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多视角分析历史***的发展,多视角分析历史***的发展历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发展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请从地理学角度论述历史上的中国为什么能够始终保持大一统?

请从地理学角度论述历史上的中国为能够始终保持大一统

古时的中原地带气候宜人,水量充沛,物产丰饶。而她的四周,西有广阔的高原,往西更有巍巍天山喀喇昆仑山,西南有青藏高原天然屏障,南有群峦叠嶂,北有茫茫草原,东边浩瀚东海,将肥沃的中原如馅心一样紧紧保护起来,让这里的先人们安静地繁洐生息。诞生出一种独特的自成一体的文明

以此为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原部落部族向各个方向迁徙,但由于上述地理因素,各部族基本在中原为中心的辐射圈内,无论,迁陡多远(以当时来看,云南贵州等地已经很远)。但都对自身的来源有深深的记忆

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外来威胁在严酷的西南高原止步,北方大漠中的骑手还未形成气候,我们也不对外面的世界不感兴趣。我们只认为东面的大海以内是天下,所有的争吵打斗都是自家人的事,因为我们有相同的基因。

与其说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还不如说是他把长久分裂了的天下重新复合。春秋五霸也好,战国七雄也好,其实都是周天子分封的诸候而已,本来就是一家。只是都想坐大才龙争虎斗而已。

所以,中华大地同出一源,本是一家深深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是我们保持大一统的心灵基础。

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个问题内容很大,我简单论述一下,冷兵器时代地理因素对中华文明的保卫作用很大,让中国大地始终处于中华文明的覆盖下,从而大一统成为现实。而进入热兵器时代,工业革命的产物却将这些屏障一一打破。

纵观中国大地,东边是黄海东海,东北处接外兴安岭,北方是蒙古高原,西边是青藏高原,西北是帕米尔高原,南方是中南半岛与南海。这些山脉高原和海洋给中国人形成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让中华民族得以在此繁衍生息。

冷兵器时代,优越的地理位置确实给中华民族阻挡了许多外来之敌。其一,唐朝时期唯一与大唐帝国比肩的***帝国势力东进是卡在了恒罗斯。其二,明朝时帖木儿帝国也准备东征明帝国,虽然因其君主病逝途中而放弃东进,不过地理因素也起了很大作用。其三,宋朝时期中原势力退出西域,***文化侵入,不过也仅限于西域一地。其四,明末荷兰对中国的入侵主要限制于台湾一岛。其五,清朝前期俄罗斯与清帝国在东北的较量止于尼布楚。

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多视角分析历史事件的发展历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而关于北方的蒙古高原,是屏障也是威胁,来自蒙古高原的各少数民族历代以来一直对中原王朝发起冲击,不过如今南北都是中华民族,故此不算是外来侵犯,而北方胜利之后建立的依然是中华文明的大一统国家

不过到了热兵器时代,地理位置的优越与清廷的闭关锁国挡不住西方的坚船利炮,工业革命技术成果打破了世界固有的格局。沙俄从西伯利亚南下占我外东北外西北,势力进入东北,英国从南海来割我香港岛,从印度来势力进入西藏法国从中南半岛来势力进入云南广西……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每个人类原始文明早期最大的威胁当属洪水,而不同的地理条件诞生了不同的应对措施,相应的文明模式也随之产生。

东亚地区在早期生产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是洪水和缺水,既担心洪水滔天也担心旱田无水。

了解决这个问题,先贤建立了古代历史上最发达的疏导型农耕水利灌溉系统,最典型的就是“大禹治水,堵不如疏”。但光建立还不够,用水利工程必需要大家伙一起用,因为农时不等人,于是有了统一行动的需要,无论防洪、灌溉、抗霜冻等行为都需要统一的指挥调度,这个统一规模还很大,基本都超过县一级的人员总数,慢慢变成固定的模式,并由此产生了大一统的思想

也因此才会出现秦朝虽然一统天下,中央集权且强势,皇权却依然不下县,就是因为农耕灌溉组织需要的领导是超过行政县一级的,如果这个事县级***管那两个县级***谁领导谁?

什么?郡一级管?那两郡之间怎么办?洪水天灾和水利灌溉只能按地理条件来,可不按照你行政划分来,出灾地区和灌溉工程往往是跨行政区划的,所以这个事只能下放给有威望的乡绅组织,所以才有了两千年皇权不下县的潜规则。

综上,因为自然地理条件,中国诞生了劳动力密集型的水利灌溉农业,而只要中国以水利灌溉农耕为主的国家整体生产模式不变,那大一统的组织调度就是天然需求,“皇权不下县”这个看起来跟大一统向悖的潜规则背后,反应的也是大一统的思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多视角分析历史***的发展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多视角分析历史***的发展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