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专注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专注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喜欢文言文,大体上也看了一些模仿《史记》体的一些文章。总的感觉没有多大意义。
第一,受众面窄,仅限于一些爱好者。大部分人都习惯了白话文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读起来不那么顺畅,阻碍了接受度,读者群就会狭窄,非爱好者不能喜欢。生活节奏太快,能静下心来逐字逐句欣赏文学作品,特别是文言作品的人越来越少。
第二,作者本身的问题。现代人王力曾经分析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作者模仿文言文写的刘备写给诸葛亮的一封信。原文如下:
“备久慕高名,两次晋谒,不遇空回,惆怅何似!窃念备汉朝苗裔,滥叨名爵,伏睹朝廷陵替,纲纪崩摧,群雄乱国,***欺君,备心胆俱裂。虽有匡济之诚,实乏经纶之策。仰望先生仁慈忠义,慨然展吕望之大才,施子房之鸿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先此布达,再容斋戒薰沐,特拜尊颜,面倾鄙悃。统希鉴原。”
王先生的评价观点摘录如下:
(一),词语的古今词义的差别很大。①“两次晋谒”汉代以前只称为“再”。②“不遇空回”的回,汉代以前只叫“反……”等等词语,跟当时的语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写封信格调不高。也就是词汇语言风格声律等都和两汉以前不相符合。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古代汉语常识》p120。
罗贯中尚且不能用规范的文言文写作,今人就更不多见了。像太炎先生的文章,今天能读懂的依然不多了。
时代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变化更加剧烈。离开语言环境,刻意模仿,形神都不具备,这样的文章读起来让人难过。
至于诗歌,律诗绝句的规矩太多,近乎苛刻。单就用韵来说,少了入声字,转而派入三声,有些诗歌读起来都没有味道了。《江雪》用入声韵,才能体现作者当时的“寂灭”的心情。用普通话读起来,就少了些味道和神韵了。古风体就更谈不上了。头条很多作者写古风,靠不上律绝,就硬往古风上扯,半文不白,头疼得厉害。
史记有意识的地方是资料积累,不是语言。
游记有意思的地方是对于地域的独特视角,不是语言。
诗词对语言有要求,但是,那个要求是极严苛的,现代人缺乏系统训练,你写出来让人挑剔平仄押韵但是可以换点热度。
哦!出版社有卖书号的,所以,只要不谈国事,或者没太扯淡,出版问题不大。
赚钱嘛!找个营销公司,估计有机会热卖,毕竟,语言上装X可以在挨骂的时候指责别人不懂。
都是营销的事儿了,跟写作的内容和语言有关系么?
你就是拿脸在键盘上滚,然后说嘲讽营销,也能成功。网文圈真有这么热起来的文。
说呢?
财从才出。如果你真的天赋异禀,并且自幼勤学古文,广受名师指点。而后勤学不辍,积攒了深厚的古文底蕴,名牌大学毕业,受聘于一流大学中文系,受到国内外古文名家的交口称誉,随便一篇文章出来皆是“金玉珠器”!
那么,处在风口,完全可以飞起来...
即使随便出版什么,赚钱也完全不在话下!
第一,可以尝试,不尝试永远没可能。
第二,做好心理准备,这种写作模式已经不流行,受众较小,市场相对窄,通过销量赚钱难度较大。
第三,古文功底要扎实,要是水平高,有真东西的话早晚会脱颖而出,收获名利。
第四,要自我反省,自己水平到底怎样,现在满瓶子不晃半瓶子咣当的事太多啦,要认清自己的实力水平,毕竟现在的教育体制下很难培养出这类专门人才。
一句话,试试吧。可以写出来先请同行前辈把把关,也算检验自己的实战水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专注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专注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