玉其实已被迫大量迎合了乾隆的“圣意”,所以该书才是张廷玉最失败的编著作品。相比之下,《明史》还是因“宁缺不偏”受到了人们认可,不过也因为里面的局部残缺,导致了里面部分内容无法前后对应、给人造成了“不能看”的感觉,这也是我们需要《明史纪事本末》的最大原因。

总的来看,《明史》不是不能看、而是不能单看《明史》就去作历史论断;而且《明史》里还收录了大量明代著作,这些典籍是不受清廷影响的,从这角度而言,它才成了研读明朝最丰富翔实的史籍,故而被纳入《二十四史》之一

(实际上,也无更好、更详尽的其他版本可选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史人物传记阅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史人物传记阅读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