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资治通鉴人物传记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以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为名称进行传记?
  2. 资治通鉴主要有哪些内容?

《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以北魏、东西魏、北齐、北周为名称进行传记?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用十九年时间写成的一部史学鸿篇巨著,属于编年体史书。书中上启周威烈王23年(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时期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十六个朝代,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写史的目的是总结王朝兴衰交替规律得失,供皇帝从政时参考。

北魏(公元386年一公元534年)鲜卑人拓跋建立的***,都城平城,孝文帝时迁都洛阳,享国148年。北齐(公元530年一公元557年)是高洋建立的,都城邺,立国28年)。北周(公元557年一公元581年)是宇文觉建立的,都长安

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资治通鉴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公元386年,拓跋珪建立国号时,取名叫大魏。因为,拓跋人自称是黄帝子孙,黄帝生活的地方是在中原的魏地。为了表示自已的王朝是中原的正统王朝,确立国号叫大魏。

司司马光写史书的时候,如实的记载了历史年号,这是一个史学家的职责。但是,历史上有许多以魏为国号的朝代。春秋战国时期有魏国三国时期,曹丕建立魏国(公元220年一公元265年),鲜卑大魏后来一分为二,一个都长安(西魏),一个都洛(东魏)。此外,后世还有一些割据***以魏为国号。

后来,史学家为了减少错误,在魏前边加个方向字,以勉犯错误。同理,北齐,北周的称号也是后来史学家改的,当时国号就叫齐和周。

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资治通鉴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题主的问题应该是:《资治通鉴》为什么不以北朝为正统吧。

从两晋南北朝开始,南朝的宋齐梁陈基本没有什么影响后世的贡献。反而北朝,制度创新不断,人才辈出。

为什么司马光要以南朝为正统呢?其实这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资治通鉴人物传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中国王朝的正统,有两种来源,一种是依靠战争的争夺,最后一统天下的王朝就算是正统。另一种是禅让,旧王朝不行了,把法统禅让给新王朝。

因为东晋南北朝时期,天下没有大一统,所以第一种方式自然被淘汰,只剩下第二种方式来选择正统。

(禅让)

那么,把南朝的正统向前追溯,我们发现这个法统直接源自东汉

220年,汉献帝刘协把汉家天下禅让给曹丕,完成了一次法统继承。

265年,曹魏末帝曹奂把天下禅让给了西晋司马炎;

317年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自然顺承了西晋法统;

资治通鉴主要哪些内容?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及其助刘攽、刘怒、范祖禹等根据大量的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上起周威烈士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共1362年的历史。书中描绘了战略至五代期间的历史发展脉络,探讨了秦、汉、晋、隋、唐等统一的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几十个***的盛衰之由,生动地刻画了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旋涡中的生死悲欢。时至今日,《资治通鉴》仍是一本了解学习国历史的必读之书。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资治通鉴主要讲什么

资治通鉴主要讲的是为官从政之道,也就是教会人如何做一个好官,在实际生活中该怎么处理公务等,当然有的人比较聪明,看了资治通鉴不从政做别的,而且还做得很好,像这种个别的天才通晓了道理就通了,并不一定是看资治通鉴的,结果我们也不必寻根问底。说是叫人怎么治国的吧,但是不是帝王专用的,因为前面还有个《贞观治要》,这个试讲如何当好皇帝的。

资治通鉴内容简介

《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

书名的由来,就是宋神宗认为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钦赐此名的。由此可见,《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通鉴》是一部编年体的通史,按时间先后叙次史事,往往用追叙和终言的手法,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它的内容以政治、军事的史实为主,借以展示历代君臣治乱、成败、安危之迹,作为历史的借鉴。叙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与斗争。

《资治通鉴》主要内容是记载重要政治事件,尤其擅长描写战争和政治斗争,以时间为主轴,展现一幅雄伟壮丽的中国中古史,清晰地反映这段时期中国政局的发展变化。

其次是人物传记,记载一些人物轶事,生动的对话展现古人的性格。其余还有经济、文化、科技、艺术等相关记载。

《资治通鉴》有两条鲜明的著述动机。

第一,融汇诸史,成一家之言。第二,总结得失,供人主借鉴。

《资治通鉴》是中国中古时代的编年史,叙述上自公元前403年的战国时代,下至公元959年宋王朝建立前夕(《通鉴》作者司马光是宋王朝人),共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事迹。

《通鉴》主要取材于历代正史,也参考多种书籍,加以考据,选择更接近实事的内容,最后用当时流行的文言风格统一语言完成。

司马光上《通鉴》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历史事件反映国家兴衰的缘由,希望统治者以此作为镜子,治理国家。我们今天可以用她来总结中国历史成败的道理和观察中国人的品性,了解历史陈迹故事,感慨千古如烟往事,不为一种享受。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资治通鉴 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