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夜渡黄河反映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夜渡黄河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据史记记载,周武王继位第九年,商纣王残暴无道。于是周武王集聚力量,准备夺取天下,并在在黄河渡口检阅部队,会盟诸侯。当武王渡黄河的时候,船行到河中间,突然有一条白色的鱼跳到了武王的船上。武王俯身把鱼捡起来,用以祭天。
渡过黄河之后,又有一团火从天而降,落到武王住的房子上,不停地转动,最后变成一只红色的鸟,它的叫声响彻云霄。
商朝素来以白色为贵,白色代表着商朝的王权;而舟和周同音,也就象征了周王室,预示着商朝的军队要归周了。而周人又以红色为贵,此时武王居住的房子上空出现火红的瑞鸟,预示着周王国要一鸣惊人,商的天下也要归周所有了。
两年后,武王正式伐纣,并夺取了江山,建立了周王朝。由此这个故事被赋予了神秘色彩,白鱼赤乌也就成了祥瑞的征兆。
《李闯王渡黄河》
明朝末年,朝廷***,民不聊生。闯王李自成带领农民在陕西米脂起义,要打过黄河去,推翻明王朝的统治。当时正值初冬时分,黄河水还未结冰,而只有河水冻成了坚冰大军才能顺利通过。怎么办呢?闯王日夜焦心,愁得胡须头发在一夜之间全都白了。
第二天一清早,有两人来报:“黄河已经冻得结结实实的了。”闯王大喜,急忙传令三军赶快渡河。到了河边一看,河水还“哗哗”地流得正欢呢,根本就没结冰。可是上面却架起了一座宽大的浮桥,船连船,板连板,四平八稳,正适合大军渡河。
闯王纳闷极了,正要下马察看,忽然从河里爬上来两个人,向闯王一抱拳,朗声道:“大王,我们是黄河的船夫。听说您要渡河,为民谋利,所以特地花了一夜工夫搭起这座浮桥,就请大军上路吧。”闯王感动得热泪盈眶:“我一定不辜负百姓们的厚爱,一定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说罢,驱马上桥,领兵东去了。
黄河九渡的历史故事。
这是成吉思汗攻灭西夏的最后一战。当时,成吉思汗由河西走廊进兵途中不幸坠马受伤,认为不太吉利,遂有退兵之意。于是遣使前往西夏,责问西夏无端之处,以便找个撤兵的台阶。哪知西夏国主不知实情,看到成吉思汗大兵压境,一场灭顶之灾不可避免,只好硬着头皮说强硬话。
成吉思汗乃性格刚烈而心胸狭窄之人,他忘不了1218年西征中西亚及欧洲时,要西夏随同出兵,夏主拒命,大臣阿沙敢不蔑视说:“力既不足,何以为汗。”成吉思汗远征欧洲七年,日夜不忘西夏君臣奚落之言,现在面对自己如此强大的军力,西夏还同过去一样傲慢、轻蔑。
听到西夏不肯示弱的回答,成吉思汗怒火中烧,这就出现了史书上说的“扶疾进兵”,带着疾病指挥大军越过沙坡头,到达黄河九渡,攻占了应理(今中卫市沙坡头区)等县。“九渡”,应是成吉思汗大军在中卫由黄河北岸渡到黄河南岸时的渡口名称。
中卫地区的先民很早就开发了黄河水运,利用木筏、羊皮筏子在黄河上从事运输。木筏和羊皮筏子比较灵活,在黄河边随处都可以停靠,木船载重量大,但木船停靠必须有码头(渡口),渡口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达到新的高度。
成吉思汗时期的“黄河九渡”以及北魏刁雍时期的中卫渡口,说明在很早以前,中卫经济发展就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夜渡黄河反映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夜渡黄河反映的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4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