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影响现代生活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影响现代生活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公元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决心伐吴,彻底消灭东吴,统一全国。从263年灭蜀之后,东吴就已经形势非常孤立,蹙居东南,已经失去了蜀汉的战略支援,而东吴自身内部也一直在持续内乱,灭亡已经是早晚的事。所幸司马氏篡夺曹魏皇权之后,稳定内部也需要一段时间,这才给了东吴一段苟延残喘的时机。
西晋灭吴在战略上***取的仍然是和曹魏时期曹丕伐吴大致相似的战略,即同时从荆襄和江淮两个方向发动进攻,唯一不同的是,因为这时候蜀汉已经灭亡,所以西晋在益州进行了战略性的准备,打造出了一个强大的水师部队。这样,西晋灭吴之战就比曹丕伐吴多了水上的一路。
但恰恰就是水上的这一路,让西晋的胜算比曹丕大了很多,而且这次一举成功。在水师和荆襄方向的晋军两路夹击之下,东吴在荆襄地区的防线很快被突破,晋军沿江而下,吴军基本上未能形成多少有效抵抗,多数直接投降了。原因也很简单,吴军抵抗的重兵集团都在荆襄和江淮地区,所以荆襄防线被突破之后,沿江就没有什么重兵集团了。
果然,吴军在江淮地区虽然还在抵抗,但在晋军从荆襄地区突破之后,沿江而下,到了建康城外,很快吴军就完全放弃了抵抗,东吴末代皇帝孙皓出城投降。这也就是后人诗中所说的:“王睿楼船下益州,一片降幡出石头。”由此可见北方在统一南方尤其是江南地区的时候,先夺取四川地区在战略上的重要性,后来,历代北方***统一南方,基本上都是这个套路。
前秦苻坚统一北方之后,也是按照这个套路操作的,先攻占益州地区,进攻东晋时同时从荆襄地区和江淮地区两路出兵,同时再以水师出三峡,进行战略配合。但很意外的却是前秦失败了,未能***西晋灭吴之战的成功,原因何在呢?其实说简单也简单,就是前秦虽然也是三路进攻东晋,但前秦的进攻重点放在江淮地区,在荆襄尚未突破的时候,江淮地区就贸然进入了不利于发挥秦军骑兵优势的水网地带。
这之后,北宋统一南方也还是同样的套路,都是照葫芦画瓢。赵匡胤先派兵灭了后蜀,然后进攻荆湖地区,再从水路和江淮地区两路进攻南唐,而南唐在水师被宋军击败后,步兵也很快就被宋军击溃了,南唐后主李煜只能奉表出降,南唐由此灭亡。
蒙元灭南宋,也是同样的操作方式。先攻占了四川,然后在荆襄地区与宋军死磕。等到增援的宋军被援军消灭之后,襄阳成了孤城,最终襄阳守军被迫投降,之后元军顺流而下,直奔临安,宋军就基本上再没有形成比较有效的抵抗了,只能投降。
清朝消灭南明算是不走寻常路,没有走以前的这些老路。清军入关之后,一边向西北追击李自成残部,一边直接进攻坐保东南地区的南明,而南明倚为长城的沿江四镇不战而降,南明门户大开,就再也无力组织起有效抵抗了,只能望风而逃,或者直接出城投降。不过,这多少有些意外,因为南明这时候在江淮地区的防线尚未来得及用心经营,本身并不巩固,所以很容易就清军被突破了。
相比之下,只有解放战争最后的情况不太一样。***先在江淮地区与国军进行战略决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国军主力兵团被全部消灭之后,***就百万雄师过大江,直接进攻江南地区,而这时候四野尚未南下威胁到华中白崇禧集团,四川更是还被国军当作最后的反攻基地。但***却仍然先夺取了江南,然后再分别进攻华中地区和西南,最后统一了全国。
在历史上,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历史的重复性。很多***已经发生过了,在过了一段时间,还会重新上演。因此,人在做事情的时候,不得不慎之又慎。因为前有车后有辙,后世一直在仿效你。孔子因此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就是这个原因。
在每一个朝代的开始,如果开国君主做的事情,会影响这个朝代的始终。比如,汉代建立的时候,刘邦死后,吕后专权。因此,终汉朝一朝,外戚一直是影响西汉的朝政。最终,西汉亡于外戚王莽手中。
曹魏禅让得了汉朝的天下,自己也被晋朝以禅让的模式夺了江山。
唐朝时,李世民杀兄弟篡位。结果,唐朝一朝,家族内部的倾轧一直是李家摆脱不掉的梦魇。唐中宗时女主专政,反复几代,到唐玄宗才结束。
宋朝时,赵匡胤欺负柴荣孤儿寡母夺了江山,自己的孤儿寡母也被赵匡义夺了江山。这一切情况,反反复复的在历史上演。
在军事史上,有两场极为相似的战役,可是,奇异的是,带兵的将领的下场却不尽相同。
这两场战役就是战国时候的长平之战和明末的松锦之战。这两场战役极其相似,最后的结果也差不多。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一场大决战。秦国派出的军队是四十万,而赵军也是四十多万。但是,赵军的素质比不上秦军,只得***取守势,双方进入对峙状态。
经过一段时间的对峙,秦赵由于消耗过大,两国君主都有决战的要求。但是作为赵军的统帅廉颇,知道反攻没有胜算,所以拒绝赵王的命令,坚守不出。
秦国为了促成秦赵两国的决战,用反间计使赵国更换了主帅。以主战的赵括代替了廉颇。赵括到了前线,便改变了廉颇的部署准备对秦军进行反击。
有一种人叫做权臣,比如曹操,司马懿,刘裕,杨坚;
有一种人叫做军阀,比如高欢,宇文泰,安禄山,朱温,军阀也会升级为权臣。
有一种人叫做美女,比如妲己。褒姒,西施,杨玉环,这种人比较冤。
但还有一种人比较特殊,他们既不是男人,也不是女人,但可以是权臣,也可以是军阀。
这种人叫做死太监。
曹公公:你坏坏~
太监由于身体上的某种残疾,大多数心理变态,这些人出身低贱,读书很少,根本不懂治国理政,不好色,又不用考虑子孙后代,所以动机很单纯:一要权,二要钱。因为没有后代,他们又很受皇帝的信任,成为制衡朝臣集团的一股力量。但是,这种平衡游戏一旦玩脱,皇帝就成了他们手中的筹码。
东汉中后期,皇帝年幼,国家一再发生作为外戚的大将军和宦官轮流争权的戏码,而且最终掌握全国兵权的大将军还都死在宦官手里。
东汉顺帝死后,梁太后的弟弟梁冀专权乱政,陷害忠良,公元159年,27岁的汉桓帝刘志联合宦官单超,徐璜等五人,派御林军包围大将军梁冀府邸,收缴了他的印绶,这个恶贯满盈的跋扈将军感到末日来临,就服毒***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1.朝代更替:秦与隋何其相似,大一统结束百年纷争,却二世而亡,建立的新制度被后世沿用,建设的大工程影响深远(长城、运河),为汉唐盛世奠定根基。
2.宦官乱政:东汉末、唐末、明末,犹如毒瘤不断扩散,让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3.后周郭威黄袍加身,很快赵匡胤黄袍加身
4.西晋与北宋:都是从别人手中篡位(西晋夺曹魏、北宋夺后周),结局也惊人相似,被少数民族攻陷都城灭亡,均是两任皇帝被俘,造成衣冠南渡(永嘉南渡、宋室南迁),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向南方转移
5.雄才大略的君王在继承人安排基本都是有问题的,秦始皇死后胡亥继位、汉高祖有吕后乱政、汉武帝杀太子刘据、隋文帝废太子杨勇、唐太宗废李承乾、唐玄宗杀三子、宋太祖斧声烛影、明太祖后燕王夺位、康熙帝九龙夺嫡。。。
6.大一统王朝建立之初大约50年内总面临政治危机,熬过来了王朝兴盛,熬不过很快灭亡,如西汉吕后干政、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隋、唐、宋、元、明、清等莫不如此
历史相似之处非常多,仅列举以上几点
“为什么每次都是我?”——西南某国的哀嚎
公元前219年,横扫***的秦始皇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武功,他以屠睢为将,发兵50万远征南越,一年后秦军在桂林一代惨败,屠睢战死。暴怒的嬴政在修好灵渠粮道后再次发兵30万南征,破百越后置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其中象郡即后来的安南。
公元前112年秋,专治各种不服的汉武帝以南越丞相杀了国王还敢杀大汉将军为借口,直接发兵10万分五路并进讨伐南越。一路横冲直撞后再次冲进了中南半岛,然后设置交趾、九真、日南三郡。
公元43年,东汉光武帝遣伏波将军马援率8千汉军去岭南平叛,极其凶残的马援再次杀进了中南半岛。一番砍瓜切菜后,在交趾立了一个铜柱子,还向上天祷告,宣称“铜柱折,交趾灭”。
公元605年,刚刚登基的隋炀帝以刘方为罐州道行军总管,率步骑万余再次杀奔中南半岛。这次他们的目标有点远,是半岛南端的林邑国。刘方又一通砍瓜切菜之后,林邑国主被逼上船逃跑,国都被攻陷。
公元638年,已经横惯了的唐太宗听说中南半岛又生事端,额.....这次他压根就没从中央调兵,直接让交州都督李道彦去平叛。那李道彦是个连自己都敢毁容的狠人,去了以后又一通砍瓜切菜,顺便说一下,那只能叫平叛,因为那阵子那边都是唐朝的。
公元981年,不太打得过辽国的宋太宗决定找个软柿子欺负,这老兄以恢复丁朝为名再次向中南半岛出兵。不过宋太宗没辜负润公对他的评价,他是真的不会打仗,四万大军先胜后败,最后撤回了本土。
公元1257年,这次轮到元朝了,不过横行天下的蒙古骑兵这次有点卡脸,足足分三次打了31年,前后动员了50余万大军,最终还是没能拿下中南半岛。忽必烈临死之前还在心心念念的出兵西南,只是已经没有机会了。
公元1406年,轮到明朝,朱棣逮到一个以臣背主的借口后,让名将朱能率军再次进攻东南半岛。据说足足动员了80万大军,那边的史料更扯淡,明朝的军队数量快达到[_a***_]极限了。总之这次彻底灭了胡朝,把安南并入版图。
公元1788年,清高宗再次惦记起了那边,还是以调节对方内部矛盾为理由,用孙士毅为主帅进入中南半岛。至于兵力就又逗逼了,《清史稿》里说连民夫在内才1万5,而那边的记录是29万。不管多少吧,反正这次也打输了。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就这么来到了1***9年,我兔在报纸上刊登了传统暗号“勿谓言之不预也”!那边没太听懂;继而又声明“是可忍孰不可忍”!那边还是没听懂;无奈之下我兔只能表示“小朋友不听话,该打***喽”。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影响现代生活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影响现代生活的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2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