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被高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被高估的历史事件有哪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历史上最被高估的人物就是诸葛亮,此人开场把天下大势给刘备进行了分析,主张联吴抗曹,为三国鼎立和蜀汉***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可是蜀汉***建立后,此人表现就很一般了,可是有许多人高估诸葛亮的作用和能力,有些时候他对蜀汉***的发展起了反作用。明知道关羽坐镇的荆州乃是四面受敌之地,应该发展实力以吸引孙权和曹操,等天下有变,方可动,结果他建议让关羽出兵攻曹操,造成后方空虚,最后为孙权所乘,荆州破败!蜀汉磋砣!在他主政蜀汉***之时,竭力压制皇帝刘禅,设丞相府于成都,权力凌架于宫中权利之上。
最不能让人接受的是明明知道蜀汉乃撮尔小地,乃不顾实情,六次北伐,攻击大魏国,对国内而言,导致民穷财尽,百姓疲于奔命。对外无尺寸之功,多年的征战没有夺得一寸土地!
临死时,又安排必须以好战的姜维为将!如此穷兵黩武!安能不亡!
中国历史上被高估的上层人物是有层次且程度不等的。层次高的有:
1、孔子,历史地位较高无异,但其主张的本质和对後世的作用估高也捧高了。①其并非礼学的首创者,而其前躯是周公;②其主张是维护奴隶制的分封制的,汉武後维护二千多年封建(皇权)秩序是已改造融合诸家,核心是内法外儒,实质是诸家综合作用的结果。
2、项羽,勇力过人但无大谋远虑。如进长安纵火奢城便突显其无帝王之德才,实乃一介武夫。但因後世某类文人及失败者情感上同命相依却过高抬举捧为大英雄…。
3、赵匡胤,初得国柄“杯酒釋兵权”显其谋人之手段,但重文轻武的基调却遗害子孙又伤国运,又仅疆土被挤缩,更始终富而不强、华而无威,北朝卑缩而屈曲,南朝承欢而乞和无勇,整体呈现的是怯懦柔弱。均因其基本方针造成的弊端。所以常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并称,显然与前三比较确被估高了。
4、蒋介石,其收买、拉拢各大军阀与土皇帝们相比是有些手段。但因乱局和近现代形势其得权成势後,利益集団将其推的过高,实则名不符实。①此人不是开宗立派的开创者,而是孙中山逝後接二手的;②正因此治理其党理想不明、目标混乱,沦为谋权、谋利之党,台湾***失去强权保护後目标不明、散乱无力无序与其根上的遗传密切相关;③事实证明其军事才能,文化功底均有限,起码与其“领袖″和名声不匹配;④唯权是争,心胸窄狭,少大略大慧。其对待日本侵略者的畏惧退让和下毒手***进步人士、企图灭绝***都是为一党一己之私。但也正因此把本来***较好的一张牌打的稀烂。一权独霸,手中几百万大军的强势之下却脆弱不堪,三年内战反输得精光,覆灭无力复振。
5、诸葛亮、关羽本属低一个等次的三国争霸中一方霸主的将相。但因《三国演义》某些事将其演义、虚构、添加、挪移、神话而拔高了,渲染之效民众信以为真,久之便视为神圣了。此仅点其要,不再展开了。
历史有时候读起来真的好像一个任人粉饰的可人儿,同时它也服务于当局者,或加以利用使人流芳百世,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但他却又值得我们敬佩;再如闯贼李自成,***掳掠,却又会被书写的正面积极。
相信大家都听过,水镜先生司马徽的这句话:卧龙、凤邹得一人可得天下。
刘备三顾茅庐而得诸葛,然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卧龙诸葛亮则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凤邹庞统命陨落凤坡更是长使英雄泪满襟。
其实像素并没有任何贬低诸葛亮的意思,只是诸葛亮被神化和高估的太厉害了,我想表达的是对这一段历史的个人见解。
的确诸葛亮于蜀汉而言功不可没,但他真的没有达到“一人可安天下”的地步,起码在正史里他没有达到!
我们以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开始说起吧,此时的刘备可以说是达到了巅峰,拥荆州、益州、汉中等地,要兵有兵、要将有将,毫不夸张的说这个时候刘备的力量足可碾压曹操、孙权,一统天下指日可待。
然在刘备进位汉中王后,仅五个月便失去了这个绝对的优势,而这其中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公元219年7月刘备进汉中王,7月关羽征伐襄樊,12月关羽败走麦城,后被东吴所斩杀,致使丢失荆州,引发后面的一系列的恶果,也让刘备失去了恢复汉室的可能。
很多人把这个锅,扣在了关羽头上,我们来剖析事情的真相。
我们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关羽出兵实则是诸葛亮的意思,在刘备进汉中王后,曹操大怒,欲举兵讨伐刘备,便连结东吴,这才有了东吴背后捅刀子,导致关羽败走麦城,而前面又说到了,关羽的出兵是诸葛亮的意思,这也成了诸葛最大的败笔,蜀汉由此从盛转衰。
接着我们再来说,刘备死后,诸葛亮独掌大权后的表现,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加之用人不当,马稷失街亭,而赵云、魏延等可堪大用之人却不重视,同时自己事事亲力亲为不注重培养新人,导致蜀汉***后期陷入了无人可用的地步,仅有一个姜维,然独木难支,蜀汉终究覆灭。
蒋介石是近现代被过分高估的人,是过分高估。
即使到了今天, “蒋粉”“果粉”还在往他脸上“贴金”。
我就说两个:一个是所谓的“黄金十年”,就是1931——1940年,说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别的不说,1931年的“九、一八”,其后的长城抗战,“七、七卢沟桥事变”“八、一五淞沪会战”“南京大溃退”“南京大屠杀”“武汉会战”“围剿”红军、“中原会战”都发生在这时期,还不要说涉及晋察冀陕甘宁鲁豫的“民国十八年年馑”波及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国***炸毁花园口造成的黄河决口,造成人为灾难。试想这时期民族资本主义能很好发展吗?
再一个就是说他是“民族英雄”。说实话,作为国家元首没有公开挑白旗、和侵略者握手言和这是仅有的事实。“九一八”之后的依靠国联、“攘外必先安内”、何梅协定、和日本的暗送秋波、图谋媾和、积极***那一点能称上“民族英雄”呢?
***正面防御也是有声有色,可是我们不妨打开地图,看看所谓的德械师、美械师和鬼子鏖战的武汉、石牌关、宜昌、长沙、衡阳、雪峰山、昆仑关、腾冲在哪里,是中国中部、南部,甚至在南部边境线上。这是一个“民族英雄”的作为吗?
另一个无法绕开话题是对坚持抗战的抗联不曾有过接济,对八路军在1939年秋不再发放津贴、武器、***,对新四军1941年“皖南事变”之后宣布为“叛军”,干脆断了粮饷。有这样的元首级“民族英雄”吗?
这样的“英雄”说他领导抗战是抬举他,直到现在还有人高看他是“民族英雄”,这就是睁眼说瞎话了。
张灵甫就是一个被高估了的将军。
张灵甫后来能够成为果粉偶像,其实原因也不难理解,其他的国军名将真正比较能打的,比如王耀武,杜聿明,都成了解放军的俘虏,还有陈明仁傅作义这种,都起义了,再比如张发奎白崇禧这种,因为是中央军的死对头,甚至连孙立人都因为是美国人吹起来的,长期被拘禁,这就没法吹了,都不好吹捧了,就剩下了张灵甫。
毕竟,张灵甫再有一万个不好,总算是死在疆场了。那么战死疆场或者兵败后***的还有黄百韬邱清泉这种人,为什么不吹捧呢?因为他们是在撤退的时候呗包围歼灭的,只有张灵甫是在进攻中被***分割包围歼灭的。再加上有北大学历,又有美颜照加持,就成了果粉眼中的国军偶像。
但实际上,张灵甫的名声远大于他的实际能力,甚至汤恩伯在战场上的嗅觉都比张灵甫要灵敏得多,李天霞在对战场形势的判断上其实也要比张灵甫高出一筹。张灵甫本质上就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指挥能力和水平上限就是一个团,超过一个团他就费劲了。让他指挥一个整编师,就太为难他了。
抗战时期张灵甫得职位还是团长,总的来说表现一般,中规中矩。因为他抗战时期都是再王耀武指挥下打仗,不需要独立对战场形势做出判断,只需要敢打敢冲就够了。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他指挥一个整编师,实际上是一个军,这就需要她在必要的情况下对战场态势能够做出一定的战场分析。但他并不具备这个能力。
也许有人觉得,他在***初期战绩还算是不错,多次个华野打硬仗,也都顶住了。但是要考虑到七十四师作为所谓的御林军,装备水平为国军之冠,他的战绩是否值得吹捧,就很成问题了。比如说,如果换一个人当师长,也许会有更好的战绩,而且不一定会把七十四师葬送在孟良崮。
至于说他被消灭是因为李天霞驰援不力,其实也不见得。虽然后来确实让李天霞为整编七十四师被消灭背了锅,但他在救援的时候并不是完全出工不出力。要让别人增援,起码自己要能够守得住,能够等得到友军打过来。黄百韬在豫东战役中能逃出生天,主要就是他自己首先能守得住,给邱清泉留出了足够的救援时间。
曹操一点没有被高估,相反是评价低了。
现实中的曹操雄大略,文治武功,在三国时代,无论孙权还是刘备,都无法与其相比。在政治手段方面,虽说是挟天孑以令诸侯,授人以柄,但不失一招高招,如他不挟,恐别人也会挟,只不过没机会,吃不到葡萄嫌葡萄酸罢了。
在战略上,先统一稳定了北方,然后再向南征讨,把北方作为大后方。用人方面,惜才如命,手下文臣武将云集,人才济济,赏罚分明,很多人原为他效力。
文学成就,甩刘备,孙权几条街,给后世留下不朽之作。代表作《长歌行》《观沧海》等大气磅博,荡气回肠。"老骥伏历,志在千里"成千古绝唱。
曹操在后代人心中的形象被矮化或丑化,完全是文学作品的偏面性惹的祸,一本《三国演义》让曹操成了人们心目中枭雄。据说罗贯中的先祖被曹操所害,所以在《三国演义》中有意贬曹扬刘。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被高估的历史***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被高估的历史***有哪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