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五个关于母亲的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五个关于母亲的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谢邀请。关于母亲伟大的典故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我就列举几个很多人都听说过的吧。
1,岳母刺字,抗金名将岳飞之母,在家国存亡之际,鼓励儿子岳飞从戎报国,更是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以提醒岳飞要以报国为重。在古代,女子能有那么深明大义的实在是太少了,可以说是很伟大的一个母亲了。
2,孟郊一首《游子吟》中有诗句是这样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这首诗是在平凡中来表现母亲的伟大。
3,《孟母三迁》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吧,孟子模仿身边的事物,而且学的很像,有模有样的,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未来。连续搬了三次家,在孟子搬到学校附近后,开始学礼仪,开始读书,最终才能成为一代大儒。试想下,如今有多少人对于子女缺少关爱,孩子长大后出现各种问题,孩子小的时候就应该好好照顾,让他们多接触良好的故事,而不是撒手不管一心在外赚钱或惯着他们。
我所知道的书中形容母亲伟大的典故有以下几个:
一、孟母三迁
孟子一开始与母亲住在一处坟墓旁,孟子年幼,模仿能力强,经常学着人家哭丧。孟母见状,怕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便带着孟子搬家到了一处集市旁,但孟子又学着人家吆喝,于是孟母又再次搬家到了一处学堂旁,孟子便学着先生读书。最终,孟子成为了历史上伟大的教育家,这与孟母的关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岳母刺字
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宋朝当权者***无能,节节败退,国家处在生死存亡的关头,少年英雄岳飞决定投军抗辽。临行前,岳飞之母 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刺在儿子的背上,寄托着母亲对儿子的希望。
从此,"精忠报国"四个字就永不褪色地留在了岳飞的后背上,时刻鼓舞激励着岳飞,使他最终成为了***敬仰的民族英雄,名垂青史。
三、画荻教子
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名叫欧阳修,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很高的成就。在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哪还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乌鸦返哺之恩,付出爱与回报爱之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是母亲牵挂之心,一首民间诗编:母思儿心儿成年,为了谋生在外乡,十二腊月地冻寒,钱多钱少别免强,娘盼儿早回家乡,母心愿儿平平安,粗茶淡饭过三餐,赛过思儿牵着肠!
万里寻母---庾道愍,南朝时候的庾道愍小时候因为一场洪水与孤苦相依的母亲分开了,从小到大只要一有母亲的信息他都去寻找合适,后来远方回来的人带来他母亲在交州的一个集市上看过一个类似他母亲的人,为了核实这个消息他几经辗转终于在20多年后终于找到找到他的母亲。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那个都不应该学习,《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集》,是元代郭居敬编录(具体有争论)。故事里有儒家的规矩,有佛家的因果,道家的顺序,结果哪一家都没讲明白,于是很多故事成了神话和奇迹。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不孝之外,皆是孝顺。
二十四孝中有很多,比如子路负米,陆绩怀橘,彩衣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亲尝汤药(汉文帝),哭竹生笋,啮齿痛心等。除了子路负米,陆绩怀橘,啮齿痛心,亲尝汤药稍微正常一点。还有很多都不符合人道主义或者说杜撰的成分多一点,因为以孝治国,维护统治 。
不知道这里的孝母,指的是孝顺公婆的母亲还是孝顺母亲的孩子。
那我就按孝顺母亲的孩子答吧,毕竟孝顺公婆有一点封建礼教的意味,我认为现代的婆媳关系应该是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而不是一味地愚从。当然孝顺母亲也不能愚孝,母亲也不能因为自己是母亲而对孩子各种苛责,毕竟生恩不如养恩大,教育才是第一位的事。
书归正传,历史上有哪些孝顺母亲的典范呢?
1,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母亲薄太后曾经一病就病了三年,文帝作为一国之主,每天“目不交接,衣不解带”地服侍自己的母亲。只要是给母亲治病养生的汤药,汉文帝都必须要亲口尝了之后才放心让母亲服用。从此汉文帝的仁孝举国皆晓,一时在全国传为佳话。
2,陆绩,三国时期著名的科学家。他六岁时跟着自己的父亲去拜见袁术,在袁术的酒宴之上,袁术叫仆人端出橘子来招待父子二人。
临走的时候,有两颗橘子从陆绩的怀里掉了出来。袁术随即讥讽道:“你到我家来做客,临走还要偷两个橘子吗?”
陆绩回答道:“我们在这品尝如此美味的橘子,我的母亲在家却品尝不到,所以我想拿两个回家给我的母亲吃。”
袁术啧啧称奇,如此幼童却有孝母之心,实属难得,便也没有继续为难父子二人了。
3,江革。江革年幼丧父,因此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恰逢战乱,江革只得背着母亲四处逃难。
在逃难的过程中,江革时常碰见流寇,这些流寇劝说江革想让他也落草为寇。江革不仅没有顺从,反而态度强硬,希望盗贼能让他离开,继续赡养自己的老母亲。盗贼看到孝子如此坚决,所以没有搜刮他,甚至还告诉他如何逃难,以免再逢盗贼。更有盗贼,被他的行为触动,思念起母亲,便纷纷离散了。
在我国的历史上,百善孝为先,孝敬老人是首当其冲的,因此古时候的人们非常看重孝道,这一点,即便是在今天也是不例外的,那么说起孝道,中国历史上君王自然也要秉承这一点才是,所以很少会出现对待自己生母不好的皇帝,但若论起来的话,真正将孝道发挥到极致的,莫过于以德治国的汉文帝刘恒了,他不仅对待百姓仁慈,对待自己的母亲,更是处处尽显德字风范。
汉文帝刘恒在位期间,无时无刻不为天下苍生,国家百姓的事情操劳,竭尽全力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还要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稳住国家的***,如此一来才能保证国家不遭受匈奴的危害,就这样,在他精明的治理下,国家和平安康,而这时候的汉朝,也是大汉江山历史上最为富庶,鼎盛的时期,在他任职皇位期间,就被百姓所称赞,可见真的是一位千古明君,虽然不及汉武帝那样威名远扬,但在国家的统治和政策安排上,绝对是强过汉武帝的,最重要的是,在母亲面前,他永远都是那个孝顺的孩子,而不是皇上。
众所周知,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儿子,母亲就是著名的薄姬,这位薄姬本来是项羽手下魏豹之妻,因为反叛而被项羽和刘邦联合剿灭,薄姬也就成为了刘邦的后宫,非常受到刘邦的宠爱,没过多久,刘恒就出生了,然而薄姬毕竟不是刘邦的正牌夫人所生的孩子,因此也就得不到重视,更不会被封为太子,在刘邦去世后,他们母子二人就被赶出皇宫,到自己的属地生活,就这样,娘儿俩相依为命。
其实,薄姬本来就是敌人的妻子,刘邦收留她,也只是因为贪图薄姬的美色,并没有真的喜欢她,况且以刘邦的个性,也实在是难以想象,他会真的爱上哪位妻子,不然也不会有吕雉了,而薄姬正是很争气的生下了刘恒,这才能够在后宫有一席之地,刘恒长大后,自然是知道了母亲的处境,所以对母亲非常孝顺,在母亲病重的时候,还会亲自给母亲煎药,为了确定药效,还不惜自己试药,甚至比普通的老百姓对待母亲都体贴百倍,这对于一国之君来说,实在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场景,而且这一照顾就是三年的时间,喂药前还总是反复确认这药热不热,是否甘苦,这样的问题,无不让人佩服。
也正是因为刘恒的孝心,才会让他体会到百姓的苦楚,才能事事为百姓着想,在这样的圣上下,整个国家都仿佛被汉文帝所感染,全国一心,好像拧成了一股麻绳似的,坚韧不拔,才使得西汉越来越强大,为之后的汉武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刘恒的事迹,也被朝中大臣记录到史册,著名的《二十四孝》中,就有汉文帝刘恒的故事,可见国家的兴亡与皇帝是分不开的。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五个关于母亲的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五个关于母亲的历史***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1230.html
上一篇
罗素人物传记,罗素的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