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南宋半壁无中原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南宋半壁无中原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龙飞天,虎下山,猴子会爬树。
一般情况下,在古代冷兵器作战中,北方向南打,获得的统一机会就比较多,而南方向北攻,却很难胜利,为什么呢?
一、北方海拔高,南方海拔低。
北往南攻,是顺溜溜的下坡,马谡参军曰“居高临下,势如破竹”,这就占了先天优势。从南往北,属于仰攻,自然艰难。
二、北方穷,南方富。
北方贫瘠,南方富足,从北往南打,越打越有钱,越有粮食,越有战利品。从南往北打就艰苦了,吃大米变成吃高粱,再变成刨土豆,再往北,吃地老鼠。
蒙元历史上,曾经三次与安南(也就是现在越南的主题部分)作战,确实三次都打得不怎么样。总之,没有像对南宋、俄罗斯那样,全境统一。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安南在唐朝的时候,还属于唐朝的地盘。当时唐朝在那里设置了安南都护府,有点相当于当下的可以驻军的特区,本地有自治权。
(安南地图)
五代时期,安南归南汉管理。不过南汉势弱,安南就此独立出去了。
两宋的时候,由于北边强大的威胁,因此,两宋主要驻军在北边,对南边包括安南在内的少数民族国家,主要***用怀柔的政策。只要这些国家奉宋朝为宗主国,就与他们和平共处。安南在这段时间内,经历了丁朝、前黎朝、李朝。
蒙古人接触安南是在蒙哥当上大汗以后。蒙哥当大汗,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拿下南宋。他从攻打金国得出了经验,认为拿下南宋也要下大包围。于是派忽必烈、大将兀良合台领兵前往进攻大理(今天的云南)。拿下大理后,兀良合台带着蒙古军,以及大理的从征军攻打安南。
安南这时候正处在陈朝替代李朝的时候。陈太宗陈日煚带领他们最重要的象兵队伍迎战蒙古军。兀良合台不但会打,还是一个战术***。在红河边上,他一方面派军到下游切断安南军的退路,一方面和他的儿子阿术分兵两路,两面包围,强渡红河,大败安南军队。本来这一次可以让安南军队全军覆灭的,但负责毁坏安南下游船只,截断安南军退路的蒙古将领贪功追击陈日煚,结果陈日煚反而夺得船只逃跑到海上。
(蒙古军进攻安南)
蒙古之所以拿不下越南,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越南独特的亚热带雨林气候。当年,纵横欧洲,难得一败的拿破仑与希特勒都先后倒在了俄罗斯,并不是因为俄罗斯的军队比拿破仑大军和德国军队更为强大,而是因为俄罗斯极端酷寒的天气。越南也一样,越南能够抗拒蒙古铁骑,没有被蒙古征服,也是因为他们最大的优势——气候。
公元1257年,为包围南宋,忽必烈南下灭亡大理后,派兀良合台率3万大军入侵安南。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铁骑,毫不意外的击败了抵抗的安南军队进入首都升龙后,却只得到一个空城。只呆了几天,更习惯于北方寒冷天气的蒙古大军就无法忍受安南的酷热气候,兀良合台被迫退出升龙城,撤军途中又遭到了安南武装的袭击而大败。
第二蒙古进攻安南,则到了灭亡南宋之后。公元1285年,忽必烈分六路大军进攻安南,蒙古大军再次击败安南(今越南)军队,占领了首都升龙。和上次的情况一致,蒙古军队无法适应安南严酷的气候,军中患病人数大增,在撤兵途中,再次遇到安南军队伏击,蒙古大军第二次远征安南失败。
不甘心失败的忽必烈,在1287年,第三次派三路大军进攻安南,这次还多了一路水兵。正面作战无敌的元朝军队,再次占领升龙,但是安南军队坚壁清野,没有后勤粮草的元军被迫撤退,同时。元军水军也被安南军队在白藤江全歼,第三次进攻以失败告终。
蒙古大军三次进攻安南,第一次由于“热不能堪”,被迫撤退;第二次由于“盛夏霖潦,军中疾作,死伤者众”;而第三次则由于“军中将士多被疫不能进”。来自北方的蒙古士兵们完全无法适应极为湿热的热带季风气候,天气是安南战胜蒙古大军的第一大功臣。
另外,由于安南以山地、雨林、沼泽地形为主,很少有一望无际的平原,因此进攻安南的蒙古军队不得不以步兵为主,这等于放弃了蒙古铁骑最为强大的优势——骑兵,以己之短,攻人之长,自然难有胜算。当然,越南军队的坚决抵抗也是蒙古军队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失去了天时、地利、人和。纵然打遍天下无敌手的蒙古军队,也不得不败于安南。
在冷兵器时代,气候与地理有着异乎寻常的重要作用,它有时能决定着帝国的界线与范围。蒙古帝国作为一个典型的“温带草原”帝国,热带地区就是它的极限和不擅长的地区。先说说蒙古帝国这个概念,“蒙古帝国”(1206年-1259年)的名称是起源于西方史学界的一个概念,蒙古帝国是成吉思汗所建立的大蒙古国解体之前到中国元帝国建立的这段时间。1206年,蒙古各部在斡难河畔召开大会公推铁木真为大汗,建立了大蒙古国,从此开始了不断的扩张,先后征服高昌回鹘、西辽、金国、中亚最大的国家花剌子模、西夏等国,1240年占领基辅罗斯的首都基辅(今乌克兰基辅),1241年,蒙古大军直抵欧洲奥地利维也纳附近。
蒙古帝国时期,当时的蒙古人有幼子继承的传统,俗称“幼子守灶”,成吉思汗和他的幼子拖雷掌握着中央汗国(中央兀鲁思),成吉思汗将蒙古高原东部地区分封给了他的5个弟弟,将蒙古高原西部地区分封给了其他3个儿子,包括中央汗国在内,一共九个兀鲁思(兀鲁思是汗国的意思),这些兄弟、儿子在各自分封“兀鲁思”。中央兀鲁思是整个“黄金家族”的公产,归历代蒙古大汗所直辖。这就是黄金家族所谓的东道诸王和西道诸王的由来,西道诸王先后建立起了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1219年-1502年)、察合台汗国(1227年-1369年)、窝阔台汗国(1225年-1309年)、伊利汗国(1256年-1388年)这就是所谓的四大汗国。诸王封地以外的其他地方如蒙古本部、中央汉地等由大汗直接管辖,属于中央兀鲁思。各个汗国的军事财政大权均有蒙古帝国大汗管制,不经大汗同意,诸王无权将其领地分封给他人。蒙古帝国的西方汗国一开始就表现出了离心倾向,特别是1227年成吉思汗病逝后,黄金家族的成员对于蒙古帝国的大汗之位竞争激烈,相比于东道诸王,作为成吉思汗直系后裔的西道诸王对大汗之位更感兴趣。
1259年,蒙哥汗病逝后,“黄金家族”(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爆发了争夺大汗的内战,这时的四大汗国已经在事实上独立,蒙古帝国解体。1260年,忽必烈(拖雷第四子)登基成为大蒙古国皇帝即蒙古帝国大汗,1271年,在中央汗国的基础上,忽必烈将国号由“大蒙古国”改为“大元”,从大蒙古国皇帝变为大元皇帝,元朝正式建立。蒙古帝国以及后来的元朝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发生在三个时间段,1235年-1241年,1253年-1259年,1267年-1279年。看似弱不禁风的南宋却是蒙古帝国以及后来的元朝最难啃的“硬骨头”,这首先与南宋的人口数量有关,南宋虽然是偏安***,但是人口有8000多万,第二就是南宋军民的积极抵抗,第三就是气候与地理因素。
蒙古帝国以本部20到30万的军队起家,征服的土地有3000多万平方公里,靠的就是一支善于长途奔袭机动灵活的骑兵部队,在中国的北方、蒙古高原、中亚的草原等地,这样的骑兵部队有时能给对手致命一击。而且蒙古军队也特别重视工匠以及武器应用,比如攻城的抛石机。而南宋所在的中国南方则属于亚热带气候,这里气候温暖湿润多雨山峦叠嶂,水网密布,蒙古帝国军队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其不擅水战的劣势却表现的非常明显。并且蒙古军队的士兵畏暑恶湿,遇到炎热的气候就容易爆发大规模的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
在1257年至1258年,当时的蒙古帝国军队就对越南发动了第一次战争,这次蒙古帝国派出的军队大约三万,主要是为了策应对南宋的进攻。1279年,元朝灭掉南宋后,开始大规模地入侵越南,1284年至1285年发动了第二次对越南的战争,元朝军队南北并进,这次元朝派出的军队大约有50万,1287年至1288年发动了第三次对越南的战争,元朝派出的军队大约有30万。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南宋半壁无中原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南宋半壁无中原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4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