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麻城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麻城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罗诱 (1100?-1160?) 海州人,刘豫伪齐阜昌四年(1133)癸丑科状元及第。《大金国志》卷三十一《齐国刘豫录》:阜昌四年二月,“是月,赐状元罗诱以下八十四人及第”。据此知罗诱为本科状元,但其人传记无名,事迹失考
罗伦(1431—1478),明代理学家、状元。字应魁,一字彝正,号一峰。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家贫好学。成化二年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
李贽既是狂人还是一名奇士,而且当之无愧。明朝末年也同样盛行明阳心学,还诞生了不少派系。其中就出了一位被后世认为是狂人的李贽,他指责儒家经典,甚至否定当时的圣贤孔子,可以说与当时的整个世界为敌,是晚明当之无愧的狂人!
思想方面李贽提出「 “言二不言一”,他认为世界是二元的,比如我们初生孩子,有阴阳二气,有男女之分,生活的世界有天地之分,所以他认为天下的万物不是道家所说的「 “万物归于道”,认为「 “天下万物皆生于两,不生于一”。
这种强烈怀疑万物统一的宇宙观,提出了世界是由两个对立面组成的,这对当时的皇权有极大的挑战,有西方制宪两权制衡的思想在里面。同时他还反对程朱理学的「 “德礼”,要用道德教化民众,认为不能用道德礼法来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人们的行为,这种思想统一,整齐规整的社会其实是天下大乱的根源。
认为要解放人性,尊重社会的多样性发展,认为要「 “各遂其生、各获所愿”,按照各自的意愿去生活,达到「 “***自治”的社会。 李贽在《焚书》中认为,人没有圣贤贵贱之分,圣人和凡人是一样的,都有功利之心,而我们每个人生下来其实和圣人都是一样的,每个人也都可以成为圣人。
这种***平等的思想,打破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李贽认为男人女人都是人,见识也是一样的,而且许多才女才智超群绝不在男性之下,所以不应该有男尊女卑。 李贽还赞成自由恋爱,赞赏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的私奔,也肯定寡妇再嫁,谴责那些逼迫妇女守节,而殉葬的传统。
他的这一系列平等的思想,是对传统「 “三纲五常”尖锐的挑战。 李贽在《焚书》中提出 「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除却穿衣吃饭,无伦物矣。”认为吃饭穿衣这些最基本的需求,大家都一样,这才是人性的***。而且认为「 “人必有私”,私心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而理学家所提倡的「 “存天理,灭人欲”不过是道德***,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是极其虚伪的。
道义本来就是功利的体现,***如没有了功利,道义只是虚伪的谎言,「 “天下曷尝有不计功谋利之人哉”。因此他批判重农抑商的政策,赞扬那些商人的功绩,认为商人冒着巨大的风险,辛辛苦苦获得的收益,本就应该获得奖励,「 “商贾亦何可鄙之有?挟数万之资,经风涛之险,受辱于关吏,忍诟于市易,辛勤万状,所挟者重,所得者末。”
李贽在76岁的时候,遭到东林党人的弹劾,以「 “敢倡乱道,惑世诬民”的罪名入狱,狱中他写下了绝命诗,然后用剃须刀***。他的著作屡次被列为***,被后人奉为自由思想家先驱,不过这种缺乏实践的乌托邦思想,只会误导那些空谈的理想主义者。
李贽,思想之前卫简直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穿越者。他算是一个另类的思想家。
但是,他所设想的理想社会,过于强调个性,过于强调自由,从政治实践的角度,很多都是无法实现的乌托邦。
比如他抛出“童心”理论,所谓的“童心”其实就是人的本性、本能。他认为人靠“童心”就能和谐共处,就能达到社会大治。而儒家传统的“德礼刑政”式的治国体系,只会摧残人的本性,因此应全部废除。
哪怕是政治文化昌明的现代,我们依然需要道德与法制并行,光靠本性,社会岂不是乱了套?
不得不说,这跟近代法国的启蒙思想家还真有一拼,想的倒挺好,却无法在现实中进行操作。
李贽思想的局限
李贽的思想然有许多闪亮的思想火花,但究竟抵挡不了旧思想的束缚,跳不出时代的窠臼,也造就了他矛盾的人生。
他总是表现出视功名利禄为粪土的倾向,按理说,既然弃官归隐,就应该像陶渊明那样过着文墨自娱的生活,但是他的著作,又充满了功利思想。
明白没?李贽不见容于社会,又保留了“为万世开天平”的愿望。
他最得意的著作《藏书》中,一面非议儒家思想,一面又自豪得说,谁能真正读懂里面的思想,出将入相,名垂青史不在话下。
我是小九。很高兴回答您的这个问题!
李贽是晚明思想启蒙运动的旗帜,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他崇尚真奇,鼓倡狂禅,揭露封建社会“无所不***”、“满场是***”的虚伪现实,反对儒家的泛道德主义,建立了以“童心说”为核心的新思想体系。他的学说使他处于时代矛盾的焦点上,在朝野引起了激烈争论,以致于理解他就是理解晚明政治走向、社会风尚和思潮变迁的一大关键。
李贽的确算得上是一位狂人和奇士,我们先来简单举例了解一下此人
李贽于明世宗嘉靖六年(1527年11月23日)农历十月廿六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门外。其祖先是元朝以后迁来福建。李贽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不信***,不受儒学传统观念束缚,具有强烈的反传统理念。他在社会价值导向方面,批判重农抑商,扬商贾功绩,倡导功利价值,符合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要求。
李贽12岁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在这可以看出,从小便是一位狂人,便有着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李贽深受“阳明学”支流“泰州学派”影响,且以“异端”自居。针对当时官学和知识阶层独奉儒家程朱理学为权威的情况,贬斥程朱理学为伪道学,更是提出不能“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
李贽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和孔孟之学进行抨击,对儒家经典的《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针对明王朝的***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更加以无情揭露。
当时的李贽提倡人类平等,主张婚姻自由,提出要男女平等。李贽反对歧视妇女,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
可就是这样一位奇人最后***于牢狱之中,
“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 ,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极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也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万历十五年》
李贽的一生充满着对传统和历史的重新考虑,这也是明朝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一个聚焦般的体现。
以上就是小九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如有错误之处,还望指教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麻城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麻城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2285.html
上一篇
湖州人物传记,湖州人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