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每月三国历史事件详解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每月三国历史事件详解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国历代史籍众多,浩繁的各类资料让文人们很头疼,皇帝就更沒时间看那么多的书,人们都希望能有一部精炼的历史典籍方便查阅。志向远大的司马光开始搜集资料,着手编写一部新史书。
司马光最开始写成了八卷《通志》,从战国时期写到秦末,英宗皇帝对这几卷书十分欣赏,专门为他设立了一个机构,指令他继续编纂,神宗继位后,也很支持司马光的编纂工作,他送给司马光二千四百卷书做参考,还热心的给新书取名《资治通鉴》,"资治"一一就是帮助治理国家的意思,神宗对新书寄予了厚望。
不久司马光因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招致神宗皇帝不满,被贬到洛阳。离开开封的司马光开始静下心来,全力编写《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以编年体书写,从战国时的公元前403年写起,至五代时的公元959年,计一千三百六十二年。
司马光和其他编写人员翻看了巨量的正史史料,除此之外,还参考了三百多种其它各类历史著作,足不出户,严格求证,广取精华,最终历时十九载方才汇编完成这部鸿篇巨制。
《资治通鉴》文笔绝佳,极具文学价值,是一部与《史记》齐名的不朽巨作。
《资治通鉴》是参考前人的史料编纂出来的。
原始的史料出自于史官。史在《说文解字》中被注释为记事。也就是说史官就是负责记录历史***的。
夏商周时代
在夏商周时代,史官的划分比较多,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等区分,各自负责自己职业内的工作。把国家各方面的***都记录下来。
春秋战国时代
到春秋战国时代,史官的发展有了新的改进,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秦汉魏晋时代
汉承秦制,设立太史令,又设立内史,负责记录《禁中起居注》,就是由内史官专门记录皇帝一言一行所作所为的一部书。
王安石在有皇帝撑腰的期间,司马光就离开京城,前往洛阳,闭门写书。
虽然当时的皇帝宋神宗在政治上不支持司马光,但是在写书这个问题上,他是全力支持司马光的。
司马光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历史,就如唐太宗所言“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早在宋英宗的时候,司马光就写了一本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书。宋英宗还专门成立了一个编书的机构,专门让司马光写书。
到了宋神宗的时候,宋神宗把皇宫的二千四百卷书都送给了司马光,让司马光专门编写史书,《资治通鉴》这本书名就是宋神宗起的。
司马光来到洛阳后,一共花了十九年,从战国公元前403年到五代959年,司马光与助手们在参照各朝史官编写的正史外,还参照了300多种书籍,据传书成时,原稿堆满了两座屋子。
那必是多种渠道获得信息,口口相传,加之他个人观点,以及少量的文字记所编撰。
古代知识、文化、笔杆子,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他们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历史又都不是当朝所写,所以对前朝是想怎么贬就怎么贬,想怎么骂,就怎么骂。
比如,秦始皇焚书坑儒,就被儒生们骂了两千多呢!
殊不知“焚书坑儒”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异曲同工,殊途同归呢。
若当时李耳有能力兴学,或许历史会更真实。
回答如下:《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著的一部长篇***,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和人物,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经典之作。其中书目及大致内容如下:
1. 《前出师表》:丞相诸葛亮上表请求出兵北伐,表述了其政治理念和对国家前途的考虑。
2. 《桃园三结义》: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立誓共同奋斗,成为忠诚的朋友。
3. 《借东风》:周瑜借东风火攻曹军船队,为孙刘联军取得关键胜利。
4. 《火烧连营》:赵云火烧曹军大营,救出了刘备的妻子儿女,显示了赵云的勇气和忠诚。
5. 《空城计》:诸葛亮在危急时刻***用空城计,骗过了曹操,保住了蜀汉的安全。
6. 《三顾茅庐》:诸葛亮三次拜访刘备,最终说服其加入蜀汉,成为关键人物。
7.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在赤壁之战中击败曹操,改变了战局,为三国时期的历史走向打下了基础。
8. 《过五关斩六将》: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为赵云和刘备解围,显示了关羽的勇气和忠诚。
9. 《华容道》:曹操俘虏了关羽,但是被关羽的义兄刘备和诸葛亮成功救出。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每月三国历史***详解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每月三国历史***详解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