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是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鲁迅的母亲曾送他一件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这件礼物是什么?为什么对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2. 清末被遣散的宫女形象好气质佳,为什么大多孤独终老呢?
  3. 旗袍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什么?

鲁迅母亲曾送他一件令他“痛苦一生”的礼物,这件礼物是什么?为什么对他会有这么大的影响

她的发妻朱安,这是一场包办的婚姻,鲁迅不爱朱安,但又不能违背母亲的意愿,所以称朱安是母亲给他的一件礼物。朱安为鲁迅守了一辈子的活寡,这也是鲁迅对朱安做的最残忍的一件事

据说接受这件礼物的当天晚上,鲁迅哭了一夜,第二天出来见人时,脸上还带着靛青染料的颜色,那是因为他把脸埋进了刚刚做成的新被褥中,被有些掉色的染料蹭上的,可见当时哭的有多伤心投入。

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后再也没有鲁迅先生因为这件礼物再次哭泣的记录,哭泣如同一个标签,自从鲁迅使用过一次,便决绝的把这个标签转让给了这件礼物,从此陪她终生。

她没有办法不哭泣,她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是鲁迅先生的新妇——朱安,鲁迅哭的这天,也是他俩的新婚之日。

鲁迅毕业之后,又拿到了去日本留学的奖学金,婚事被推迟,一直到年龄大到有点不像话,鲁迅的母亲才把鲁迅骗回国内成婚,那年是1906年,朱安28岁了,鲁迅也已经25岁。

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新婚之时,据说朱安听说新郎官比较新派,见不得小脚,还特意穿了大号的鞋子,把棉花之类的塞进鞋子里,没想到还是打滑脱落,暴露了小脚特征,这一幕为拖着一条***辫子的新郎官不喜。

新婚之夜,新郎官打量着这个母亲送给他的终生礼物,高耸的额头,轻薄的嘴唇,略陷的眼眶,苍白的肤色,尤其是又再度重逢了她那双局促的小脚,多年留日的开化,及医科的学识,都让他难以接受这种稍嫌病态的“美”,他选择了把新娘子独守空房,去到母亲房间里安睡。当然他也无法成功安睡,第二天脸上的靛青色,已经说明了他当晚的心理状态。

第二天,第三天,同样如斯,鲁迅始终没有亲密接触他的新娘子,很快,他又回到日本,朱安默默地在家乡陪鲁迅的母亲呆了13年。

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事件是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919年,朱安陪着鲁迅的母亲北上,与周作人一家全住进了鲁迅新买的西直门内一处宅院,算是一家团聚,但由此带来的失望更大。本来分隔两地,尽可以自欺欺人,但现在同居一处,反而不在一室,没有正常的夫妻生活,朱安的落寞,可想而知。

鲁迅对朱安也是极客气的,买了点心先送至老母房间,也要留给朱安一份,每天也说三句话,但从来不说多余的第四句,同在一个屋檐下,这种状态却持续了多年。

当鲁迅与许广平的事情传回耳边,朱安叹了一口气,“现在我没有办法了,我真的已经没有力气再爬了,我待他再好,终归也是无用。

鲁迅死后,朱安也惦记着许广平娘俩,经常直接给周海婴写信,甚至直接索要娘儿俩的照片,直言“很想念他们

这件“礼物”就是鲁迅的第一任妻子—朱安

鲁迅在日本留学时,鲁迅的母亲担心他找个日本妻子回来,就拖媒人给鲁迅找了个本地妻子。

这个女子正是朱安,朱安生于1878年,比鲁迅大三岁,祖上做过知县,没读书,不识字,裹着小脚,深受封建礼教的熏陶。

在鲁迅母亲的眼里,这样的女子懂礼仪,知礼数,性格温和,是非常合适的儿媳人选。但是,在鲁迅的眼里,这样的女人却是自己非常厌恶的类型。

鲁迅向来讨厌包办婚姻,更是厌恶封建礼教。所以面对朱安这样的妻子,鲁迅是万万不从的,因此他就借着留学日本的名义,一直拖着这场婚事。

情急之下,鲁迅母亲便心生一计,谎称自己得了重病,时日不多。接到电报之后,爱母心切的鲁迅连忙收拾行李,返回了中国

回到家中的鲁迅并没有看到病床上的母亲,反而看到母亲喜气洋洋地坐在院子里,四周张灯结彩。目瞪口呆的鲁迅在不知所以然的情况下就被簇拥着与朱安成了亲。

结婚的当天,也是这对年轻人第一次见面的日子。

掀起盖头,鲁迅细细地打量着眼前的妻子,姑娘脸色蜡黄,下巴尖细,薄薄的嘴唇,深深的眼窝,前额宽大而光亮。在鲁迅的眼里,这样的相貌也是不合心意的,心中最后一丝希望也消失殆尽。

因此鲁迅选择坐在书桌旁度过了一夜,第二晚,第三晚索性就睡在了书房里。朱安并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作为一个深受封建礼教熏陶的女子,她只知道嫁了人就要相夫教子,照顾好公婆,听从丈夫的安排。所以面对鲁迅的冷漠,除了惶恐和忍受,恐怕也没什么可以做的了。

从来如此,便对么?

——鲁迅

朱安当年如果不嫁给鲁迅,那么就没有那么多的人知道她的名字。如果周树人,听从母亲的安排和朱安老老实实地过日子,我们也不会知道朱安的名字。

可是,乡下的周树人成了京城的鲁迅后,朱安就只能是朱安了。虽然,她也跟着周树人进了京城,可她还是乡下的朱安。

这是时代使然。

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时代,在每个人脸上烙上清晰的痕迹。当然,事情总有例外。

应该说是给他娶了原配夫人一一朱安。鲁迅是家里长子,所以母亲对他的婚姻很重视。一直再为鲁迅物色对象,后经三媒六[注],明媒正娶,正式娶朱安为妻。

但两人之前互不认识,也没有丝毫感情。而鲁迅当时已接受自由恋爱的思想,又不好意思违背母亲的意愿。结果,婚后便一直不理朱安。而朱安的祖上曾做知县一类官员,从小接受了三从四德的教育,所以,一直独守空房,却全心全意的侍奉公婆。

这就使鲁迅终身,或之后,一直处在道德的被告席上,成为人们诟病鲁迅的一个口舌。

[注]三媒:男方的媒人、女方的媒人、中间媒人。六证:一斗、一尺、一称、一剪、一镜、一算盘。]

清末被遣散的宫女形象好气质佳,为什么大多孤独终老呢?

  还不知道:清朝灭亡为何无人娶那些宫女呢的读者,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汉朝以前,宫女的数量很少,来源主要是战败一方的女俘。西汉建立后,才开始在民间大量选拔宫女,年龄一般是13到20岁。汉武帝时宫女数量为1000人左右,之后这个数字不断扩大,到晋武帝司马炎的时候,宫女的数量已经超过了一万名。到唐玄宗李隆基的时候,宫女的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万名!之后宫女数量又逐渐减少,到明朝灭亡的时候仅剩下了9000多名。

  清朝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宫女制度,只是在选择的范围上做了改变。在清朝存在的两百多年时间里,***家的女儿是没有资格当宫女的,宫女只在满八旗中挑选。清初选宫女是一年二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从顺治十八年后改为每年一次,时间是二月初二。凡年龄在13岁以上又未婚配的八旗少女均造册送内务府会计司备选。

  这些人在选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宫,第二天天明时由敬事房太监带到皇帝皇后太后前选阅。以6人为一排,每人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写有旗籍和姓名,被选中者唤出排,入选后当日留宫内,否则立即遣出。被选中的宫女一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等各宫中随侍。不同等级的人配给宫女的数量也不同:皇太后12名宫女、皇后10名、皇贵妃8名、贵妃8名、嫔妃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2名,剩余的宫女则被分配到六局处服役。

  大多数宫女的生活是比较凄惨的,她们地位低下,终年被深锁宫中,过着与外界隔绝的生活,只有极个别受到帝王宠爱的才可升为嫔妃。1912年2月12日,末代皇帝溥仪退位,清朝由此灭亡。但在北洋***的优待下,溥仪依然居住在紫禁城中,还有近千名宫女侍奉,史称“逊清小朝廷”。1924年冯玉祥率部进驻北京,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宫女和太监们也被遣散,清朝彻底覆亡。

  这些被遣散的近千名宫女中,大部分人都只有20多岁,正值大好年华,本以为可以嫁个如意郎君,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没想到老百姓却都不愿意娶她们为妻。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宫女嫁不出去呢?看看如今的大龄剩女就明白了。生活中经常可以遇见一些大龄剩女,她们之所以嫁不出去,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高不成低不就,尽管自身不见得有多优秀,但对男方却要求甚高。这种心态和那些被遣散的宫女们如出一辙,宫女们在皇宫中干得虽然是伺候人的活,但伺候的都是相当有身份的人,因此她们自认为高人一等,看不起那些寻常老百姓,只想嫁进大户人家,但真正的大户人家又看不上她们。这种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导致她们很难嫁出去,最终孤独终老。

1924年冯玉祥率部进驻北京,将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宫女和大监们都被遗散,清朝彻底覆灭。

这些出宫的宫女们大多已经有二十多岁了,样貌大部分都是极佳的,这个年纪放在现代,肯定吃香,但在古代那个集中在十几岁就结婚的年代,好多青年都已结婚生子,20多岁已经是大龄剩女了,很难嫁得出去。

还有就是宫女出宫时,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已经跟不上时代步伐,也很难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能,毕竟旧式思想已经根深蒂固,这种情况下,她们除了伺候人,别的什么也不会做,所以就没有人愿意娶,就算有的嫁了人,那也是夫家不知道她之前是宫女。

这些宫女们曾经住在全天下最尊贵的紫禁城内,即便也只是伺候人的人,她们仍旧认为自己比普通人的身份要高贵的多,因此,即便有招收下人的工作,她们也不愿低头接受,而在普通老百姓的眼中,她们代表着封建时期压迫民众的统治阶级,因此对他们也十分抵触。

一小部分宫女有点小存款,拿着这些钱另谋生路,大部分宫女无奈,只能选择进入青楼当***,毕竟她们过惯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也不愿意做一些苦活累活,过着每天陪那些公子哥吃喝玩乐的日子。

宫女因为在宫里接触的都是达官显贵,在他们的眼里,平头百姓是低于她们一等的,还幻想着嫁给王爷、大臣或者地主之类做个妾,可是有权有势的人家,是看不上这些被皇宫抛弃的女子。

还有就是她们长期在宫里伺候主子,生活的环境都是潮湿阴冷的,身体都落下了不少问题,可能会影响生育,在以传宗接代为第一要务的年代,这样的女子是达不到民间家庭的“媳妇”标准的,只有家里穷,或者有残疾的才会娶这些宫女,想嫁给大富大贵的人家是不可能的了,安稳过日子就错了,甚至有好多孤独终老的。

清朝的宫女一般到了二十五岁就可以申请出宫了,这便是所谓的“满岁出宫”。不愿意出宫的也可以继续工作,但容嬷嬷这种人毕竟还是少数。如果早早的就待腻了,也可以通过各种由头,比如生病啊,故意犯小错之类的提前退休。所以相对于其他朝代,清代的宫女还算是不错的。

虽然在清代,25岁已经不小了,但是也不是说太过分,单丛年纪看,结婚生子倒并不是难事,更何况宫女也是需要选拔入宫的,长得太磕碜肯定进不去。

但事实上却是,结婚年龄偏大,貌美如花的退休宫女,却很少有人敢娶,这是为什么呢?

这是因为这些可怜的女人普遍都有着称为“血郁”的病,这种病最大的特点就是不能生育。

在正在发育的年纪进了宫,从此要经历长达十多年的下等人生活。别觉得宫女们也可以锦衣玉食,如果赶上伺候的主子人不错,可能还可以吃点剩下的好吃的,赶上脾气差的,非打即骂是常事。

想想吧,整个后宫的娘们都指着皇帝解决生理问题呢,大部分时间都是欲求不满,脾气好的能有几个?

因此,在长时间劳作和心理压力下,宫女们的身体受到了摧残,便患上了血郁之症,其实就是身体长期极度虚弱,想补都难。

所以出了宫的宫女很难嫁出去,因为古代人比较实际,好不容易娶妻,肯定要找能传宗接代的,宫女普遍身体差,难生养恐怕早就是人尽皆知了,谁回去娶这种女人呢?

所以宫女们出了宫,身体的原因很少有长寿的,很多活不过中年便死去了,有幸活下去的也多半孤独终老,有的家境贫寒的,干脆沦落到妓院做起了皮肉生意,直到死去。

清朝灭亡后,据史料记载至少有上千名宫女被遣散。

这些宫女模样长得很漂亮,身材很苗条,要知道当初这些都是百里挑一,甚至千里挑一的美人坯子。

毕竟近距离伺候皇上和娘娘,歪瓜裂枣的女子被剔除在外。

按说这些漂亮的宫女被遣散的时候,年龄又不大,长得模样又好看,找一个婆家应该不成问题。

有人会说,这些被遣散的宫女没有遇到心仪的男人。

我认为这些女人要想找个男人过日子其实很容易。

之所以她们选择孤独终老,是因为他们目标定的太高,眼界太宽,普通的男人她们根本看不上眼。

原来这些宫女之前在宫里伺候的是皇上或者娘娘,接触的是太监这种不完美的男人。

太监虽然不是真正的男人,但这些人有揣测和献媚的本领,民间的男人还真没有这些能力。

如此,民间男人第一没有太监们的诡计和心眼,第二没有皇上的权威和能力,这就形成了宫女们高无不可攀、低不就的局面。

1嫁人

宫女能够顺利嫁人,过上平凡女子的日子也是***的。有些姿色又足够命好的话,嫁进豪门、富裕人家做个小妾,也能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生下一男半女,后半生也就有了依靠,只是豪门多怨妇,碰上善妒的主母也是够喝一壶的。大多数宫女被放出宫后都是回到老家,嫁个本分的庄稼人,整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曾经奢华的宫廷生活就像黄粱一梦一去不返了。

2.仆人

宫女从小进宫,谋生的技能有限,最擅长端茶倒水,洗洗涮涮,出宫后最好的职业规划,就是找个大户新主子。所以,许多宫女成为了大户人家的丫鬟。毕竟在皇宫里面待过,受过***礼仪的培训,伺候的都是皇室,很多财主是喜欢招一些宫女入府为婢的。要是被主子看中了,能做个小妾也是不错。而且主人面子上也有光彩,这是以前斥候过***的。

3.***

宫女们在宫里干的都是轻巧的活计,耳濡目染的都是皇宫的奢华享乐,所以出宫后,让她们粗茶淡饭,操持田里的农活,她们干不来也不愿意干。所以,有些姿色的,会些曲艺的宫女,都去青楼任职了,虽然没了颜面,但是不用受苦受累还能美美的填饱肚子。很多人出于猎奇心理,见识下皇宫里出来的女子,所以她们生意还会不错。

还有一些年长的女子也是以乞讨为生,流浪街头,甚至有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直接***了。


旗袍起源于哪个朝代?为什么?

谢谢邀请,大磊子在这和大家讲讲旗袍这种突显东方女性美的服装的来历

旗袍,被誉为近代中国女性时装的代表,是中国女装古典美的精华,有人说了,旗袍就是旗人之袍,这说的还真不全对,具体旗袍是怎么来的,听大磊子慢慢给你说。

旗袍是中国发明的女***装,它随着清朝的建立,流传到全国各地。它以其优美典雅的造型,简洁合理的结构,为各位女性尤其是民国时的各大家族的小姐所青睐。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国内有一些学者认为这个源头如果往前算,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旗袍起初式样宽大、平直、衣长至足。它的用料多用绣花缎子,领、襟、袖口的边缘镶有宽边。

上图为早期旗袍

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

到了民国时期20世纪20年代,样式基本就变成了咱们现代人认识的旗袍了,衣长缩短到膝下。到了20世纪30年代,旗袍盛行,成为女子最时髦的服装。它的式样多种多样,领有高有低,袖子也时长时短,衣长有下摆至曳地的,也有短过膝的。20世纪40年代的旗袍大都不要袖子,衣长缩短,领子降低,穿起来轻便合体。

上图为令张学良魂牵梦萦的赵四小姐

到了50年代后,旗袍在中国大陆渐渐被冷落,尤其是在***中被视为“封建糟粕”、“资产阶级情调”,还遭受了批判。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旧式礼节被废除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