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有桥的地方必有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有桥的地方必有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除了标志性的延河大桥外,修建于1***4年的宝塔山下的宝塔桥(又名南川河桥)也是延安的桥梁中比较特殊的一座,这座桥与周恩来还有一段情缘。
1***3年6月9 日,周恩来回到延安。当天中午,他决定登上宝塔山看看延安城全貌,可当时宝塔山脚下并没有桥,周总理只能乘坐吉普车涉水过河,小车不慎陷入淤泥里。延安的百姓得知情况后,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将周总理乘坐的小车稳稳地抬过了河。
后来,周恩来总理专门批示拨专款40万元修建了这座宝塔桥,延安人民亲切地称它为“总理桥”。
宝塔桥位于市中心,跨南川河,距南川河与延河交汇口约150米,是延安市区的一座重要建筑。该桥长86.94米,为6孔12.5米钢筋混凝土板桥。
30 多年来,宝塔桥为延安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延安经济的发展,车辆增多,该桥承受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由于桥面狭窄,桥上只有两个单向车道,没有非机动车道,经常发生交通拥堵,人行道、栏杆和灯柱也大面积破损,后经鉴定,该桥“已不能满足现行桥梁负荷作用的要求,成为一座危桥”。为此,市城市建设项目办公室决定对该桥进行拆除新建。2009年,新建的宝塔桥建成投用,桥长85米,总宽24米,比原来宽了一倍还多。桥梁景观设计非常漂亮,已成为市区一道新的景观。
3
布鲁克林大桥是一个拥有许多故事的地方。这座桥横跨东河,连接了纽约市的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两个地区。建于19世纪末,布鲁克林大桥见证了美国历史上的许多重要***,包括两次世界大战、民权运动、卡特总统的演讲等。此外,许多文学作品和电影也以布鲁克林大桥为背景。对于纽约市居民和游客来说,这座桥不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个文化象征,一个历史见证。
绶溪状元桥的来历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是:相传在石桥建成时,刚好有一位新科状元从这里路过。当时,桥两端人山人海,建桥工程师有意考考这个状元公,要他对上了对子才能通行。石匠道:“大桥刚合,从此通行,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状元公沉吟了一会,欣然对曰:“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惠民,不图名,不图利。众父老不必担心。”众人称妙,遂名状元桥。并在状元桥南端立一石碑,将此联刻桥礅上,将状元桥的由来刻于石碑上,以记其盛。
另外一个版本是:相传在清朝乾隆庚午年(1750年)广西乡试时,临桂的生员陆陆续续从各地赴城赶考。当时,他们必须经过这座石桥才能到达考场。当他们走到桥上时,突然刮起了一阵大风,把一位考生的帽子吹掉了。这个考生非常着急,因为根据当时的规矩,如果考生在考试前丢失了帽子,就会被取消考试资格。其他考生看到这个情况后,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找回帽子。最终,这位考生顺利地找到了帽子,并且参加了考试。
1、相传,石桥建成时刚好有一位新科状元从这里路过,当时,桥两端人山人海,建桥工程师有意考考这个状元公,要他对上了对子才能通行,石匠道:“大桥刚合,从此通行,必吟诗作对,有所感,有所为。状元公有何想法?”状元公沉吟了一会,欣然对曰:“小生新中,尔后为官,当效国惠民,不图名,不图利。众父老不必担心。”众人称妙,遂名状元桥。并在状元桥南端立一石碑,将此联刻桥礅上,将状元桥的由来刻于石碑上,以记其盛。
2、状元桥又名仙人桥。对于这个名称的由来,又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说建桥时干活的石匠正好一百名,但每次开饭只有九十九人在座,大家猜测:大桥顺利落成,定是有那从不上桌的“仙人”相助。故将大桥命名“仙人桥”。在桥面石板上,我们看到了一个酷似脚印的凹陷,当地人说那是大桥竣工后,相助的仙人登天时留下的,大家叫它“仙人脚”。桥面石板路面有一“仙人脚”,长28厘米,宽16厘米,与人的脚掌一般大小。游人路过此地,总要赤脚在“仙人脚”上踩一踩,沾沾仙气,可添福增寿[2]。状元桥全部由青石砌成,每块方石重则上吨,轻的也有几百斤,石与石之间没有任何粘合材料,虽经历一百三十年风雨,仍坚实牢固。在当时的条件下,这些巨石究竟是怎么搬运到建筑位置,又是如何构筑在一起的,真是难以想象,无怪乎后人把建桥的功绩归于仙人相助了。状元桥:坐落于衡阳市祁东县归阳镇,为5孔石拱桥,长86.1米,高9米,桥面宽7.95米,青石板铺筑,横跨白河入湘江之汇合口。两侧各有20根长条石大柱礅,桥面建通心桥亭24间,结构牢固,造型大方。桥亭正中置有“万古不磨”匾额。桥头各有一对石狮,威武雄状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有桥的地方必有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有桥的地方必有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