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淡泊名利的历史事件是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淡泊名利的历史事件是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庄子(公元前369-286):他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以淡泊名利而著名。他认为世间的荣华富贵只是幻象,真正的幸福来自内心的宁静和追求道的境界。他追求的是自由和内心的平静,而不是世俗的名利。
达·芬奇(1452-1519):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全才,不仅是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更是科学家、工程师。尽管他的才华使他备受赞誉,但他对名利从不追求。他以艺术和科学成就而闻名,却从未为名利而工作。
诸葛亮(公元181-234):他躬耕于南阳,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在纷繁的世事与天下的争端中,他保持头脑清醒,为了真正成大业,他甘于寂寞,甘于暂时的无名。最终他助刘备成就了鼎立大业。
以上仅是简要介绍,还有许多历史人物也具有淡泊名利的精神,建议阅读人物传记深入了解。
答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答案: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出师表以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此篇文章入选初中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中表现诸葛亮无意功名,淡泊名利的一句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分析:在《出师表》里,诸葛亮自述他躬耕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苟全性命于乱世”是对的,在兵荒马乱的时代,人命如蝼蚁,谁不是苟活避难?至于“不求闻达于诸侯”,“不求”这两个字也对,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是说说而已。
然而“闻达于诸侯”,却是不得不的选择,不用避讳的向往,尤其对诸葛亮这么有抱负,这么自负的人才而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淡泊名利的历史***是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淡泊名利的历史***是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2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