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道光咸丰年间历史***评价,道光咸丰年间历史***评价图片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古有“子不改父道”咸丰大肆批评道光是为何?
  2. 道光晚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奕䜣才智样貌远胜咸丰,为何最后却选择了咸丰?对此你如何评价?
  3. 外国人不好糊弄,道光、咸丰、慈禧为何一再重蹈覆辙?

古有“子不改父道”咸丰大肆批评道光是为何?

子日,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意思是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指父亲死了以后,孝子要守丧三年,在这个三年之内,无改于父之道,就是父亲在世的时候办的事情,以及家里一切的规距,都不能改变。这个可算是孝矣,可以说是个孝子了。按照今天的眼光来看,子不改父道,不管对错,只要盲目遵从,实不可取。

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力行节俭,勤于政务。貌似道光帝做了不少事,但其才略有限,以下面两件事来说:

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所谓的节俭,道光皇帝的衣服每个月才换一次,除了龙袍,他的衣服破了,一定打了补丁继续穿。不仅如此,他还规定,除了太后、皇帝、皇后外,妃嫔及宫廷工作人员,非节庆不得吃肉。妃嫔不得使用化妆品,不可穿光鲜的衣服。皇后过生日的招待会极为简单,每人一碗打卤面。在节俭之风的沐浴下,官员们使出浑身解数,力求与时俱进。随之旧衣服的价格飞速增长,竟然高于两件新衣服的价格。有钱的官员才能穿得起旧衣服。官俸低的官员已经消费不起旧衣服了,他们只好在新衣服上打上补丁,在袖子上抹上油腻的物质,以显示与朝廷保持一致的节俭立场。后来,不仅旧衣服价格飞涨,给衣服打补丁的价格也涨了很多。官俸低的只好请家人自己动手给衣服打补丁。据《春明梦录》记载,有一次,道光帝的裤子破了个洞,内务府安排人打补丁。皇帝看到内务府的账目时吓了一跳,原来这个补丁报账一千两银子。

2、鸦片战争,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道光帝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

清末民初的史学家蔡东潘评价道光皇帝:徒齐其末,未端其本,省衣减膳之为,治家有余,治国不足。道光帝晚年时在立储问题上犹豫不决,皇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訢成为最有力争夺者。奕訢天资聪明,深得道光的喜爱。侍读学士杜受田为咸丰帝的师傅,一心希望奕詝继位。他清楚地分析了两位皇子的长处,认为奕詝的优势在于仁厚孝顺,奕訢的优势则是聪明伶俐。此时步入晚年的道光帝更需要的是一位孝顺的儿子,要牢牢地抓住这一点。道光末年,道光帝违和,缠绵病榻,自思多年痼疾,将不久于此位。其时,奕詝伏地流涕,痛切异常,帝大悦,谓皇四子仁孝,储位遂定。所以说咸丰帝获胜的法宝就是体现自己的孝顺。

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提拔敢于任事的肃顺,支持肃顺等革除弊政。同时,罢斥了道光朝军机大臣穆彰阿耆英等。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清理先帝的老臣是必然的,也谈不上子改父道。只不过,这样的咸丰帝和争储时的孝子形象相去甚远,让人有所“诟病”而已。即使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咸丰帝依然活得非常悲催。对外,受英法联军所逼,出走热河行宫,并死在那里。对内,太平天国风起云涌,丢失半壁江山。可悲可叹,如果老爹锐意改革,也许他会好过一点。此情此景,在内心里对老爹也一定是有所思所想的!

道光晚年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奕䜣才智样貌远胜咸丰,为何最后却选择了咸丰?对此你如何评价?

这一切都是性格惹的祸。

道光帝本身就是个弹弓打出来的皇帝。他比汉文帝还节俭,比雍正帝还敬业,如果没有***战争爆发与失败,他是可以进入有为之君行列的。道光帝虽不是明君,但绝不是昏君。他最大的败笔输在性格上——左摇右摆,忽上忽下,早东晚西,他执政30年,可分为前后西个阶段——***战争是分水岭。他主观上想干一番大事重振社稷,可是客观上由于性格的致命弱点效果适得其反。***战争后,他在主战派和主和派之间来回摇晃,不知所宗。一段时间重用主战派,一段时间又重用主和派,后来连他自己都不知东南西北孰对孰错了。朝中的大臣也以此泾渭分明划为势不两立的两大派:以祁隽喿、王鼎为首的主战派Pk以穆彰阿为代表的主和派。到后来,主和派王鼎甚至以尸谏而力主重新启用林则徐。可见两派斗争之残酷。

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道光咸丰年间历史事件评价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到了道光帝的晚年,在选择储君的问题上,他又犯了致命性的性格错误:一会儿觉得四子奕詝优秀,一会儿又觉得六子奕訢超群,他无法确定到底要选哪一个。六皇子奕訢的师傅是祁隽喿,山西人,三朝老臣,其父为嘉庆朝重臣祁韵士。祁隽喿与穆彰阿是嘉庆帝临终前给道光帝的托孤政治遗产,明确交待此二人可堪重用不可杀,道光帝就是用此二人的政见不同争斗而驾驭朝政的。四皇子(事实上的长子)的师傅是杜受田,也是饱学之士。祁隽喿属于那种耿直忠贞正统的以天下苍生为念的读书人,就是有理想有抱负的那种,主张阳谋;而杜受田则属于实用精致利己权谋擅变耍心机的那种,怀揣阴谋。两种不同人品的师傅对两个少年皇子的教育手段与心智启发效果不同。后来鬼子六奕訢在同治朝的表现,是受了师傅的真传。

后来,道光道终于下了决心:定了六子奕訢为皇太子。并写了秘诏立于正大光明匾后。可是中间出了故障,道光帝的这一决定被一个近侍太监***到了(一说是从道光书写丢弃的垃圾里发现的),这个太监马上将此消息透露给了穆彰阿,穆彰阿最怕奕訢登基后更加倚重祁隽喿,这样他就被边缘化失势了。不甘心,于是一个阴谋产生了——六子被立为皇储的消息“飞”满朝堂皇城内外尽人皆知。道光帝闻知后气得吐了血,又彻底任性了一把,晃摇走极端的性格又淋然尽致了,干脆改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这样,大清国都被他彻底任性了,大清国衰败就是他的怪异性格导致的。至于《清史稿》中所载的道光临终前两个皇子君前对奏一事,确实有,但不是立皇太子的主要依据。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立储制,放于正大光明匾后,皇帝死后宣读。

道光这个皇帝,特别朴素节俭,衣服破了都不舍得扔,让人缝补一下继续穿。但他并不英明,头脑中的见识和胸中的格局太小。

对于咸丰和奕䜣这两个儿子谁当储君,道光一直犹豫不决。最终,他做了一个糊涂的决定,让咸丰继了位。

咸丰能够上位,全靠他的师傅杜受田。

杜受田此人,心中颇有一些帝王之术,他参透了道光心中的想法。

道光曾经从文武两个方面考验过咸丰和奕䜣。按理说,这两个方面奕䜣都完胜咸丰。可是,在杜受田的操作下,劣势的咸丰竟然反败为胜。

第一次,是春季***。道光带着众皇子外出打猎,哪个皇子收获多,自然说明他骑马射箭的本事更大。

奕䜣当仁不让,拔得头筹。道光皇帝很高兴。

可是咸丰呢?一无所获。道光皱着眉头问他,为何空手而归呢?

道光在65岁时,考虑选择继承人的问题。清朝立储的方法是密建,也就是只有皇帝知道,并且只有皇帝说了算,后宫和大臣没有权利参加。道光共有9个儿子,老大、老二、老三在这个时候都去世了,这样一来还剩6个儿子。老四奕詝(zhu)成了实际上的皇长子,老五已经过继给了叔叔,老六奕訢比老四小一岁。老七、老八、老九三子均不满十岁,无须考虑在内。这样以来,道光只有在老四奕詝(后来的咸丰)和老六奕訢中二选一。

▲道光

论才能,咸丰称帝后,他知道这个弟弟比自己能力大,在八国联军进北京时,咸丰焦头烂额跑到承德避暑山庄躲了起来,把北京这个烂摊子交给了六弟奕訢和洋人周旋。由此可见,鬼子六却有过人之处,慈禧在咸丰死后,依靠他一举除掉了顾命八大臣。然而,让人无法理解的是,道光没有选择鬼子六,而是选择了平庸的咸丰,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来在当初选择皇储之时,两位皇子的老师在背后出谋划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有一天,道光想测试一下二人的骑射技术。满人是马上民族,老祖宗的“看家本领”不能丢。两个皇子的老师知道了,鬼子六的老师叫卓秉恬,此人20岁中进士,后官至兵部尚书,户部,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保。是个十分牛叉的人物。卓老师一听皇帝考二人骑射本领,他笑了,鬼子六在诸多阿哥中,骑马射箭最拿手,老师信心满满的拍拍奕訢的肩膀,说,“这是你的强项,好好表现一番吧!”

咸丰也有个老师,叫杜受田,杜家是显赫世家,素有“父子五翰林,一门七进士”的美称。被道光授予“太师太保”的***。杜老师闻知考骑射,一下子犯愁了。有道是“知徒莫若师”,咸丰能力如何,老师心中有谱,咸丰也发愁,自知自己这两下子不是弟弟的对手。师徒正在发愁,但见杜老师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在徒弟耳边嘀咕如此这般,这般如此……

▲咸丰和慈禧

接下来道光要看两位皇子的收获如何?不用说,鬼子六打的野兽最多,但见咸丰手中空空如也,一只野兽都没有。原来老师告诉他,既然骑射不是鬼子六的对手,干脆一只野兽也不要打。到时皇帝问,你就照我教给你的话说。咸丰点头照办。

果然道光生气的问为什么没有打到野兽?咸丰按照事先老师教给的话说:“父皇恕罪,儿以为春回大地,万物萌生之际,正是禽兽繁衍之期,儿臣实在不忍杀生,恐违上天好生之德。”道光一听,这小子还是仁义君子。”这正符合道光选择接班人的标准。于是暗暗肯定了奕詝。这就是咸丰的老师杜受田的“藏拙示仁”的妙计。

科技科普促使人们养成理性思考和理性处理事务的习惯——凯腾聚知。

按照问题导向方***,从管理角度,题主的问题就是一个清朝皇帝权力传承的问题!

开发管理培训是我的业务!

清朝是一个有意思的朝代个人观点我姑妄说之,你故妄听之,不喜一笑了之!

努尔哈赤以番属部落世袭世家身份起家,有父不知其祖——皇室身份溯源不知其源。《清史稿》也没有溯源到正统天命。

传统文化皇帝溯源要溯到奉天承运。清朝自视尊儒奉孝,这实是一大败笔。不知道主笔《清史稿》的才子骚人有何感?!

清朝最后一个皇帝溥仪无生育能力。应了中华大地最大的魔咒——作恶多端,断子绝孙。

这也许是对清朝前100年缺仁,后100年少义的惩罚吧!

清朝起势于努尔哈赤,开国于皇太极,立天下于福林。

2.1寡妇小叔控朝儿傀儡,孙子玄烨固国。权力中心跨代顺利传承实现!

外国人不好糊弄,道光、咸丰、慈禧为何一再重蹈覆辙?

我认为,我为天朝上国,四周皆为蛮夷小国,心智未开的思想,在清朝达到了顶点,这个几千年的思想不是一时半会儿所能解决的,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自豪感,优越感,也不会因为几次抗击洋人的失败而丧失,不能低估我们的民族不服输的意志。所以说要在思想上打垮我们不可能,况且清朝统治者也不是放开眼界看到世界的人,周围满是眼界狭小之辈,怎么能指望他们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怎么能指望他们向他们所鄙视的充满奇技淫巧的夷狄学习,这一点在后来洋务运动中才逐渐改变,他是也是少数开明派,而光绪,慈溪作为统治者不可能放下高高的姿态,因为他们是腐朽保守势力和开明派双方的代表,在搞平衡术,光绪没搞好平衡,导致维新变法只持续了一百零三天,自己也被囚禁。所以,他们有可能内心愚昧不知,或者是知道而妥协,为了守旧势力,和自己的统治地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道光咸丰年间历史***评价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道光咸丰年间历史***评价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