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古今中国人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古今中国人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民本思想发端于商周之交,定型于汉代。历代的仁人志士,将这种民本思想不断地承继发展、丰富完善,成为中国传统施政理念中家国天下的重要内涵,也是我们中华传统政治***的庄严气象。从“重天敬鬼”到“敬德报民”,“重民轻天”到“民贵君轻”,用几千年的历史证明治国有常民为本。
《尚书》中有我们耳熟能详的“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有“仁者爱人”之论。孟子更是明确提出“民为贵”的主张,同时指出“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礼记·缁衣》:“子曰: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国家以宁,都邑以成,庶民以生。谁能秉国成,不自为正,卒劳百姓。’君雅曰:‘夏日暑雨,小民惟曰怨。资冬祁寒,小民亦惟曰怨。’”
西汉贾谊《新书·大政上》:“夫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闻之于政也,民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
《三国志.吴志.陆凯传》:“先帝叹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
《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年二月壬午诏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故一夫辍稼,饥者必及,仓廪既实,礼节以兴。’”
唐.杜甫《送顾八分文学适洪吉州》:“邦以民为本,鱼饥费香饵。”
北宋.柳开《与张员外书》:“自古国以民为本。”
北宋.程颐《代吕 晦叔应诏疏》:“为政之道,以顺民心为 本,以厚民生为本,以安而不扰为本。”
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孟子.尽心下》:“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
由余到了秦国,秦缪公就把宫室和积聚财物的仓库指点给他看。由余说:这些倘若使鬼神做成,则是有劳神力;倘若使人做成,则害苦了老百姓。
秦缪公听了此言,感到奇怪,因而问道:中国用诗书礼乐法度来治理百姓,然而还时时出乱子。当今戎夷没有这些东西,用什么治理百姓呢?这不是很困难的事吗?
由余笑答:这就是中国之所以出乱子的缘故!从最早的圣人黄帝设置礼乐法度,他自己首先带头依礼乐法度行事,也仅仅达到一种小治。到了后代,居上位者一天一天骄奢淫逸起来,只把法度的威严拿来管束斥责老百姓,百姓们困苦极了,便拿这些仁义的法度埋怨在位的,并盼望在位的按礼义法度行事。这样在位的便和百姓互相怨恨起来,继而便发生篡位弑君的事,以至于诛灭宗族,这都是礼乐法度的弊病啊!
由余说:在上位的要用淳厚的恩德去对待百姓,百姓怀抱忠信侍奉在上位的。一国的政治,犹如治理一身之疾一样,在不知不觉中就治好了,这才是真正圣人政治啊!
昔日,周族的领袖、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在豳为君,广积德,多行义,全国的百姓都感戴他。
这时,戎狄来攻伐,想夺取财物。古公知其意,便把财物给他。不久,又来攻伐,想夺取土地和百姓。百姓们个个怒气冲冲,要与他们开战。
古公对百姓说:有民立君,将以利之。有了百姓,才有君主,君主是替百姓谋利益的。现在,戎狄来攻伐是为了我的土地和百姓,百姓归我和归他,有什么分别呢?你们为我而和他们开战,便要杀死许多人的父子,以此来让我做一国之君,这样***父子而君之,这是我不忍心去做的事。
于是,他带着自己的家人和亲随离开了豳这个地方。一直到了歧山之下才住下来。豳地的百姓感激古公的仁德,全都扶老携幼又跟随归附他于歧山之下。其它国的人,闻古公仁,亦多归之。
古公不愿***父子而君之,离开豳地,开疆辟土。他的“有民立君,将以利之”,充分表现了他以民为本的思想。因此,他能顺民意,得民心,促使国家的兴旺发达。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古今中国人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古今中国人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4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