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史记人物传记吴起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史记人物传记吴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原文:
吴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疽,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有删减的来说,介绍一下他的生平、主要贡献、对后世的影响。同时教育小朋友要想有所成就,儿时努力的学习。吴起(前440年-前381年),姜姓,吴氏,名起,今山东省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及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魏国,他指挥魏军屡次击败秦国,占领西河之地,任西河郡守。在楚国时,吴起被任命为令尹,辅佐楚悼王进行变法,增强国力,扩展了楚国的疆域。前381年,楚悼王逝世后,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吴起惨遭***。
著作有《吴子兵法》,传于世,与兵圣孙武并称“孙吴”。唐肃宗时,位列武成王庙内,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追封广宗伯,成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虽然经常有人说“人的道德比才能更重要”,但现实则是,在当代有很多成功人士,即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手段并不怎么光彩,也依然会有一部分粉丝前来洗地,为他们过去的行径进行美化。在这点上,其实我们的祖先要比我们今天做的更客观,他们同样会赞叹那些拥有过人才干和杰出业绩的英雄人物,但同时也会直言不讳的将这些人物身上所存在的污点同时记载下来,以供后人警醒和研究。这中间的代表人物,最值得一提的当然是著名的唐太宗李世民,但另外有一个人,他的名字已经成为了我国传统军事学上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之一,但同样,他人生所背负的罪恶和道德的污点,却有着扑朔迷离的身影,他就是战国时代的兵圣——吴起。
吴起,战国时代的卫国人,卫国这个国家在战国时代非常特殊,原因在于他是秦灭六国后唯一保存下来诸侯国,直到秦二世继位后才被裁撤,国祚源远流长九百年。自然而然的,有着如此独特的历史,其中也诞生了大量名人,例如秦国强盛的始作俑者商鞅,后来“奇货可居”的权相吕不韦等等,他们都是卫国人,而吴起,正是他们的前辈。
《史记》记载吴起出生在一个有钱的商人家庭,所谓“家累千金”,因此少年时代的吴起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应该是个“锦马貂裘”的公子哥,但实际上却并非如此。吴起在从少年到青年时代一直在为了寻求一个能够在诸侯面前出人头地的机会而到处奔走,这也难怪,商人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地位与后世相比没有什么明显的差异,同样都是乱世中待宰的肥羊,有钱而没有权力和枪杆子是没用的。但是一个没有高贵血统和名人赏识的商人之子能有什么机会呢,游荡许久,吴起没有发现任何机会,只能灰心丧志的回到家乡。
此时关于吴起身上出现的第一个污点来了,同乡里有一群早就看吴起不顺眼的人,在吴起回乡后对其冷嘲热讽,百般羞辱,《史记》记载吴起的处理办法是把羞辱他的三十多个人全杀了,然后怕连累母亲,自己只身逃走到鲁国找曾子那里学习儒学,并跟母亲承诺不出人头地誓不回乡。这个故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有问题,杀三十个人不是杀三十只蚂蚁,吴起说杀就杀了,连头也不回,而且顺利逃走后自己母亲还能安然生活在家乡没有仇家报复,这可能吗?只能说这件事作为泼在吴起身上的脏水可信度非常低,但是后世的学者竟然没有多少人质疑,这就值得玩味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史记人物传记吴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史记人物传记吴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58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