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铁牛,人物传记体例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铁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铁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怎样的?

历史真实李逵是怎样的?

诚邀,这里是行话历史,欢迎关注点赞。

历史上真正的李逵,却有其人,但是和《水浒传》中的李逵完全不是一个人,在这里我们以《水浒传》中李逵的形象来进行讨论。

人物传记铁牛,人物传记体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水浒传》中,对李逵进行了比较大的艺术加工,把李逵塑造成了一个偏向于正面的历史人物,虽然表现的他鲁莽,暴躁,而且打起架来管不住,但是其实是更想突出他忠诚坦率,而且粗中有细。

但是,行话不这么认为,而且真正的李逵形象,就是一个欺软怕硬,撒泼无赖的莽夫。

1,心狠手辣

人物传记铁牛,人物传记体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对,李逵这个人确实是心狠手辣,你说李逵当时砍杀官兵,我们可以说他还有一定的正当理由,但是砍杀老百姓呢,灭人家扈三娘的满门呢?甚至连美髯公朱仝照顾的小孩子都不放过。这种人,哪怕不用穷凶极恶来形容他,心狠手辣也绝对没有冤枉他。

我甚至觉得,在某种程度上,李逵和被杀死的泼皮牛二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是牛二运气不好,更傻一点而已。

2,欺软怕硬

人物传记铁牛,人物传记体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你要说他心狠手辣,人家倒是有时候也挺乖,他心狠手辣的人,都是那些打不过他,或者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在真正的强者面前,一点都不敢横。

首先是武松,燕青等一号人,李逵根本不敢招惹,对于燕青,一口一个小乙哥,乖的像个宝宝,杀了美髯公朱仝的孩童,美髯公朱仝找他寻仇,吓得李逵躲在别人家不敢出门。

《水浒传》是艺术作品,它的故事和人物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所以关于李逵的原型只能在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军中,在封建社会倍受压迫的贫苦农民中,在近代历史上的贫苦农民中,在自已的周围的百姓或者朋友中。

毛泽东指出:中华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又是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民族。《水浒传》的许多个牲不同的英雄,都体现了这种酷爱自由、富于革命传统的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一批来自社会最底层的英雄人物,如李逵、阮氏三雄,李俊、李立、張顺、解珍、解宝以及石秀、顾大嫂等等。他们革命性和反抗性很强烈,可以说梁山起义的核心、骨干和先锋。

《水浒传》中的李逵,是这类英雄的代表。小说集中了历史上的被封建地主阶级压迫的广大贫苦农民的诚实、纯扑,粗犷、实在而不拘小节的特点。而《水浒传》中的李逵具有大汉的特点。他出身贫苦农民,家有一老娘,哥哥在地主家做长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水浒传》中的李逵的生活状况差不多。因此,决定了农民的性格和反抗精神;决定了农民间的团结互助,相护掺扶的阶级友爱精神;历史的局限性,决定他们鲁莽、散慢。李逵的原形就是历史上的农民。

至于乱杀无辜是农民起义军客观存的缺点,作者在《水浒传》中,体现在李逵身上,是说乱杀无辜会给起义军带来不利影响。历史上的朱元璋李自成的起义军基本上杜绝了乱杀无辜的現象。

五十年代的时候,山东农民和闯关东到东北的山东人,还遗有《粱山好汉们遗迹。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李逵差不多,贫苦农民出身,没上过几天学,上有老,下有小;办事诚实不会撒谎,纯朴,路遇不平上去就打;两个人误会,以武论输赢,打的鼻青脸肿握手言和,然后把洒论兄弟,这叫不打不相交。

历史上的李逵就是广大贫苦农民。

历史上真实的李逵是个“反面典型”,和把兄弟发动兵变、杀大哥、投降金朝、却又被想上位的兄弟给砍杀了。可谓既不忠也不义。


当然这个李逵只是恰好也在宋朝,恰好与《水浒传》里的李逵同名同姓而已。《水浒传》里的李逵只是一个艺术形象,而且随着角色的变化,已经无法确定原型是谁了。

根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记载,建炎元年(1127年),赵构被金兵追着跑。于是就起复了原刑部尚书、翰林学士赵野去当密州知州,让他抵抗下金人的兵锋。


赵野跑到密州才发现,原来密州遍地土匪自己这个知州差不多可以算个光杆司令。但是毕竟文人,有脑子。于是他就下令收编绿林好汉。可是赵构被金兵追得紧,就逃得什么都顾不上了。于是赵野一看皇帝都跑了,赶紧也跟着撤退,也准备带着兵马撒丫子逃跑。

“有守衙节级杜彦、乐将节级李逵、小节级吴顺三人者(“节级”大家都懂,低级军官,小头目的意思。)因民汹汹,遂谋作乱。”然后杜彦就杀死了赵野,自称“知密州事”。自己当了老大,李逵就成了老二,吴顺就成了老三。

到这个阶段,历史上的李逵还真和《水浒传》里的李逵有点相似之处。但是大哥不是宋江,后面的路也就完全走反了。


事实上此时的杜彦、李逵等人就事实上割据了密州,而且时刻准备扩大地盘。但是杜彦一帮人毕竟不是正规行伍出身,真正打仗实际上还是不行的。

建炎3年(1129年)3月,杜彦不听李逵等人劝说,去“平方腊”去了。当然方腊早几十年要被平了。杜彦去平的是另一股割据安丘的势力宫仪,但结果大败而归。

能者上,不能者下,杜彦被愤怒的李逵、吴顺杀死,李逵代替杜彦当了老大。但是不久后,宫仪被南宋招安了,被命为济南知府。赵构同时也派人招安李逵,夸扬他们守土功劳,激励忠诚报国,但是就是没钱没实惠。这还真怪不得赵构,赵构被金兵追得当裤子了,而且赵构为人小气,在历史也是出名的。赏给别人半条裤子的事情经常发生


所以到了金兵再次南犯的时候,宫仪带兵与金兵激战。而李逵和吴顺则作壁上观。其实这也没问题,等他们都打得差不多两败俱伤的时候,你正好出兵坐收渔翁之利便可。

就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这世上还有太多“哈姆雷特式”的大名人。他们出现在举世闻名的文学作品中,好像真实存在,却又好像无法在历史长河中寻到此人。我们熟悉的“黑旋风”李逵,就是这么一号人物。

读过《水浒传》的朋友,能有多少会忘记那个长得虎背熊腰、肤色黝黑的憨直大汉“黑旋风”?不过“李逵”这一形象,最早并不是出现在《水浒传》中。

在元代,有不少杂剧中都有“李逵”这一角色。杂剧《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梁山泊李逵负荆》、《黑旋风双献功》、《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等剧中都出现了“李逵”的身影。

而要说历史上是否真的有“李逵”存在,那当然是有的。只是这“李逵”却不是我们熟悉的《水浒传》里的那位。现在有确凿证据的“李逵”,便有三位。

第一位,是来自东汉末年的李逵。《后汉书·许劭传》记载,“(许)劭邑人李逵,壮直有高气,劭初善之,而后为隙”。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位李逵是和北宋末年的农民起义毫无干系的。这位李逵性格刚直而又豪迈,因而直肠子的他最终和许劭分道扬镳。

就性格来说,他和《水浒传》里的那位确实有些相似。不过要说元代的剧作家们能从千年前的史书里扒拉出来这么一位只有一句话描述的人物,再将他不断丰富,最终创作出那么多故事,还是不现实的。

而第二位李逵,则是唐中期的一位皇子。唐代宗李豫的第十九子、原王,正名为“李逵”。《新唐书》对其只是简单的提及:“连为恩王,遘鄜王,暹韶王,遇端王,遹循王,通恭王,逵原王,逸雅王,并开府仪同三司,然不出閤。”

因而这位皇子李逵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后人无从得知。但从他在《新唐书》中所占的篇幅和所被记载的内容来看,他不过是众多皇子中普普通通的一个。因而这位,也难成《水浒传》中威风凛凛的“黑旋风”的原型。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铁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铁牛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