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驻韩大使谈中韩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驻韩大使谈中韩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韩在各自的历史记载当中争议点和记载有差异之处如下:
一、文化方面,韩国认同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但强调韩国的自主创造性。在民族主义的背景下,这样的历史叙述应该算是正常的。但有时候强调自主性有些夸大,将自己看作是有发展的继承,并且有些还发扬光大了。
二、关于中国是宗主国还是霸权国的问题:在中国的历史中,一般积极地看待华夷体制,肯定其在文明传播与东亚秩序稳定方面的积极意义。韩国人对于华夷体制的认识比较复杂,总体上倾向于对华夷体制的负面评价。一方面肯定曾协助韩国抗击倭寇,向朝贡体制下的其他国家提供过安全保护,中国曾有光辉的“保护者”形象,但这一形象日趋暗淡;另一方面,认为华夷体制是极不平等的秩序安排,中国是“霸权国”,利用华夷体制“以大欺小”、“倚强凌弱”,韩国在此体制下受到“侵略”和“压迫”,经济利益受到侵蚀,内政受到严重干涉。当然隋炀帝等时期,中国确实侵略过朝鲜,这也不能否认。
三,最重要的还有领土问题,是高句丽和渤海国的历史问题,高句丽生前是中国的属国,死后被唐军盘接收,生前死后从没有一天归属过韩国;渤海国也一样是唐朝的属国或地方***,后被契丹灭了全盘接收,契丹后又被金国灭了,跟韩国没有任何关系这是毋庸置疑的。
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但鉴于当时复杂的东亚形势——涉及中国台湾和朝鲜的利益,因此,中韩两国严格保密建交谈判事宜,韩国方面更是做得“滴水不漏”。
中韩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80年代初就一直相互敌视,没有任何直接交往,但从1983年北京申办亚运会后,两国民间交往日趋加强。1991年11月,中国外交部长钱其琛率团前往首尔参加在那里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届部长级会议,受到韩国总统卢泰愚的接见。1992年4月,亚太经社理事会第四十八届年会在北京举行,韩国外务部长官李相玉获邀出席。1992年8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与大韩民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结束了两国长期互不承认和相互隔绝的历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驻韩大使谈中韩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驻韩大使谈中韩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6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