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自创人物传记古文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自创人物传记古文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今天我在这里说的这个人物是一位普通的妇女王淑贞,她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以及严格的家风家教,将自己13个子女全部培养成博士的故事。
王淑贞与丈夫李浩民
这个妇女名字叫王淑贞,18***年生于江苏南通县如皋镇,她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位知识女性,上过女子中学,写得一手好的文章,还很喜欢古典诗词和音乐。
19岁那年,王淑贞嫁给了李浩民,李浩民家境优良,有相关产业,可以说日子过得非常富足,从此王淑贞过上了相夫教子的生活。夫妻二人十分恩爱,王淑贞为李家一共生了8个女儿5个儿子,一共13个孩子。
王淑贞老人与儿子李昌钰
李浩民经营粮行,王淑贞操持家务,如果一直这样,他们的日子会幸福长久,但是生活就是多变的,1948年,李家举家迁往台湾,1949年春节前,李浩民在苏南买了一批鱼苗,乘太平轮运往台湾,但船遭遇海难,李浩民不幸遇难,时年50多岁。
噩耗很快传到台湾的家里,王淑贞不死心,她雇用飞机到失事海域搜寻,最终也没有什么结果。“太平轮”事件后,李家任财两空,自此李家开始衰落。家中失去了顶梁柱并没有打败王淑贞,擦干眼泪,王淑贞自己一个人将这个价支撑了起来。
王淑贞老人
柳永其生卒年未见史籍明载,据今人唐圭璋《柳永事迹新证》,约生于宋太宗雍熙四年(987),卒于宋仁宗皇佑五年(1053)。
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宋代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 《雨霖铃》。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父亲柳宜身为降臣,所以科场上失意,众红裙争相亲近;他不屑与达官贵人相往来,只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直把群妓当倩娘……他是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祖籍河东(今属山西),后移居崇安(今属福建)。现今武夷山市上梅乡白水村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有“豪苏腻柳”之称,柳词清新婉约,细腻独到。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许多篇章用凄切的曲调唱出了盛世中部分落魄文人的痛苦,真实感人。他还描绘了都市的繁华景象及四时节物风光,另有游仙、咏史、咏物等题材。柳永发展了词体,留存二百多首词,所用词调竟有一百五十个之多,并大部分为前所未见的、以旧腔改造或自制的新调,又十之七八为长调慢词,对词的解放与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柳永还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他的词讲究章法结构,词风真率明朗,语言自然流畅,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他上承敦煌曲,用民间口语写作大量“俚词”,下开金元曲。柳词又多用新腔、美腔,旖旎近情,富于音乐美提到三曹,就不得不提到建安文学,很多人知道建安七子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实际上在建安七子之上,处于建安文学顶端的人物正是三曹。如果说到文学上的成就的话,成就最高的无疑是七步成诗的曹植,三曹之中存世作品最多的也是曹植。但要说到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的话,则非曹丕莫属,所谓领袖不是作品最多,而是影响最大,这不仅限于文学作品的影响,也包括对于建安文学发展的影响。
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哥哥曹昂去世之后,曹丕就成了爵位的继承人。曹操去世以后,曹丕继承了爵位,并接受大汉“禅让”,成为了魏国皇帝。这位开国之君在位时间并不长,只有五年零七个月。其政治追求也不同于曹操,他崇尚汉文帝的无为而治。当时北方已经统一,士族大家和豪强已经和曹氏***达成了一致,表示听从指挥,因此曹丕就改变了曹操打压士族大家,重用寒门子弟的做法,在政治上对于士族大家***取了妥协的策略。因此在政治和军事上并没有什么突出的表现,最主要的军事成就就是打压青州、徐州的豪强势力,进一步巩固了北方的统一。在政治上,曹丕轻刑罚、薄赋税,减轻百姓的负担,算是一位政治上比较开明的君主,他自己也一直试图将自己打造成明君的形象。
在文学造诣方面,曹丕在《典论·自叙》中,对于自己的文学修养有过评价:“背历五经四部,史汉诸子百家之言靡不毕览”。当然这里面有曹丕自夸其德的嫌疑,在陈寿所著的《三国志-文帝本纪》中,说曹丕著作:“所勒成垂百篇”。说明曹丕的诗作颇丰,没有前期的积累,想要提笔成文那是不可能的。通过上述记载,我们了解到曹丕博览群书、见识不凡、著作颇丰。
他的《典论》一书现存三篇,其中《论文》为重要的文学批判文献。
在《论文》中曹丕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重视文学是当时一般的看法,但以曹丕的身份和地位,发表这样的议论又如此强调,则可以说明他在提倡文学、鼓励著述的用意。建安文学的发展,离不开曹氏父子,尤其是曹丕的提倡和领导。当时很多文人被曹操所接纳,在邺城形成了一个文学集团,这个集团的顶端,是曹操高高在上,而曹植又年轻不足以服众,因此建安文学集团的核心人物和领导者是曹丕。曹操是提拔文人雅士们做官,曹丕和曹植则是和他们交朋友,曹丕重视他们的文学创作,提倡和鼓励的作用更为明显。
曹丕自己作诗更倾向于民歌化,在通俗语言的作用上更加努力,因此尽管才华不及曹植,但在建安文学的民歌化这一特点上,曹丕的诗作表现的十分突出。不加雕饰、如同白话,是曹丕的诗作最突出的特点。
如《上留田行》中的“富人食稻与粱,贫子食糟与糠”,又有《艳歌何尝行》里所说的“长兄为二千石,中兄彼貂裘,小弟虽无官爵,鞍马往来王侯长者游”。
这些语言几乎和汉乐府民歌的语言没有分别,通过字面的意思,就很容易让人理解,因此才会广为流传。
在诗作创新上,曹丕也走在了整个建安文学集团的最前面。曹丕最出名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七言诗,当时还没有文人做这方面的尝试,同时曹丕所创作的六言诗也走在了时代的前列,其他人当时不过刚开始尝试而已。诗作的形式多样,是曹丕有别于他人的突出特征。
另外,曹丕的诗作中有很多描写男女相恋和离别的题材,好像只要是言情的题目,曹丕都不肯放过,有的还是带别人言情。
如曹丕为一首诗写的序中就提到:友人阮元瑜早亡,伤其妻孤寡,为作此诗。
因此,曹丕文学成就尽管气势不如曹操,才思不及曹植,但对于建安文学,起到了很好的领导作用,对建安文学的创新,做出了大胆的尝试,对于建安文学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三国时期,虽然汉室衰微,天下动荡,然而文化却没有因此衰落,反而出现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文学大家,其中比较有名的当数“三曹”和“建安七子”了。从东汉末代的建安年间,直到魏明帝最后一年,期间出现的这众多的文人,用自己的文字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形成了一个新的学派——建安文学。
“三曹”是建安文学中的代表性人物,是指魏武帝曹操和他的两个儿子魏文帝曹丕和陈思王曹植。三人属父子兄弟,虽文风笔法却却各具特色,但殊途同归,三人的文学成就与地位都很高,与也是父子兄弟以文学见称的宋代三苏(苏洵、苏轼、苏辙)齐名。
曹操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创者,开用乐府旧题写时事的先河,他的代表作品有描写汉末战乱和人民苦难的《薤露行》《蒿里行》《苦寒行》;有表现他统一天下雄心壮志、充满积极进取精神的《短歌行》,也有表现了他博大的胸怀的《观沧海》;还有表现他积极进取精神的《龟虽寿》。
“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才高八斗的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与李白、苏轼并称诗家“仙才”。曹植活和创作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比如《赠丁翼》、《白马篇》等,而后期的诗歌则主要表达由理想和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如《七哀》、《野田黄雀行》等,当然最具代表性的还是被称为“文苑奇葩”的《洛神赋》。
作为“三曹”之中,名声最不显著的曹丕,实际上对建安文学乃至后世文学发展的贡献也很大。曹丕擅长诗文及辞赋,一生存有辞赋30篇,诗40余首,其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诗歌细腻清越,缠绵悱恻,形式多样,以五、七言见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曹丕对文坛最大的贡献是其《燕歌行》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其所作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我国文学批评之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自创人物传记古文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自创人物传记古文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5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