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李贽人物传记,李贽的事迹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李贽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李贽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有哪些比较好的社科类书籍推荐,不喜欢鸡汤类?
  2. 一句话总结万历十五年?
  3. 为何有人讨论《三国演义》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哪些比较好的社科类书籍推荐,不喜欢鸡汤类?

谢邀!书名:《前世今生:16堂生死启蒙课》(Many Lives, Many Masters)

作者:(美)布莱恩·魏斯

李贽人物传记,李贽的事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名: 找寻逝去的自我

作者: 尔·夏克特 / Daniel L.Schacter

书名: The Siren's Dance

李贽人物传记,李贽的事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作者: Anthony Walker, M.D.

书名: First Person Plural: My Life as A Multiple

作者: Cameron West, M.D.

李贽人物传记,李贽的事迹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书名:M型社会

作者:大前研一

推荐孔飞力《叫魂》和柯文《历史三调》,读完以后就知道应该怎么看待历史了。读史使人明智,看看历史上的奇谈怪论,也就不会被当代的新闻迷惑了。

孔飞力写的是乾隆朝“鼎盛”时期,一个谣言引发的全国恐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谣言在很多时候都不可避免,有些人是不明所以、于是盲从,也有些人是明白原因、但出于私人目的而相信。还有的则是因为勾起了自己的历史记忆。比如全国上下都相信和尚、道士通过“割头发”做妖法,获取人的魂魄。这和清朝的留辫子还是割辫子政策有很大关系。也和官僚制度有很大关系。

《历史三调》是关于义和团的研究。柯文指出,我们认为客观发生的历史,其实至少有三个不同的“调”(相当于音调,key)。比如义和团的历史就包括了事件发生的***(但其实是不可考证的)、当事人记录的***(包括洋人和国人的不同立场的记录)以及后来的爱国主义教育(意思形态层面)。大众接受的往往是带有主观色彩的记录,或者是有导向的思想宣传,但这往往和真实的历史相差甚远。

我推荐3本超有意思的社科书籍,是我近一年里读过的很有趣、很有干货的3本。

01

《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

关于火星的话题,自从埃隆·马斯克出现以后,就变得异常火爆,仿佛在我们有生之年,就可以见证人类真正登陆火星。尤其是这两年,随着Space X火箭发射不断取得成功,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未来的20-30年内就可以实现人类登陆火星。所以,有人就产生了疑问,我们在地球生活的好好的。为什么要去火星呢?

如果你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念头,这本书就很适合你了。书里的很多方面的知识,都是基于科学现实依据,以及技术发展水平的,对我们为什么要去火星,以及如何去火星,做出了详尽的解释,非常值得一看哦。

02

《为什么是足球

我并不是一个体育爱好者,但是我偶尔还会看足球比赛。在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泛的运动,其实并不是篮球,而是足球。比如,你只见过足球世界杯,你何曾见过篮球世界杯?或者,又有哪一种比赛,能够像足球一样,获得全世界人类的喜爱呢。

那,问题来了,为什么是足球,而不是别的运动呢?它和我们人类的身体机能又有什么关系呢?这本书,从远古时代开始给你讲述,为什么足球是一步步发展成为现在最火热运动的。

03

《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

这本书讲的是苏联短暂的历史,为什么它会在封建时代末期突然崛起,并且迅速变成一个超级强国。但却又在现代社会的初期,突然间消亡和崩溃,这在世界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这感觉,和我们古代秦朝有点像,但是又存在很多不一样的区别。那,到底为什么呢?背后是否有一些不为人知的愿意呢?这本书,就能解决你的这些问题。这三本书都是超级干货有趣哦,如果感兴趣,抓紧时间阅读
我是千城,读完1000本书,走过1000座城。欢迎【关注】我,一起拼命努力,实现加速崛起!

一句话总结万历十五年?

总结万历十五年是: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明朝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

《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历史学著作,首次刊行于1981年。

《万历十五年》从“大历史观”的研究视角出发,选取了明朝万历十五年(1587年)作为考察切入点,运用历史小说的叙事模式和传记体式的章节,通过对关键历史人物悲惨命运的描述,探析了晚明帝国走向衰落的深刻原因。&nbsp

《万历十五年》主要就是通过讲述万历年间的几个重量级人物,包括万历皇帝、首辅张居正、张居正的接班人申时行、清官海瑞、武将戚继光,以及乡绅李贽等,来展现大明王朝已经病入膏肓的。

读罢《万历十五年》,我们完全可以做这样几个***想:***如张居正的改革思维能够持续下去,***如海瑞现象不再是古怪地存在,***如戚继光这样的将军能够不孤独地存在,***如万历年间中华大地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如取代明朝的不是满人而是另一个******……中国可能依旧会是世界第一强国。

然而,历史就是历史,有很多缺憾,没有***如。所以说,自755年繁荣的中华谢幕后,1587年昌盛的中华又一次凋谢!这一年是万历十五年!

为何有人讨论《》时,总有些人喜欢跑出来谈论正史?这是种什么心理?

跟历史有关系的名著,不戏说不好看。《戏说乾隆》为什么好看,只因为它是戏说;而《三国演义》为什么不好看,因为它太拘泥于原著、拘泥于早已被戏说了的三国史。结果是,看过原著的,感觉跟书里面写的一般无二,总感觉味同嚼蜡。而没看过原著的,因为电视剧的信息量太大、而且编剧有借助于观众读过原著这样一个前提;结果就使得没有读过原著的人,很难得到要领。再结果就是,编剧导演费劲巴力整的一部电视剧,并不被普遍看好。

《三国演义》是元末明初人罗贯中所著,这是四大名著中唯一一部没有著作权***的古典文学巨著。罗贯中根据《三国志》、《世说新语》、《后汉书》以及宋元话本,创作了这部白话***。罗贯中最先给这部***所定的名字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因而,其主要取材于《三国志》基本无疑。

不过,罗贯中的原著并非我们现在看到的通行本,而是经过明末清初毛宗岗父子的润色的。经过毛氏父子(主要功劳应归功于其父毛纶)修理文辞,增补内容,增强了这部文学作品艺术性和思想性,更加凸显了贬曹尊刘的正统思想。

因为本于正史,而且绝大多数人物、故事、诗文等等都是有据可查的,很容易让人把这部著作与正史联系起来,放下《三国演义》,便去查阅《三国志》,想对号入座,找到原型人物的事迹。这种现象很普遍,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几种心态。

很早以前,绿野老道家中只藏有两部半书,一部是《忠义水浒传》、一部是《西游记》,还有半部就是《三国演义》。大约是五六十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_a***_]的那种版本,繁体竖排,便于躺在床上卷起来阅读。这半部书大概分为上下册,我家的是上册,从黄巾起义到张松献图,恰好六十回。读完这半部三国,后面就没有了。而当时古典文学基本上不出版,想看也没有地方去找。

后来,义务做学校管理员,从尘封的仓库里找到了《三国志》,因为有日思夜想的“三国”二字,便囫囵读了起来。当然,最先读的就是《蜀书·关羽传》。因为老父亲熟读《三国演义》,曾讲到关胡子被东吴人***了。所以,想一探究竟。也是从这时开始,便喜欢边看罗贯中的故事,边从陈寿那里求证,看看那些文学人物与历史真实有多大的差距。

这种阅读的好奇心,影响到后来的文学情趣,写东西总要去考证,或者验证所写的东西是否真实可信。后来,读金大侠的***,也是想去历史中找到其中的真实。这样读书似乎很累,但从一本喜欢的书出发,辐射更广的知识面,却也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情。

不过,历史就是历史,演义就是演义,两者之间不可划等号的。虽然如此,也不妨拿《三国志》来讨论一下《三国演义》,这样也有益于增强文学、历史知识,毕竟文史不分家嘛。

曾经听过一个故事,说是一个卖油翁挑着一担油上街卖。经过一个所在,一群人正围着树下坐着的老人谈三国,卖油翁便站在一旁听。正讲到入巷时分,卖油翁忽然大喝一声:“曹操明明是带了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孙权,你怎么讲只带了八十一万呢?还有两万人哪里去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李贽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李贽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