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时政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时政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其言行事迹,见于《论语》《孝经》《孔子家语》《礼记》和《左传》等书。他生前做过鲁国的大司寇,然而并不得志,未能行其道。故而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主张,然而各国均未***纳其说,重用其人。孔子晚年,乃专心整理文献,教授学生。下面,答主分享一下介绍孔子生平比较可靠的书籍:
《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版。
这是用现代汉语注释和翻译的本子,非常便于今人特别是初学者的入门。有繁体和简体两种排印本,读繁体字有些困难的朋友,可读简体本。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去圣乃得真孔子——〈论语〉纵横读》,三联书店。
最初,特别讨厌李零。讨厌他把孔子“惶惶若丧家之犬”的窘迫放大,感觉他不尊重孔子,翻翻他的书,这种成见便消除了。李零有才,不是一般的有才。读他的文字,非常过瘾。当然,他的有些话,不能全信的。他的书,他推荐的书,多半都值得一读。
易鑫鼎《〈论语〉集义新编索解》,首师大出版社2013年版。
这本书很特别,编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分类重新编排《论语》的内容,对我们系统了解,熟悉掌握《论语》一书极有帮助。
《春秋左传注》,杨伯峻注,中华书局版。
此本有注释而无翻译,而且是繁体竖排,普通读者阅读起来,或许有困难,可以结合沈玉成先生《左传译文》。沈著乃为阅读文言有困难的读者翻译的,且以杨先生注本为依据,两书值得对读。
另外,有专门将《左传》中有关孔子言行辑录成新书的著作,比如孟宪岭《〈左传〉中的孔子言语研究》,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可以参考。李宗侗先生《左传今注今译》等今人注译本,也可参考。
初识李叔同这一名号是从丰子恺回忆恩师的文章里,就像很多生于闭塞乡间的学童一样,我心目中的厉害角色无非来源于三处:第一,小人书中的大侠或帝王将相;其二,教材课文中的作者;第三则是身边有钱有势的人。丰子恺属于第二类,因此当我看到他无限膜拜地写起恩师时我不由得震惊到了,原来厉害的角色都是有出处的,立时就对李叔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彼时我早已会哼唱《送别》了!
李叔同生于官宦之家,母亲,姐姐,姨娘(父亲大房)均礼佛,因此他自幼就生长在佛音之中,与诸兄弟也每每以被单做袈裟做佛法游戏。
年长之后母亲因他痴迷佛法,曲线救国,带他进入梨园,不料他立即便爱上了戏剧,同时也喜欢上了戏子杨翠喜。此时李家家道虽已不及往日,但是家底依旧殷实,其母断难容一个戏子登堂入室,遂为李叔同物色了原配俞氏,李叔同抗争不过,其母又动了欺瞒的手段,以同时杨翠喜为妾的条件引诱。李叔同与俞氏完婚,但杨翠喜此后却不知去向。
李叔同又是一个学贯中西古今的人才,自幼以塾学开蒙,为避婚姻也曾寄情科举,写了不少八股文章,而后接触新学。科举不中之后李叔同与俞氏成婚,哥哥以三十万巨资为他家用,他第一件事便是买了一架钢琴学习作曲。时至戊戌变法,他也是乐于鼓吹者之一,后变法失败,他更莫名成为康梁同党,为避祸迁居上海,由此开始了他风流不羁的上半生。
在沪期间组成“天涯五友”,写诗作画,生活好不惬意,同时入南洋公学,且与歌妓过从神秘,偶尔参与京剧演出,此后留学日本,结识一日本名模,且产生爱情,后一同回国。
说到李叔同的戏剧成就,不得不提的就是《茶花女》与《黑奴吁天录》,而立之年专心绘画与音乐,几乎同时,家道中落。之后入浙江两级师范学校教授音乐美术。后又辗转至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图画音乐教员。
李叔同的出家诱因是日本杂志介绍“断食”为修心之法,他深有感悟,以断食为先导,后剃度出家,号弘一法师。
李叔同的成就集中于佛学,绘画,音乐,书法篆刻以及戏剧五个方面。
因其以严律自修,因此对于佛教律学加以弘扬振兴;绘画方便可称中国油画之鼻祖,而且是第一个以人体***写生的中国人;音乐方便是中国现代歌史的先驱人物;书法篆刻融合古今,开创了自己特有的风格;而戏剧成就尤其大,开创了改变戏剧的先河,且能身兼数职,因此他对于中国戏剧的发轫与拓进有启蒙的作用。
因此说李叔同当是中国新文化的先驱,身兼教育家,艺术家,思想家数职,是融合古今,中西的杰出代表!
有些人的一生,在历史里书写传奇,故事经历了时间的冲刷,却流水依旧,碧幽生色,例如李叔同,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晨钟暮鼓,青灯古佛度流年,绚烂至极,至今为人所道,只是在人言里,他的故事始终弥漫着淡淡的哀愁,一如他的爱情,读来总是缠绵哀婉。
李叔同
1880年,李叔同出生于经商世家,自幼天资聪颖,8岁熟读四书五经,13岁钻研历朝书法,15岁那年便惊才绝艳,名噪一时。自古少年多风流,尤其还是李叔同这样有才情的少年,自是不用说。他流连风月,花间酒肆里总能见到他的身影,也是在那时,他邂逅了名伶杨翠喜,一见倾心,再难自拔。年少的喜欢总是干净纯粹的,爱恋起来简单浓烈,花前月下,赏月谈心,李叔同对杨翠喜情根深种。只是造化弄人,这段初恋最终以杨翠喜无奈嫁做商人妇的悲剧结束。
杨翠喜
失去杨翠喜的李叔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郁郁寡欢,消极堕落的,为了让儿子忘却这段感情带来的伤痛,十八岁那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下,李叔同迎娶了俞氏为妻。由于这段婚姻一开始就带着强制色彩,所以李叔同不仅仅没有通过这段婚姻得到心灵上的慰藉,反而更添苦闷。在愁苦之际,恰逢国家遭难,李叔同便将满腔热情投入到参与维新变法之中,然而,维新变法很快以失败告终,李叔同不得已只能携母亲妻子等人匆匆逃亡上海。
李叔同饰演茶花女(左一)
上海是醉生梦死之处,李叔同沉醉其中,日夜宿于烟花巷柳之处,交友宴饮,赌书泼墨,他甚至粉墨登场表演京剧,他借用戏文里的悲欢离合,将凡尘俗世的荒唐、绚烂与黯败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副寄情声色的皮囊将自己寻找归宿的灵魂暗藏。
【朱华易消歇,人生不再来】
紛,紛,紛,紛,紛,紛……
惟落花委地無言合,化作泥塵。
寂,寂,寂,寂,寂,寂……
何春光長逝不歸兮,永绝消息。
憶春風之日暝,芬菲菲以爭姸。
既乘榮以发秀,倏節易而時遷。春殘。
覧落紅之辭枝兮,傷花事其闌珊;已矣!
春秋其代序以遞嬗兮,俯念遲暮。🔷
榮枯不須臾,盛衰有常數;
李叔同是中国近代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也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初留学日本,归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级师范学校,任音乐、美术教师。面对国家山河破碎,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的境况,李叔同悲愤不已。失望之余,毅然剃度为僧,法号弘一,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他在1914年创作的歌曲《送别》成为经典流传至今。在近代中国,李叔同是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他的诗词书画,音乐皆是一流,并深深影响一代中国人,堪称***中的***。皈依佛门后,钻研佛学经典,佛学造诣极深。他解释的《心经》,是最好的译本,被世人广为传播。李叔同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艺术家,学者,高僧,对中国文化的传承有重大贡献。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时政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时政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