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石刻人物传记,石刻人物传记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石刻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石刻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陶渊明与醉石有什么关系?
  2. 为什么魏碑被称作是没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
  3. 赵孟頫下过苦功的《淳化秘阁法帖》,为何没有收录颜真卿书法?

陶渊明与醉石有什么关系

陶渊明开创了中国田园诗风,写了很多歌咏田园自然风光的好诗,被誉为中国田园诗的鼻祖。

古代文人读书致事,内心深处的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向往建立一个平等自由,***自食其力、和睦相处的社会。陶渊明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他的散文《桃花源记》中,渴望一个理想的环境:世外桃源。

石刻人物传记,石刻人物传记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昔人已矣”,而今陶渊明的故乡,与他有着直接关联的遗存,就是那块巨大的醉石了。

宋宣和初,江西省九江市晋陶渊明所居之地,立陶渊明祠。祠前横小溪,溪中盘屹一石,人称之为渊明醉石。

醉石在陶渊明故里栗里村东南不远的虎爪崖下,高七、八尺,宽丈余,仄斜在一条名叫醒泉的溪涧上。

石刻人物传记,石刻人物传记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据传陶渊明辞官回乡后,常和友人一起饮酒做诗,还经常喝醉,醉后就在这块巨石上睡觉。

清代文人袁枚曾做诗:“先生容易醉,偶尔石上眠。谁知一拳石,艳传千百年”。

陶渊明是容易喝醉,但也只是“偶尔”在巨石上酣睡,但就是这“偶尔”的醉眠,却使一块普通的巨石身价百倍,艳传了千年

石刻人物传记,石刻人物传记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首诗的下半部更对此石作了赞颂:“金床玉第世恒有,眠者一过人知否?不如此石占柴桑,胜立穹碑万丈长"。世界上金镶玉砌、雕龙画凤的床不知有多少,又有哪张床因睡过的人而出名呢?而这一块山石只因陶渊明睡过,竟胜过那万丈的“穹碑”,引得多少人前来寻访,留连再三,足见这醉石的名气之大!

因此艳名,醉石上题刻很多,很多已难以辨认。最有名的当属宋朝朱熹题写的“归去来馆”四个隶书大字。

传说朱熹一到南康(今星子)任知府,便来栗里寻访陶渊明遗踪。他在醉石旁建了“五柳馆”,后又建了“归去来馆”,亲笔题写了“归去来馆”馆名,并将这4个大字刻在了醉石上。现在这四个大字还保存完好。

醉石上朱熹的题词在向后人讲述着陶渊明的故事。这块巨石被保护起来,应该还能生存很久很久,通过这块巨石,陶渊明不朽的作品有了更触手可及的实质映射物,让我们感觉诗人离我们并不遥远。

有机会去九江,可以去游览一下。

为什么魏碑被称作是没文化的山村野夫所写?

魏碑在楷书技法、风格发展过程中,起作重要作用。南北朝时期魏碑的主体风格是恣肆雄强。有山林之气。唐朝时期的主体风格是法度森严。有庙堂之气。

书法中的"气″。是指有生命内涵、精神活力的艺术气息。

为什么说魏碑有山林之气?

山林之气息纯真自然,有直率、质朴、大巧若拙、返朴还真特征。如摩崖石刻《石门铭》,章法有天然之趣,大朴不雕的雄浑高古之美。

魏碑《中岳嵩灵庙碑》也具有山林之气,此碑粗犷奇拙,不斤斤计较点画,注重整体协调。有自然烂漫,天然去雕琢的意趣。被康有为评为神品,有奇古之气,有山林之气。

唐楷规范工整,典雅庄重,祟尚法度,有庙堂之气。

魏碑和唐楷艺术气息,总体风格不同而己,各俱特色。有它的艺术传承价值。不应贬之为山村野夫不入流,没文化。

在书法中的"气″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情感和风格表现力。如颜真卿《祭侄稿》中的悲愤之气。

颜真卿《颜家庙》碑的大丈夫气。

苏东坡《黄州寒食诗帖》中的悲凉之气。

魏碑之所以被称为山野村夫所为,它的确是当时的民间匠人所刻。刻工粗糙,字体鄙陋。古代士大夫,是不屑于魏碑的。
正统书法,是以王羲之一脉为根基的帖学。在书法中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 。魏碑之兴,是源于一个名叫康有为的人。这个人大家都知道他。就是鼓动光绪变法的那个人。事情没弄成,把个皇帝弄得连小太监都能使性子,而他,一拍***,跑到了日本。就是这个家伙,鼓吹起了魏碑。大家看看这厮的字,就知道他为什么要把魏碑这种村野之作捧上天的动机。

看吧,这就是被梁启超称为康圣人的康有为鬼画的符。这厮一生连个秀才的功名都没有考上。却让***如中了魔似的屈从于他。并把个不甘受慈禧太后摆弄的光绪忽悠得团团转。这就是魏碑倡导者的狗脚迹。

《在淳化阁帖》,《大观帖》,《绛帖》,《三稀堂法帖》等著名字帖中,是不会收录匠人村野之人的魏碑书法的。而历史上的著名书法家中,既使非著名文人学子,都耻于写魏碑字体的。那是纯粹的民间艺术,不登大雅之堂 。

魏碑将书法尖圆正侧的正侧运用到极致、中国书法真正的***应该四种笔法俱全。清朝康为了变法、强调了魏碑雄强与苍茫的英雄主义、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否定其他书家。个人认为王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颜用个人心智去注释天机。颜的字是真正的碑帖交融…

我觉得,说这种话的人,或持有这样观念的人,纯粹是一个书法盲、艺术盲! 不学无术、孤陋寡闻,是地地道道的“没有文化的山野村夫”! ! !

魏碑,是中国书法史上楷书领域一个巅峰! 是楷书发源地……可以说,魏碑是楷书的老祖宗。***设,祖太爷是魏碑,唐楷、今楷是曾孙……怎么能说“祖太爷”是“山野村夫"?

我劝这些人,没事儿别闲嗑瓜子,不懂不要装懂! 多看看书法简史,最好照着魏碑帖写几笔试试感觉。别一说练书法,必须学唐楷,欧楷如何如何好……难道唐楷是突然冒出来的吗?

△图为我的魏碑习作

魏碑,是一个庞大系统,字体种类、数量是唐楷的几十倍,一帖一貌,百态千姿,刚柔迥异,意趣天然,是书法史上楷书领域一大巓峰。常规笔法、特技笔法,以及各种独特的单字章法,等等,书法所需的艺术元素全在这里面。如果,想增强创作能力、提升书艺水平,必须得学,否则,永远跳不出写字的圈子……

希望喜欢书法的朋友们,一定要到魏碑里好好的逛一逛,那是一个充满神奇的世外桃源。

△图为我的魏碑习作

下面,给朋友们提供一点信息(只能发目录):

1、《北魏墓志四种》,4幅/套,整版原大式印刷品,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1987年8月,首版第一次发行。如图:

谢谢提问,我是千千千里马。你提的这个问题,还真有一些学问。我们看看魏碑为什么会被称作是“山村野夫”所写的。


首先看是谁会这样说?这是唐代以后的人说的嘛!唐代和唐代以前的人根本不会说,也没有这样的概念啊!

中国的书法,唐代以前是一个什么状态?我们可以用万紫千红来形容。

因为,唐代以前写字可以任意写自己喜欢的或者擅长的。比如,篆书一般是不写。但是,隶书、草书、行书、魏碑这些书体是可以任意写的。因为当时没有统一的书写规范,汉字的发展也处于从隶书向楷书统一过度的时期。

王羲之时代大家主要是写隶书,而且,隶书也是各有各的隶书风格,但是,这些隶书也在向楷书进化发展,魏碑就是从隶书由大众集体创造出来的新说法风格。

由于魏碑是从隶书发展而来,又是从不同隶书风格中发展的,所以,魏碑的书法风格也是不必隶书的风格样式少多少。这就难免像隶书一样,优秀书法和一般书法并存的现象。

有的人只是看到一般的魏碑,就批评所有的魏碑,这是不公平。而且,魏碑也有杰出的书法作品传世。例如《瘗鹤铭》、《郑文公碑》、《爨宝子碑》、《敬史君碑》等等,书法成就非常高,这是我们今天也学习的重要书法经典

赵孟頫下过苦功的《淳化秘阁法帖》,为何没有收录颜真卿书法?

我是一人。提问者的问法,很容易引起误会。

《淳化阁帖》全称《淳化秘阁法帖》,宋淳化三年(992年),太宗赵炅令出内府所藏历代墨迹,命翰林侍书王著编次摹勒上石于禁内,名《淳化阁帖》。

《淳化阁帖》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汇集各家书法墨迹的法帖,受到后世历代书家的追捧。

2003年上海博物馆以450万美元,从著名藏家安思远手中够买,他所藏的北宋时期的《淳化阁帖》善本的四、六、七、八卷。

启功先生在1996年知道《淳化阁帖》存世就一直心心念念,在2003年购买时,启功和当时的书法专家做了鉴定,认为时宋刻宋拓本。

《淳化阁帖》在历代书家和书法爱好者的地位,非常非常非常的崇高。

各种资料和现存的《淳化阁帖》中,确实没有颜真卿的字。但是有欧阳询和柳公权的字收录。没错现在所说的楷书四大家,《淳化阁帖》是宋朝,赵孟頫不在其中可以理解,欧阳询和柳公权都有收录,只有颜真卿没有。

此事与赵孟頫八杆子也打不到,想想也怪,临过好多贴,赵字一笔也没临过,始终觉得差点什么。至于有没有入阁,我也不知道当年王著是怎样想的,可能他认为颜字是第一丑书呢,不知外行人如何看待《祭侄文稿》,涂涂改改,乱七八糟[捂脸]不知道写了什么,老师看了肯定会批评。 说不定当年也有赞助费之类的东西,唉,说到哪里去了,跑题了。

《淳化阁帖》确实没有收录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网上很多人说这是因为当时的皇帝宋太宗跟颜真卿有世仇的缘故,还言之凿凿地列出了一些历史根据。这种说法很容易迷惑人,但绝对不对的,因为这些人对书法史的认知太浅薄了。

北宋初年是杨凝式书风的延续,二王继续受宠

北宋初年的书风是延续五代时杨凝式的风格,而杨凝式虽然也受颜真卿的影响,但是更多地还是对二王书法的继承。而宋太宗本人也是非常喜欢书法的,但是他跟历代帝王一样,也是非常推崇王羲之的书法。而编撰《淳化阁帖》的主编王著,号称就是王羲之的后人。因此,淳化阁帖收录的大部分都是二王系的书法或者风格的作品。

杨凝式《韭花帖》

颜真卿的书法在北宋初年的时候,并没有被世人重视,只是在记录颜真卿人品忠贞的时候,顺便提及了一下他的书法。

例如《旧唐书》中颜真卿传提及:“真卿少勤学业,有词藻,尤工书。”另外在《旧唐书》李华传里有这么一句:“颜真卿书,李阳冰篆额,后人争模写之,号为‘四绝碑’”,这说明颜真卿的书法在唐代的时候也确实比较出名的,但是还远未达到二王的地位。

宋太宗并没有出于政治目的排斥颜真卿

宋太宗在主政时期,还曾组织编撰了一个大型的文化工程《太平御览》,这部著作宋太宗是非常重视的,曾发誓每天要读三卷《太平御览》,而在这部著作中就没有任何排斥颜真卿的内容。

而《淳化阁帖》中还收录了历代帝王的一些书法作品,其中就有唐太宗和唐高宗的书法,如果说宋太宗有政治目的的话,最该排斥的应该是这俩人的书法吧。

宋真宗时期,真宗又让大臣编著了《册府元龟》一书,这本书里关于颜真卿的记载就慢慢多了起来,但是依然是直呼其名“颜真卿”,并没有像《新唐书》中所说的“天下不以姓名称,而独曰鲁公”。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石刻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石刻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