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从宏观上来看,中国经济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段从1992年到2002年;第二阶段从2003年到2012年;第三阶段从2013再到2017年,直到现在。
第一阶段(1992年-2002年) 暴利时代
第二阶段(2003年-2012年) 从“以销定产”到薄利时代
第三个阶段(2013年-2017年) 混沌时代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内外经济的联系,经济发展格局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949至1***8年的内循环,1***8至2008年双循环1.0,以及2008年开启的双循环2.0。
第一次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推进社会主义改造,主要表现为社会根本制度的转变;
第二次是1***8年以来推进改革开放,主要表现为从***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三次是“十二五”开始系统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或发展模式转型,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始启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建和军队“七位一体”的全面改革。
第三次大转型与前两次大转型有所不同:
一是转型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从国际环境来看,2008年国际经济危机后全球转型如火如荼地进行,随着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日趋复杂;从国内环境来看,随着经济增长由高速增长阶段向中高速增长阶段转换,各种经济社会矛盾开始显现。
二是转型的内容不同,这次转型不仅有体制或制度转型,还有发展模式转型,不仅有经济体制改革,还有一系列非经济方面制度的改革。
三是转型的方式不同,这次转型将更多地表现为人本转型、全面转型、协调转型、创新转型、可持续转型等。
1)影响经济转型的制度性因素——土地私有制。中国封建社会最基本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它成为封建专制统治的经济基础。土地私有制必然导致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使得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始终在低水平的状态下运行,很难实现社会经济财富的积累,无法使财富转化为商业资本。
(2)影响经济转型的政策性因素——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
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其目的在于鼓励农耕经济的发展,以促进国家财富的积累,服务于当时的兼并战争的需要。后来为历代王朝所沿用,成为古代中国的基本国策。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强化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阻碍了社会进步。
“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国内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的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影响经济转型的经济结构因素——小农经济。古代中国经济是以小农经济为核心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其主要特点是封闭性、分散性等,不利于市场的发育。小农经济的生产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交纳赋税。由于沉着的赋税,小农经济无法实现量的积累,也无法实现农业经济的商品化。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总路线。这一总路线的提出,标志着中国从***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转折点。通过解放思想、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推动市场化改革,大力发展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
这一总路线的实施,使中国经济取得了长期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同时,也为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国经济转型发展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1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