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明代统治阶级腐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明代统治阶级腐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宦官是中国古代社会中封建统治者的内侍人员。他们虽然身体有缺陷,但比任何人都接近权力中枢,又加以身体缺陷带来的心理扭曲,同时在封建统治者疏于管理时,经常出现其专权的情况,这种专权在汉、唐和明三朝尤为突出。
这三朝的宦官专权,有一定的相同之处,但深究其特点又各不相同。下面由梦想历史君具体剖析阐述一下汉、唐和明三朝宦官专权的异同。
汉、唐和明三朝宦官专权归根结底为君主专制的结果。
这三朝出现宦官专权的情况普遍出现在王朝中期和后期,通常在这一时期专制王朝的统治者们往往达到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顶峰,不同于王朝草创时期开国君主们励精图治,此时的封建统治们已利令智昏,作为君权的附属产品——宦官也跟着水涨船高走上历史舞台,宦官专权由此开始。
1.汉朝宦官专权
汉朝的宦官专权主要出现在后汉时期,其主要特点是外戚、宦官交替执掌朝政。
后汉初期根据前汉的经验教训,非常注意外戚干政,因此严格限制其权力。章帝驾崩后,皇帝普遍低龄化、幼儿化,因此不可避免的出现了太后临朝,外戚掌权的局面。同时小皇帝们大多非太后亲生,畏惧外戚,害怕遭到废黜,因此无奈只能利用宦官集团,伺机清除外戚,故此宦官开始了专权之路。
汉末 十常侍之乱
悟空问答,我来回答
唐和明两代为甚,始作俑者出自后汉
和帝之后,第五代殇帝即位,到此时为止,天子的系谱都是一脉相承的父传子。但殇帝在位不满一年便夭折,没有子嗣,因而其堂弟安帝被迎为天子。从这时开始,后汉王朝出现了衰落的征兆。这首先表现在系谱混乱所反映的事实:天子的生活流于奢侈,所以身体不够强健,年纪轻轻便去世;又从旁支中迎立后嗣,而所迎立的新天子同样身心都很虚弱,这样的情况一再重复。在前汉,这种情况开始于极晚期的第十一代成帝的时候,而在后汉,早在中期第四代和帝之后就开始发生了。
由此可以说后汉作为王朝,其生命力同样很脆弱。这种时候,必然会发生的不是外戚的专权,便是宦官的阴谋。和帝十岁即位,因而窦太后成为监护人,由此太后的哥哥窦宪及其一族垄断了朝廷要职,多有横暴之举。天子对此感到不快,与宦官郑众合谋杀掉窦宪,这样一来宦官又开始扩张势力,形成了将宫中据为己有并与***对立的形势。
和帝在位十七年后去世,皇后邓氏将出生一百多天的皇子立为天子,这便是殇帝。殇帝不久夭折,邓氏迎立安帝,自己作为皇太后成为安帝的监护人,同时邓氏一族得势。
安帝在位十九年后去世时,皇后阎氏想模仿前代的先例,以监护人身份施展势力,与其兄阎显合谋,将安帝的皇子撇在一边,迎立安帝的堂弟、年幼的少帝,自己当了皇太后。然而少帝在位七个月后即去世,宦官孙程等趁机发难,拥立曾是安帝皇太子的顺帝,杀掉阎显及其一族。此时有功的宦官十九人被封为侯,宦官的势力愈发扩大。
顺帝十一岁即位,长大后立梁氏为皇后,由此皇后之父梁商和其子梁冀相继以大将军身份专擅朝政。梁氏一族相当于前汉的王氏,但结局并不相同。顺帝在位十九年后去世,梁皇后迎立两岁的冲帝,但三个月后即去世,于是又让冲帝堂弟辈的质帝入承大统,并以皇太后充当监护人。质帝八岁即位,虽然是个孩子,却厌恶大将军梁冀的专横,走嘴说出了“跋扈将军”。梁冀听见后内心惊恐不安,于是向质帝进毒饼将其杀死。质帝在位只有一年半。
其后被立为天子的是质帝叔父辈的桓帝,当时十五岁。和帝以来的八位皇帝中,寿命达到三十岁的只有两人,在位超过二十年的一个也没有。未满十岁便去世的有三人,在位时间都只有一年左右。在这种情况下,天子别说是亲政,就连发言权也丧失了。桓帝即位时十五岁,在位达到二十一年,在年龄和在位时间上并无难处,但才能很平庸,无法承担起恢复皇室权力的重任。
桓帝娶梁太后的妹妹为皇后,在位第十三年皇后去世后,宦官单超等趁机调动近卫军,诛杀了梁冀及其一族。然而,其后的事态很严重,因为这项功劳使宦官的势力变得更加难以撼动,似乎永久地掌握了***。在中国的历史上,此后宦官的专横一般来说以唐和明两代为甚,而后汉则开了先例。
汉朝的宦官能够封侯,唐朝的宦官能够掌军,明朝的宦官只能成为皇帝的影子家奴。
中国古代的君主也是一大家子人,作为最大的地主阶级的总代表,他们也需要有服务人员。宦官就是皇室近身服务的家庭奴婢,只是他们的工作场所是在皇宫内院,而且接触的是皇室宗亲和达官贵胄。因为近水楼台,所以有些宦官能够得到近臣的一切便利。比如,有些新皇帝会咨询一些见多识广的老太监,他们就能借此干预朝政。原本在秦汉时期,宦官未必都是阉人,因此出了一些宫廷丑闻。从东汉开始,宦官开始由阉人担任。
(东汉党锢之祸)
东汉时期,由于世家大族权力开始崛起,皇权不得不依靠宗室和外戚镇压那些以名士自居的世家大族。重用宗室有夺权的风险,重用外戚则又大权旁落,皇帝身边能够依赖的只有宦官了。所以,自从汉桓帝利用宦官的势力消灭了梁骥之后,宦官开始在东汉的政治生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为东汉皇帝向世家大族和外戚拿回皇权的关键力量。为了增加宦官的势力,汉桓帝时期,特别恩准宦官可以封侯,就是宦官封侯制度的受益人。
然而,由于宦官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对士人压制的太狠(党锢之祸),所以遭到了士人的反杀,最终形成了东汉末年的乱世局面。
唐朝的宦官在玄宗后期就开始参与朝政,经常作为监军代表皇帝督察地方节度使。节度使制度是唐朝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产物,不是封建王国,可是却有封建王国的权力。唐玄宗在天宝后期,开始***用制衡权术操控局势。在东宫、节度使、宰相、世族几个利益群体种,他谁也不信,他小心地编织他们的势力,使得他们互相牵制,宦官作为皇帝的口舌和耳目被派到各个机构充当特派员。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势力衰弱,皇帝的命令不为节度使所重。在二帝四王之乱时,禁卫军一早就吓得没影了,却只有一群太监护送着皇帝到达奉天安顿下来。由此,唐德宗开始放弃限制宦官干政的做法,转而扶持起宦官势力,并且把中央重建的神策军交给宦官来统领。由此,宦官治军,把持中央,甚至参与起皇帝的废立,把朝政搞得一团糟。中间也出过几个不那么贪恋权势的宦官,可惜唐王朝大势已去,皇帝倾其所有组建的军队打不过地方藩镇,最终宦官被朱温全部杀掉,唐朝宦官专权的局面最终以这种肉体毁灭的方式画上了句号。
(甘露之变唐朝皇帝成为傀儡)
明朝的宦官是制度化的产物。由于明朝时最终建立了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从朱元璋开始就通过杀伐立威把明朝***运作的流程给定下来了,所以,明朝权利运作体系的最高决策人就是皇帝。所有的行政命令,没有皇帝的批文不得具行。
可是皇帝分身乏术,看不过来这么多的公文,怎么办呢?朱元璋是劳动模范,他可以起早贪黑。朱棣也不含糊,他把朱高炽用的很好,基本就做了甩手掌柜,朱高炽别看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他在太子位上监国了10多年,朱棣在这段期间只负责打仗,朱高炽等于是他的治国助手。到了明宣宗时,他实在没有精力管,而且他还喜欢玩蛐蛐。他就想了个主意,请老师来教太监识字。最后,太监部门又设置了秉笔太监、掌印太监等。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明代统治阶级腐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明代统治阶级腐朽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1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