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太和县的历史事件简介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太和县的历史事件简介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沿 革
太和古为豫州之域。春秋属宋,为鹿上。宋襄公十二年(公元前639年),宋与齐楚为鹿上之盟。战国属魏,苏秦说魏襄王“南有新妻”,即指本地。后归楚,楚考烈王十年(公元前753年),由陈迁都巨阳。
秦统一后,置新阳县,属颍川郡。
汉置细阳、乐昌、新妻宋,并属汝南郡。高祖二年(公元205年),益封汝阴侯夏侯婴细阳千户。高后二年(公元前182年),封赵王张敖子寿为乐昌侯。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封外戚王武为乐昌侯。东汉光武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封陈彭子陈遵为细阳侯。建武十七年(41年),以军功封郭亮为新妻侯。章帝建初四年(79年),徒封殷后宋公于新妻。
三国时属魏,废宋公国为宋县,景初二年(238年),隶属谯郡。
晋废细阳。武帝泰始二年(266年),将宋县改属汝阴郡。宋、齐属西汝阴郡。北魏太和间(477~499年),废宋县。梁置陈留县。
隋改陈留为颍阳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废颍阳,并入汝阴(今阜阳),境内置百尺镇(今原墙)。
宋开宝六年(***3年)于汝阴县百尺镇置万寿县,属颍州。宣和元年(1119年),更各泰和县,移县治于沙河北岸(今旧县镇)。绍兴末陷于金。金亡,复归宋。
元至元二年(1265年),省泰和入颍州。大德八处(1304年),复置县,改“泰”为“太”,县治迁于今地,属颍州,后属汝宁府。
鹿上、邢丘、廪丘。
在地理位置上,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东临涡阳、利辛,南抵阜阳,西接界首,西南与临泉相接,北与亳州市谯城区为邻,西北与河南省郸城县接壤,也即该县地处安徽、河南两省的交界处。太和县的县境介于东经115°25′―115°55′,北纬33°04′―33°35′之间,总面积1822平方千米。就太和县的历史来说,早在春秋时期,该地区属宋国,名鹿上,又名邢丘、廪丘。到了战国时期,今安徽省太和县一带先属魏国,后成为楚国的疆域。
太和板面又称太和羊肉板面,是安徽北部地区著名的汉族小吃,面食代表之一。由于它起源于阜阳太和县,加之又是在案板(当地老百姓和面和做饭用的木质桌子)上摔打而成,故它的这个名字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太和县不大,但却以制作各种小吃而让人们熟知。
太和县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隶属于阜阳市,地处黄淮平原腹地,位于阜阳、亳州两市之间。太和县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素有“椿樱之乡”之美誉。而今,科技、文化、体育、、卫生事业引人瞩目,多次荣获“田径之乡”、“ “书画之乡”等光荣称号。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太和县的历史***简介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太和县的历史***简介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41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