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读读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读读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我也很喜欢民国,有几本书非常好:
陈寅恪与傅斯年
林徽因传
民国人物过眼录
民国那些人
大漠荒芜——民国文人的悲歌与苦恋
民国著名大学校长
民国教授往事
推荐看沈从文,《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张新颖著。
沈从文先生是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此前读的是他前期的作品,比如为大家所熟知的小说《边城》和散文集《湘行散记》。
照片上的这个慈祥的老人,是沈从文先生1959年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新陈列室做解说员时的照片。
想象不到,1949年,沈从文被点名,认定他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帮凶和帮闲”,“直接作为***统治的代言人“,被贴大字报,被批判,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觉得自己”应当休息了“。他所说的”休息“指的是死亡。沈从文在家里***,被送往医院急救,后转到精神防治院。
沈从文先生的后半生主要从事历史文物研究工作。那个时代,政治比一切都重要。参加革命大学,参加土改、抄家、下放,先生的后半生每一段都让人揪心。
(读了《沈从文的后半生),我买了《沈从文全集》,一共28本。)
老先生怀着对历史文物深深的责任感,在身心备受磨难的同时,对中国历史文物研究做出巨大的贡献,写出《中国玉工艺研究》《中国陶瓷研究》《漆器及螺甸工艺研究》等大量历史文物著作。
书中所讲沈从文后半生的故事,在此不赘述,喜欢的朋友可以寻来读读,定会对先生有一个新的认识。从先生的后半生中,会让我们对人生有一番新的感悟。
看名人传记,真的能从别人的视角过一生,多经历体验一回人生吗?(原问题)
看名人传记,真的能从别人的视角过一生,多经历体验一回人生吗?
粗看此问题,着实有些粗陋幼稚的成分,后来又一想,确实不少人是抱着这样的心理看名人传记的。读富兰克林,就体验富兰克林的一生,看彼得大帝,就能用彼得大帝的视角吗?真不尽然。
对于读书的结果,一方面取决于书籍本身,看你读的是怎样的书?什么内容,什么文笔,关键是用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写的书。另一方面呢,更为重要的是,看读者是谁了。一个读者的成长环境、个性气质、价值取向、审美和思维、所受教育和接受能力,都能直接影响到读书的效果。
即使再激进聪颖的读者,都不会读什么体验什么,读关于谁的名人传记从而有了此名人的天赋秉性呢。(wm1***049)
如果说,读名人传记的结果,无非能增加些知识阅历罢了。对于思想深邃、领悟能力强的人,或许才会有体验当时此名人生活的可能,但是更多结果是经过批判和辨析所导致的。
时代不同了,即使同一时代,人和人的处境、教养、思考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不同的。更别说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相互感染能力了,纵使传记作者一方描绘的是个名人——他只属于当时的一部分人心目中的名人。
所以,你可以扪心自醒下,你长这么大,有哪本名人传记确实曾经影响过你,也就如题所说的:你从他的视角审视过人生,从他的经历体验过人生。
固然“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也可以问下看文字的你——曾经的中学生,或者大学生,又有谁不曾读过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呢?
但是产生在自己身上的效果又是如何?
“聪明的人往往会从别人的错误行为中总结经验”,这话道出读人物传记的价值。现在坊间都说,成功要趁早。如果不学点智慧,少走点弯路,怎么能趁早呢?读人物传记就是一条路。
那是不是就可以直接效仿成功人物的一些行为或思考的方式呢?是的,但也不全是。比如疯狂英语的李阳,天天早晨在湖边扯着嗓子喊英语,后来成功了,创办了疯狂英语。我也是特别崇拜啊,下了决心每天去村的小溪边喊英语,没想到喊一个星期,喉咙发炎,打点滴去了,两个星期后才好,然后就不记得喊英语这档事了。
其实李阳的成功,不是表面的喊,是天天的坚持,天天的开口,“喊”只是一种形式。当然,这里大声朗读对大脑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喊两天就病了,不适合模仿了。我们更多的是效仿他的坚持,他的“开口”。
因此,读传记,要带着自己的脑袋,适当取舍,找到真智慧,让自己少走点弯路,多点收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读读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读读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48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