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华侨人物传记,华侨人物传记《客从何处来》赵嘉怡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华侨人物传记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华侨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顾维钧因何与第三位夫人黄蕙兰离异?
  2. 古代第一例“活体解剖”出在什么朝代?有什么故事?
  3. 怎么评价顾维钧?

顾维钧因何与第三位夫人黄蕙兰离异?

黄蕙兰生于1893年,父亲黄仲涵是企业界赫赫有名的糖业大王。黄蕙兰从小受到良好教育,会荷兰语、马来语,精通英法语、音乐舞蹈、书法,面面俱到。骑马、开车、交际样样出色。她天生丽质,令顾维钧怦然心动。两人相遇时,顾维钧已丧妻。他此时正值盛年(32岁),还有一双儿女。当时黄蕙兰看到顾维钧的穿着发式后对他有点漠视。但深入了解后,黄蕙兰被顾维钧的口才与智慧折服。但是面对顾维钧有两个孩子的现实,黄蕙兰有点不知所措。但黄蕙兰的母亲支持了她,黄母认为顾维钧是大官且有名气,命造相合,琴瑟和谐,可白头偕老。就这样,1920年顾维钧和黄蕙兰在布鲁塞尔中国使馆举行了婚礼。婚礼上高朋满座,场面盛大。婚后的黄蕙兰在外交舞台上如鱼得水,她不仅是顾维钧的有力助手,也成了一道靓丽的中国风景。黄蕙兰借父亲的财力斥巨资把中国驻巴黎使馆装饰一新,深受蒋夫人的夸奖。由于是富甲东南亚糖业大王的娇女,黄蕙兰热衷绮丽的服饰和贵重首饰。黄挥金如土的生活方式,顾维钧很有苛词。但黄蕙兰不以为然,她认为这将有助于外国人理解中国不能忽视,并非如他们想象的我们来自于落后国家。在情感方面,顾维钧对黄蕙兰的支持不忘怀。但顾维钧是个敬业的人,对妻子关心少了一些,黄蕙兰怨言日渐增多。黄认为顾维钧很有才华,但他缺少温柔和亲切的天赋。顾对黄并不亲热,对其心不在焉,有时令人生厌。夫妻基本上是人前客气,私下抛在一边。中国需要顾维钧,但顾不是黄所要的丈夫。他们之间珠联璧不合,缺乏共同志趣。在1956年,顾维钧卸任台湾当局驻美大使后,这对貌合神离的伴侣平静分手。此时他们已经共同生活36年。1959年,顾维钧与严幼韵完婚。两人相伴十八年,直到顾维钧去世。顾维钧曾说,他和严幼韵才是因为爱情走到一起的。1988年,由黄蕙兰口述的回忆录里,言辞确凿地认为顾维钧和严幼韵早已暗度陈仓。黄蕙兰在她100岁生日的当天去世,人生的宴席终于还是散了。

作者:“小方说历史”团队

欢迎关注公众号“小方说历史”

华侨人物传记,华侨人物传记《客从何处来》赵嘉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曾有人问顾维钧,如何“总结”自己的四段婚姻,他言之凿凿地说:“第一任妻子因父母之言,主命; 唐宝玥,政要之女,主贵;黄惠兰,主富;而严幼韵主爱。”这就是答案!

一直以来,她于他,只是金钱的关系,与爱从来无关。

作为民国第一外交官的顾维钧,是黄蕙兰的姐姐黄琮兰先看中,然后写信给母亲,从中极力撮合的。对黄琮兰和母亲而言,金钱是从来不稀缺的,稀缺的是权势,是社会地位飞黄腾达。而这些,彼时的顾维钧可以给。而顾维钧在第二任妻子唐宝玥去世后,也需要一个长袖善舞、多金美丽的妻子来助力。

华侨人物传记,华侨人物传记《客从何处来》赵嘉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场各自抱着目的组合的婚姻,岂能长久?所以,还是男人最懂男人。黄蕙兰那多金又***,一生妻妾达十八位之多的“糖王”父亲黄仲涵表示反对:曾有过两任夫人的他,不会再懂得珍惜。甚至连婚礼都未出席。没得到父亲祝福的婚姻,最终确实不幸福。

婚后,黄蕙兰以娘家的富有,助力他修缮早已破败不堪的大使馆;填充了世界各地买来的各式名贵家具、宝物、器皿,让他外交官的头衔足够体面。另外,她在天津上海北京等地置办了多处房产,让原本捉襟见肘的外交官,成了富有、体面的权贵。

就此,他如虎添翼,仕途坦荡,于四十岁不到的年纪就出任了***总理

华侨人物传记,华侨人物传记《客从何处来》赵嘉怡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可是,待他成功,他又需要男人的自尊。现在的顾维钧需要的是一个能持家的温良的贤内助,而不是在外叱咤风云的社交名媛。他觉得她的风头太大,盖过了自己。

顾维钧变心了,丈夫去世带着三个孩子惹人怜惜的名媛严幼韵,成了顾维钧转身就深爱的人。但是他却仍要利用黄蕙兰的财富和她的八面玲珑,来让自己的事业更成功。

一次次挽回无果后,五十五岁的她,向六十八岁的他提出了离婚。

几年后,结束外交生涯的顾维钧,终在无所顾虑之后,娶了主爱的严幼韵。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区),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是中国近现代外交家,北洋***第十三位国家元首。说起来,顾维钧年轻时要颜值有颜值,要才华有才华,还颇有女人缘,在他传奇的一生中有过四位夫人,分别是第一任妻子张润娥,第二任妻子唐宝玥(又名唐梅),第三任妻子黄蕙兰,第四任妻子严幼韵。现在着重介绍的是富家千金黄惠兰,她活了100年,被评为最会穿衣的女人,浑身珠光宝气,高贵典雅。

黄蕙兰,1893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首富之家,父亲黄仲涵是南洋的华侨首富,母亲是瓜哇中国城内的第一美女魏明娘,富裕的原生态家庭,让黄惠兰从小就过着真正的养尊处优的大小姐生活。3岁那年,黄惠兰的母亲就送了一条80克拉的钻石金项链给她,从此她的世界不乏金银珠宝,珠光宝气让她浑身散发着贵族的气息,用珠光宝气来形容黄惠兰也再适合不过了。黄惠兰曾道:“当她回顾童年时,一家人生活的方式就像梦境。”

富裕的家庭,不仅养成黄惠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恣意生活,也造就了她的才华,她精通音乐、美术、舞蹈和英、法、荷等六国语言,富有天生的交际能力。当然,黄蕙兰的容貌虽不出众,但其衣着时尚,被美国Vogue杂志评选评为1920-1940年代最佳着装”的中国女性,风头远远盖过宋美龄林徽因、胡蝶等人。基于此,黄惠兰完全符合顾维钧心目中的妻子人选,两人最终步入婚姻的殿堂。

黄蕙兰与顾维钧结婚之后,承担起了继母的责任,抚养顾维钧前妻留下的两个孩子,并给顾维钧生下了两个儿子,分别是顾裕昌和顾福昌。另外,黄惠兰从少年时代就在伦敦、巴黎、华盛顿、纽约等地生活,熟悉西方上层社会生活方式,精通六国语言,并极富社交能力,而且家境殷实,成为顾维钧外交事业上的得力助手。然而,黄惠兰在回忆录如此记载“他对待我,就是忍让,供吃供住,人前客客气气,私下抛在一边。”

简而言之,黄蕙兰和顾维钧的婚姻精彩到如同电视剧,婚姻仅维持了39年,于1959年离婚。晚年时候,顾维钧曾表示,最后一任妻子严幼韵才是他的真爱,在经历了3段功利式婚姻后,顾维钧晚年才选择了名媛严幼韵。当时,顾维钧与黄惠兰结婚,以此巩固自己的财力,与严幼韵才是真正相守终生的灵魂伴侣。

顾维钧1888年1月29日出生于江苏省嘉定县的官宦世家(今上海市嘉定区)。父亲顾晴川交通银行的第一任行长,算得上是典型的“官二代”、“富二代”

1912年4月,顾维钧留学回国后,从做袁世凯英文秘书开始进入仕途,后来一直在外交战线上奋斗了52年,被尊称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的情感经历也十分丰富,四任妻子出身都是非富即贵。其中第二任妻子唐宝玥是内阁总理唐绍仪的女儿。1920年,顾维钧出任驻美公使期间,唐宝玥因病去世。

顾维钧在巴黎和会后,邂逅了南洋首富“亚洲糖业大王”黄仲涵的次女黄蕙兰。黄蕙兰精通英、法、中等六国语言,琴棋书画也十分出色。她对顾维钧一见倾心,倒追成功。有了岳父家族的财力支持,顾维钧仕途平步青云,回国后曾经组阁当上了总理。

顾维钧的第三段婚姻持续了36年,终因性格上的不合而渐行渐远,加之有复旦“校花之称的严幼韵的出现,两人的婚姻于1956年走到了尽头。

离婚后,顾维钧迎娶了小他20岁的严幼韵,开始了第四段婚姻。而黄蕙兰则一人孤独终老,在过完百岁生日后去世。

黄蕙兰晚年写过一本没有不散的宴席》,对这段婚姻进行过详细的记载。从而也验证了张学良戏称顾维钧“好色”的说法。

谢邀!1956 年,顾维钧与黄蕙兰离婚。关于二人离婚的原因,有以下几种说法:

1. 顾维钧认为黄蕙兰过于热衷社交活动,忽视了家庭。

2. 黄蕙兰认为顾维钧有外遇。

3. 二人在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上存在差异,导致感情破裂。

总的来说,二人离婚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原因可能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古代第一例“活体解剖”出在什么朝代?有什么故事

王莽时期,翟义起兵讨伐,参与起义的王孙庆在逃脱9年后被抓获,然后被王莽下令活体解剖。

王莽在公元5年摄政以后,于公元6年改元居摄元年,加快了篡位速度,引起了两波讨伐。第一波是安众侯刘祟,没闹出什么动静就失败了;第二波就跟这个活体解剖有关了,是当时的东郡太守翟义起兵。

这一波讨伐动静比较大。公元7年,前丞相翟方进的儿子翟义在东郡担任太守,先跟他姐姐的儿子陈丰商量,“新都侯王莽摄天子位,号令天下,自称学周公辅成王之事,我看要不了多久,他必取而代之。如今刘汉宗室衰弱,外无强大藩国,王莽一旦发难不能抵抗。我是宰相之后,官为太守,父子受汉皇恩泽深厚,理当率先讨贼,以安刘汉。如果最终失败为国身死,还可以在先帝面前不惭愧,我现在要起兵了,你肯跟随我吗?”

当时,还是18岁的陈丰当即许诺加入队伍,东郡的都尉刘宇、严乡侯刘信、刘信的弟弟武丰侯刘璜纷纷加入起义团队。

被解剖的主角王孙庆也是东郡人,这个人以骁勇多谋而闻名,而且还懂兵法。这个人在长安,翟义想要把他也拉入队伍,于是***装下令此人身犯重罪,传书要把他押解归案。

公元7年9月,翟义以太守之名决定举行东郡的军事演习。在西汉,郡内年满二十三的男子,都要在郡中服役一年,这个军事演习就是对他们的一种服役一年的考核和检验。除了郡守、都尉外,各县县令、县丞、县尉也都要参加。

司马迁在《扁鹊仓公列传》中曾介绍过一位上古时代的名医:“上古之时,医有俞附,治病不以汤液醴漉,镕石,挢引,案杬,毒熨,一拔见病之应,因五藏之输,乃割皮解肌,诀脉结筋,搦髓脑,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看来俞附是一个手术高明的解剖者,只是传记的神奇性让人难以信置。但是这份记载却是条理分明,层次清楚:先是割开皮肉,疏通经筋,***神经,接着拉开胸腹膜,抓起大网膜,最后洗浣肠胃,漱涤五脏,使人怀疑作者在写作时加进了西汉时期的解剖知识。汉代时,我国的解剖知识已相当丰富。因为金属刀具的大量使用已为解剖学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

著名医书《黄帝内经》开始正式记载人体解剖。“解剖”"两字最先在《灵抠·经水篇》中出现,“若夫八尺之土,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腑之大小,谷之多少,脉之长短,血之清浊,气之多少……皆有大数。”二千多年前的中国医人,开创了解剖尸体的先例。《内经》中的《肠胃篇》、《经筋篇》、《骨度篇》、《脉度篇》等,都是[_a***_]解剖学的专章。其中对人体骨胳、部位、脏腑、血管等,均有长度、重量、体积、容量的详细记载。书中一些解剖学的名称,主要脏腑的命名,到现代还在运用。

中国第一例有记载的解剖应该是1910年12月27日,傅家甸的解剖。

1910年11月7日,两名华工来到哈尔滨,他们是去俄国捕猎旱獭进行贩卖的。两人住进一家钻井工具商店开的小旅店,但不久离奇死亡,随后和他们接触的另外4人相继死亡,症状均为全身发黑,口吐血沫。由此,厄运笼罩了哈尔滨,并迅速向全国蔓延。

这是到目前,距离我们时间最近、规模最大的鼠疫大暴发。后来证实,这场瘟疫源头在沙俄西伯利亚, 经由中东铁路经满洲里进入哈尔滨,首发于哈尔滨傅家甸。傅家甸紧靠铁路枢纽,是哈尔滨最大华人居住区,大都是从山东闯关东来的。

瘟疫传播速度非常快,天津、北京、山东等地不久也发现疫情。傅家甸更是一家一家死亡,前来调查的警察、医护人员,也未能幸免。

此时的整个哈尔滨市,没有一个华人西医。

1910年12月,清***任命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副监督伍连德为“东三省防鼠疫全权总医官”,作为钦差大臣赶赴哈尔滨开展防疫工作

1910年12月24日傍晚,哈尔滨火车站,气温零下30多度,伍连德和他的学生林家瑞,拿着大清国的护照,坐了三天火车到达疫区。

此时的东北虽然疫情严重,但人们并没有重视起来。

对于感染病人,当地***仅仅是把周围浴池改造成瘟疫房,就近安置。一些当地商会,把闲置空房改造成临时病人居住点,并没有***取隔离措施。

中国古代的“活体解剖”具体是什么时候暂不可考,毕竟古代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没有哪个人敢“冒天下大不为”的解剖人体。

不过据历朝历代史书记载也有端倪。

根据《三元延生参赞书》,元代***飞所撰的养生著作。记载了胎儿在母体里孕育的不同阶段的形态。

七日,如藕根。二七日,如稠酪。三七日,如鞋袜。四七日,如温石。五七日,有风触胎名摄提,头及两臂、腥,五种相现。六七日,有风名旋转,两手足四相现。七七及八七日,手足十指,二十四相现。九七日,眼耳鼻口及下二穴,大小便处九种相现。十七日,有风名普门,吹令坚实,及生五脏。十一七日,上下气通。十二七日,大小肠生。十三七日,渐知饥渴,饮食滋味,皆从脐入。十四七日,身前身后,左右二边,各生五十条脉。十五七日,又生二十条脉。一身之中,共有八百吸气之脉,至是皆具。十六七日,有风名甘露,安置两眼,通诸出入息气。十七七日,有风名毛拂,能令眼耳鼻口,咽喉胸臆,一切合入之处,皆得通滑。十八七日,有风名无垢,能令六根清今。十九七日,眼目鼻舌,四根成就;得三种报,日身、命、意。二十七日,有风名坚固,二脚二手,二十指节,至一身二百大骨及诸小骨,一切皆生。二十一七日,有风名生起,能令生肉。二十二七日,有风名浮流,能令生血。二十三七日,生皮。二十四七日,皮肤光悦。二十五七日,血肉滋润。二十六七日,发毛爪甲皆与脉通。二十七七日,发毛爪甲,悉皆生就。二十八七日,生屋宇园池河等八想。二十九七日,各随自业,或熏或白。三十七日,熏白相现。三十一七日至三十四七日,渐得增长。三十五七日,肢体具足。三十六七日,不乐住腹。三十七七日,生不争、臭秽、黑暗三想。三十八七日,有风名蓝花,能令长伸两臂,转身向下。次有趋下风,能令足上首下,以向生门。

人体解剖学的起始:

据《隋唐家华》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在看医学挂图时发现人的五脏贴于背,自此下令今后的仗刑只准打臀部。还有记载:公元16年新朝王莽捕获政敌王庆孙,命令太医活体解剖,量其五脏,导其脉,尽管太残酷了,但目的很明确,用于医学研究。

怎么评价顾维钧?

顾维钧,字少川,1888年生于上海嘉定,1904年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获博士学位,1912年回国后任袁世凯总统英文秘书(求学及就职经历和***有几分类似),后任中华民国***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国民***驻法、英大使,联合国首席代表、驻美大使,海牙国际***副院长;被誉为“民国第一外交家”。

顾维钧的巅峰之作是在巴黎和会,他以雄辩的口才把山东问题***裸的呈现在世人面前,虽然中国并没有因此收回山东***,但较一战前举国上下连个屁都不敢放已经前进了一大步,外交成绩居功至伟。

来段视频,看看陈道明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

***加载中...

美籍华人学者,历史学家、传记文学家、红学家唐德刚说过:“中国自有外交以来,出现过两个半外交家,***和李鸿章各算一个,顾维钧因未有决策权,顾维钧只能算半个外交家。”

半个到不是鄙视顾维钧,而是比起前两者,顾维钧缺乏决策权,能做的较其他两位有限,所以说是半个。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华侨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华侨人物传记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