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曹操谈中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曹操谈中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曹操对中国的历史影响巨大,他的影响不在于文学也不在于当时的统治,因为这个不足以影响整个历史的轨道,但他有两样事情绝对是足以改变历史的。
第一个是唯才是举。
有人说唯才是举为什么说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因为在此之前只有两种制度,一种叫做世袭制,也就你老爸当官,儿子也是当官,***也是当官。还有一种叫做察举制。一般举荐贤良之人,那么贤良之人在哪里呢?都在世家大族的子弟中。
曹操提出了唯才是举,他的意思就是指只要你有才就可以,其他的可以忽略掉,所以曹操手下很多人都有性格缺陷。但是依旧用他们。正因为这个唯才是举论,使得曹操始终办法称帝。
但这个好像跟改变历史没有关系,唯才是举其实是隋代科举制的开端。说到这里我相信你已经非常明白了。科举制改变历史,那么开端在就在曹操那里,思想其实一脉相承。
第二个创举是在军事思想上。他开创了大迂回战略,
北方出发统一全国的战略,基本上都是沿着曹操的战略。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之后,他痛定思痛,重新调整了战略,先用计逼反了马超十部,然后平定了凉州,随即进攻汉中,按照他的规划就是逼降刘璋,最后两面夹击平定东吴。
但是因为他轻视了张松,使得刘备进入了巴蜀,打乱了他的***,还有他生病,最后这个战略到了司马氏的时候帮他实现。至此,后代北方势力统一中国大部分是沿着一条线路。
曹操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历史上对曹操争议很大,这无形中也为后世增加不少谈资。当然,曹操的影响不单是历史的争议,还有很多对后世深远的影响。
第一,奸雄还是枭雄?
这是曹操争议最大的地方。源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和曹操的名句“宁愿我负天下人和莫教天下人负我”。挟天子之事,历史学家吕思勉,易中天分析很多,争议也大,篇幅也长。
而那名句的原文是,曹操悲怆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充满了为自己的行为开脱和悲伤,但不至于那种毫无人性的做法。
所以,曹操给后世留下很多争端,也丰富了人们的角度。
第二,曹操文学的影响。
曹操是建安七子之一,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喜欢乐府诗,但不拘泥,作品《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等等,脍炙人口。
比如,喝酒之时,就会想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历史人物都很复杂,很难用一句话进行概括,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尤其复杂。
要知道曹操并不是一开始就想做“奸臣”、“权臣”,他选择的路劲是基于当时的客观历史情况。汉末天下大乱,朝廷权威丧失殆尽,汉献帝作为被权臣扶上皇位的人,根本没有任何权力,地方诸侯都割据一方,没有人把汉献帝当回事。
这个时候,曹操选择迎立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是乱世中最明智的选择,随后曹操借用汉献帝的名义征讨四方,统一中原。但统一中原的曹操,也并未解决汉王朝衰亡的根本原因:豪强势力做大,大家都以家族利益为核心,国家被放置在后面,汉王朝的政治制度难以为继,但曹操并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只能得过且过,结果曹操去世,曹丕很快就推行“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导致豪门家族势力增强。
但必须明白,曹操的权力,并非来自汉献帝的授予,而是曹操凭借军事武功自己打下来的,汉献帝对曹操而言只是橡皮图章,所以为了进一步增强权力,曹操势必要称王,加强自己对朝政的绝对控制,但曹操又不敢真正取代汉朝,只能当个魏王将就着,这就出现了很尴尬的局面:外界质疑曹操是“汉贼”,曹操自认为自己是汉臣。为此,曹操还专门写了《让县自明本志令》,讲述自己的志向是“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然后题墓道言‘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此其志也。”
遗憾的是,汉末并未给曹操提供这种机会,朝廷权威沦丧,曹操只能靠自己去夺取天下,这就注定了他要凌驾于汉献帝之上,很难实现他封侯的愿望。
客观的说,曹操作为三国时期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身上有诸多矛盾之处:他想当汉征西将军,但又称魏王;他怜惜天下百姓,却也在破城后屠城;他砸烂了东汉王朝的旧秩序,却无法建立属于自己的新秩序……
曹操之后,中国在几百年内都没能建立起新秩序,以至于国家长期处于分裂之中,而曹操身上不好的行为,却深远的影响了后世:依靠武力夺权。
尽管曹操并不是以武力夺得汉家天下,但后人却以此为先例,不断用武力夺权,先后出现了司马懿、刘裕、陈霸先、高欢等诸多人物,这要算曹操的负面影响了。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时年六十六岁,临终前,令近侍取出平日所藏名香,分赐侍妾说:"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絲履,卖之可得钱自给",可见曹一生简朴,家庭教育有方,死后虽嘱设有疑塚七十二处,并沒有令朴人,妻妾陪葬,后人对他的评价,"功首罪魁非两人,遗臭流芳本一身",沒有黄巾起义就沒有三国的鼎立,汉王朝的衰落,给百姓带来无限灾难,战争连年不断,民不聊生,曹操带领军队消灭各地方势力,平定南匈奴,安定边关,实行军队屯田制度,粮食自给自足,还设立典农等官职,招募百姓在许下开荒种地,军队屯田制的创始人非曹操莫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时事造英雄,英雄识时势,曹操一生功大于过。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这是当年许大先生对CC的评价,而且后汉书,资治通鉴都有提过许劭跟CC这个关系不太好,不过我一直有个问题,你俩关系不好你还给人戴这么个高帽?那我现在先按下不表,单纯来说说CC这么个人。
记得之前看过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30岁的时候,你会觉得三国里面曹操最厉害
40岁的时候,你会觉得三国里面仲达最厉害
50岁的时候,你会觉得三国里面刘备最厉害
这个话其实是很有道理的,而且也可以从这段话看出来一些东西。年轻人觉得CC最牛逼,为啥,宁我负天下人勿天下人负我,多么的酣畅淋漓啊,老子我喝醉的时候也经常特么这么想,可是为啥司马懿和刘备就不会呢?曹操的确成就多得数不胜数,包括最后的传位,也是相对来说正确的选择,好的地方我不说了,我就说说这不好的地方,刚愎自用,CC的刚愎自用和项羽的刚愎自用还不一样,项羽那是***一样的刚愎自用,咱们魏公可不一样,曹操懂得用人,会管理,会让你死心塌地的跟着他干,其实不知道你们有没有发现一个问题,所有的领导者,喜欢的人其价值观多少跟这个领导都是有些相似的,曹***认为从根本上他不是一个宽容的人,他是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你觉得他真正的心胸能去到哪里呢?不管是郭嘉还是荀彧,无论从贾诩到许褚,谋士武将,都是多少摸得清楚CC内心的真实想法的人,说白了,都是高级拍马屁的人,因为CC的潜意识里面也是这么想的,官渡之战以后,CC开始有点膨胀了,哎呀我去,你看老子多牛逼呀,我觉得我可以当皇帝了,小孙和小刘这政治站位有问题,我得敲打敲打,好吧,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这一次就完全暴露了CC刚愎自用的本质了,结果好了,按照自己的想法任性了一把以后,一夜回到解放前了。
曹操这个人,虽有缺点,但是瑕不掩瑜,不过从我的个人的角度,人格魅力排名刘备>司马懿>曹操,时代都有局限性,人哪,也只能是放在一个个框框里,跟同时代的人进行比较,有时想想也挺可悲的
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的曹操不是同一形象。历史上的曹操爱才惜才,在北方兴修水利,是屯田制有利于北方地区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三国演义实在刘备是汉氏正统立场上写的。所以褒刘贬曹在所难免。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指出曹操个性“强亢暴戾”,明白表示曹操是这么个强横不爱人的家伙。举出曹操干过的三件事就足以证明司马光的评价是中肯的。
第一件事:许下屯田。曹操招募流民屯田时,规定使用官府的牛收成三七分、使用自己的牛对半分。这样残酷的剥削在战乱时老百姓只要能活命就谢天谢地了自然不会有其它奢望,到了天下安定之后就应该减轻人民负担让人民得享太平之福。可惜曹操从来没有做过,他的儿子曹丕、孙子曹睿也没做。反倒是历史上名声不怎么好的司马昭把田赋恢复到十税一,甚至想恢复到汉文帝时期的十五税一。
第二件事:为父报仇。曹操的父亲在投奔儿子的路途中被徐州牧陶谦的部将劫杀。子报父仇,天经地义。可曹操进入徐州后是逢人便杀,被董卓劫持到关中的几十万洛阳百姓回归故乡恰好碰到曹操,被杀红了眼一概***,史书上说“颖水为之不流”。
第三件事:官渡杀俘。曹操大败袁绍后,袁军七万人向曹操投降,曹操却把这些降军全部活埋。此后他攻打袁家,每克一城必然迎来殊死抵抗。就算袁家兄弟日暮途穷,青、幽、并、冀四州百姓只要听到他们消息立马携老扶幼跑去投奔,就是不愿归附能征惯战的曹操。
几十年后,吴国丞相张悌批评“曹操虽功盖中夏,民畏其威而不怀其德”。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风慑服了大部分中国人,但他何尝讲过“德”呢。其实整部三国,就是一个个伪君子、真小人把好人或者起码有政治家底线的人整的家破人亡的历史。
我来回答:
曹操不仅得那个年代人的民心,放在现代来说,又有多少曹操的粉丝,少说也得几百万吧,估计曹操那时候魏国的总人口数都不一定有现在的粉丝人数多,可见古往今来曹操都得民心。
另外曹操有一大癖好,家喻户晓,喜欢有夫之妇,在一个***盛行的年代里,是多少***的偶像!!!
我觉得曹操深得民心。
因为受到《三国演义》小说和戏曲的刻意歪曲,加上世代民间的口口相传曹操的大众形象一直不是很好;白脸奸臣,这是小孩子都知道的事情。但在宋朝以前曹操在民间和官方的形象都是非常正面的,虽然说曹魏篡汉,但汉朝不也一样从秦朝手里夺来的。所以曹魏江山从天下共主的汉家天子手里夺来,后世的历朝历代都彻底承认曹魏江山的正统性。而南宋朝廷的偏安一隅,软弱无能,无力改变现状,君臣都靠想象活着,为了突出自己***的合法性,加强统治,才有了以西蜀刘备为合法代表的***和对立面篡权夺位的曹魏***,从那时候起曹操就钉在了耻辱柱上了。所以呢,有时候事实的真相不重要,只看当权者需要让民众知道什么,相信什么。其实在近代伟人已经给曹操翻案了。
历史上的曹操到底是怎样的人,为何能得人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如果曹操只是一个擅长运用权术和狡诈手段的小人,一个以蛮勇建立功勋的武将;又怎能在谋士如云、猛将如雨的三国时代脱颖而出,建立不世功勋呢?曹操不仅具有一个杰出政治家的能力,更善于琢磨人心。
最终建立了曹魏***,这才是曹操广得人心的根源;这种思想在当时极为盛行,东汉中晚期的几位皇帝都信奉黄老道教,在宫廷中供奉黄帝和老子。
曹操祖父曹腾正是侍奉这几位皇帝的宦官,受到了道教的影响,这是曹操信仰的家庭来源;曹操能够在乱世中脱颖而出尽收天下人心,其关键就是在于其摸准了时代的脉搏,把握住了当时乱世之人普遍的祈求稳定讨厌战乱的社会心理。
一方面他牢牢掌握住在一部分人心中还忠于代表正统的汉家天子,在政治上占尽优势,另一方面他又善于拉拢和利用这种优势,提高寒门子弟的地位,多次发布求贤令。为自己积攒了足够的政治资本和大量的人才***。
曹操的文治武功,军事谋略在三国时期均属一流,手下文臣武将众多军事实力在当时是最强大的;但曹操穷其一生始终不能灭掉蜀汉和东吴,得到整个天下;原因就在于汉家统治四百多年早已经深入人心,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忠于汉室的人和民众还有很多。
古代的百姓做事还讲究顺应天意,做事若违背了天道,就是逆天而行会令天下人不齿;封建社会中皇帝被尊奉为天子,天子在百姓的心目中是非常崇高的,违背了天子之意常常被看做忤逆。所以曹操就利用了汉室天子这面旗帜
以汉朝丞相之名起兵征讨天下,曹操手握兵权杀伐果决;也只有这样他才能做到师出有名,让天下人觉得,曹操只是在替汉天子做事是顺应天子之意的。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最终曹操成功的击败了多路诸侯,统一了北方,天下十分曹操得了三分之二,恢复秩序,实行屯田令,使北方地区快速的稳定下来,从这一系列的作为来看,曹操绝对当得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这句评语。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曹操谈中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曹操谈中国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