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白居易 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4个相关介绍白居易 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人。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古代有《旧唐书》、《新唐书》、《唐才子传》都给他专门的作传,现代有作家 任见新写的《白居易传》对这位伟大的诗人有全面深入的介绍。可以参考
白居易的一生享年总共74岁,共经历过八个皇帝当政的历史,其中包括代宗、德宗、顺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在内的八个皇帝。这八位皇帝或许骄奢淫逸;或许勤政廉洁;又或许花天酒地,白居易统统都看在自己的眼中,因此,如果要在历史长河之中挑选一位最具有评判唐代历史资格的代表人物的话,那白居易必定是其中一位。
因为他人生阅历之特殊,所以若想研读唐朝的历史与制度,白居易的经历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那么,白居易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呢?因为祖父与父亲均为朝廷官吏,所以白居易自然而然也成为了官宦子弟。得益于出身之不凡,加之当时正值科举考试之顶峰,祖父与父亲从白居易未知人情世故之时,就已经潜心培养白居易。
希望他在未来有朝一日能够通过科举考试证明自己。所以,白居易与其他贫苦人家的孩子相比起来,他自幼就已经获得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饱读万卷书与白居易而言自然是不在话下。根据史书的记载,未满一岁的白居易,虽然口齿不伶俐,但却拥有识字的能力。白居易的母亲得知此事之后,愈发肯定白居易未来一定会超越他祖父以及父亲的成就。
毕竟从唐代的历史来看,唯独考入科举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后来,白居易日渐成长,慢慢也拥有了说话、读诗的能力。所以,白居易的母亲便开始抓紧每一个时机教年仅3岁的白居易读书写字,母亲亲手捧着诗书,握着白居易的手教他认字、教他读诗。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无论是白昼或是黑夜,白居易的母亲从未有过怠慢。
【描写白居易一生之著作《白居易评传》由楮斌杰编著之单行本》
趙大/文
单行本《白居易评传》
本书是以诗人白居易为背景的历史传记,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了白居易人生。
本书用简朴的语言,客观描述了白居易在不同时期其主要经历与大事记。
《诗人名 传 书》汇编本
在《诗人名 传 书》之汇编本书中大多的古代诗人生平都可以找到,描述白居易生评事迹的章节也有。
谢谢(问答)邀请!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人。唐代伟大现实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人。
1.首先可以通过《白居易集》。
2.可以通过陈鸿在《长恨歌传》中白居易的朋友对白居易的评价看出“深于诗,多于情者。”
3.在《旧唐书》中详细记载了白居易诗人的人生追求和品味,悠闲生活,美酒相伴。
有可能。
白居易的家族不是一个小家族,白家有出息的人也不止白居易一个,他的堂弟白敏中在官场上的出息比他还要大,最高职位是宰相。在大唐的***中,宰相不是一个,而是一群。
和白敏中一起当宰相的人,在上班时,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办公,原因就是他是一个胡人,而白敏中也从没有反驳这种说法。既然白敏中是胡人,那么,白居易作为他的堂哥,自然也是胡人无疑了。
还有记载表明,白居易对自己的胡人身份是心知肚明的,因为在他亲笔写的家谱里,他不光把先秦时代的姓白的人当作自己的祖先,还把当时的名人,一位来自天竺的僧人白寂然当作自己的本家。
这位僧人是当然的胡人了,白居易和他攀亲,自然就在表明自己不是***,而是胡人了。如果白居易不知道自己的民族身份,是断然不会以***官员的身份去和一位来自天竺的和尚结亲的。
不是的。
白居易自然也为自己专门写过传记的,在传记中,他声明自己是***,是山西望族白家人,其祖先是战国楚国公族白公胜、白乙丙,一直延续到秦国战神武安君白起。这些赫赫有名的人物,也是世家大族的代表。
什么是"甘露之变"?
唐大和九年,唐文宗不甘被宦官所控制,和李训、郑注策划诛杀宦官夺回权力。11月21日,唐文宗以观露为名,将宦官头目仇士良骗到禁卫军的后院欲斩杀,不小心被仇士良察觉,双方发生了激烈的战斗,结果李训、王涯、贾餗等很多朝廷重要官员被宦官杀死,家人也受到牵连而灭门,受株连被杀的达一千多人。史称“甘露之变”。
白居易写了什么诗?
祸福苍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当君白首同归日,是我青山独往时。顾索素琴应不瑕,忆牵黄犬定难追。麒麟作脯龙为醢,何似泥中曳尾龟。————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感事而作
这首诗感叹了世事无常和对自身情况的庆幸。若放在平时倒也无事,偏偏当时被杀的宰相王涯与其有过节,是导致其由江州刺史变江州司马的直接原因。又因为白居易又接连作了《即事重题》等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安逸生活。于是外界有些人便结合其曾经的经历对他的诗词大加猜疑,认为他是幸灾乐祸,人品不行。
这才有了对甘露之变后写的这首诗表达的意思的争议,亦是对诗***品的争议。
当一个人——尤其是名人有变化时,通常会引起注意。比如浪子回头,人们通常都会赞不绝口。而一个平常表现积极正面的人,关键时刻突然做出了与之相反不合常理的事,周围的谴责自然就会随之而来。白居易的问题就属于后者,我们从以下几点来分析:
(一)“甘露之变”以前,白居易和当时大多数的文人志士一样,属于忠诚謇谔、风骨凛然的谏官。他们有着儒士的职责,关心国家的命运与政治的兴衰。当时的晚唐,宦官干政,引发皇帝和朝臣的反宦意识,士人们都纷纷呐喊抗争。在他的诗作中,体现的也是对荣华富贵及当官参政的热情。
(二)文宗皇帝与大臣合谋,想铲除宦官夺回***,不料却因事败,反而引来了宦官对朝官和士人们的灭顶斩杀,即所谓“甘露之变”事件。对这场大灾难,白居易的表现实在是过于冷漠。因为这场变故发生时,白居易远在远离风波的洛阳,他虽然心里有了阴影,但竟然还幸灾乐祸的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被波及。
“福祸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身稳心安眠未起,西京朝士得知无?”
他在这些关于上述事变的诗中,不难看出他已然将自己的政治抱负降到了个人安危的微小愿望中。相比他早前的人设,甚至是基本的怜悯之心也没有,人品格调显得异常低劣。
(三)“甘露之变”以后,白居易所作的诗,均是游戏人生甚至是充满避害就利、沾沾自喜的。由忠诚报国到失去理想,白居易像当时受到打击的部分士人一样,消极沉迷于庸俗的小我生活中。
甚至有人将白居易和拿来比较,说他晚年仕途通达却甘于平庸、安享富贵却完全将儒士之职责抛诸脑后。
可见白居易抱负与人格的转变,从大国到小家,从无私到自利,自然是会受到人们的非议。
《长恨歌》
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作者35岁,任周至县尉。关于这首诗的写作缘起,据白居易的朋友陈鸿说,他与白居易、王质夫三人于元和元年十月到仙游寺游玩。偶然间谈到了唐明皇
与杨贵妃的这段悲剧故事,大家都很感叹。于是王质夫就请白居易写一首长诗,请陈鸿写一篇传记,二者相辅相承,以传后世。因为长诗的最后两句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所以他们就称这首诗叫《长恨歌》,称那篇传叫《长恨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白居易 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白居易 人物传记的4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3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