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商代到清代的历史事件概括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5个相关介绍商代到清代的历史事件概括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还是从秦朝开始吧,因为秦朝之前是分封制,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被分为很多小势力,比如东周的春秋时期,竟然有一百多个诸侯。秦朝后实行君主立宪制,把国家统一,之后分裂的叫做***割据。
实际***割据非常好区分,像西汉,东汉;西晋、东晋;、南宋等都是后世的称呼,他们自己都认为是同个朝代的,不分东西,南北的。像“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不是朝代,是历史时期。
三国鼎立时期,魏(220年—265年)、蜀(221年—263年)、吴(222年—280年)三国算是***割据,实际还有一个没有国号的辽东公孙渊。
五胡十六国时的东晋、前赵、北凉、夏、后赵,鲜卑、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辽西、代、成汉、前秦、后凉、仇池、后秦、前凉、冉魏、西凉、北燕、后蜀,共二十三个都属于割据***。
南朝时期的刘宋、萧齐、梁、后梁、南陈,共五个; 北朝的北魏(含东魏、西魏)、北齐、北周,共三个。
五代时期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共五个; 十国的吴、南唐、吴越、楚、闽、南汉、前蜀、后蜀、荆南、北汉,共十个。五代十国讲述中原五个朝代交替和旁边的十个小国家。
首先割据***构成要件有二:一是其割据范围的核心区属于割据状态消失之前或者之后的某国固有版图;二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政治宿命必须是回归到割据状态消失之前或者之后的某国中央***的有效管辖之下。
从夏朝到秦统一六国的这1800余年的历史中,这三个朝代属于分封制。大大小小的诸侯国几百个,算不得割据***。商代已开始分封诸侯,称号有侯和伯。西周灭商后,因其国都远在西北,不利于控制幅员辽阔的疆土和统治商代后裔,便大规模地以封地连同居民分赏王室子弟和功臣,诸侯在其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也有服从天子命令、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维护周室安全的责任。
秦始皇统一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了第一个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王朝。此后历代王朝也还有分封的事例,但性质不完全相同。
从东汉末年割据***开始出现,魏蜀吴三国争霸,最终归于晋。
西晋“八王之乱”,五胡入华,五胡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事实上五胡是西晋末各乱华胡人的代表,百余年间,北方各族及***在华北地区建立的国家达数十个,出现五胡十六国。
东晋亡后,分裂为南朝刘宋、南齐、南梁、南陈四朝。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五朝。后统于隋朝。
隋亡后到唐初出现了唐:李渊;秦:薛举;定杨:刘武周;夏:窦建德;隋:杨侗;郑:王世充;魏:李密;梁:萧铣;楚:杜伏威;吴:李子通;楚:林士弘;梁:梁师都;汉:刘黑闼;鲁:徐圆朗;燕:高开道;宋:辅公祏;许:宇文化及17家称帝。
唐中期安禄山史思明先后帝,国号燕。唐后期唐朝灭亡后依次定都于中原地区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中原地区之外存在过许多割据***,其中前蜀、后蜀、南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等十余个割据***被《新五代史》及后世史学家统称十国。
元朝后期天完***徐寿辉、陈汉***陈友谅、明夏***明玉珍、韩宋***韩林儿、东吴***张士诚、西吴***朱元璋。后统于明。
明朝末年有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弘光:福王朱由嵩,隆武:唐王朱聿键聿键,绍武:唐王朱聿𨮁,永历:桂王朱由榔,监国 :潞王朱常淓,定武:韩王朱本铉,监国:鲁王朱以海,东武:淮王朱常清,监国:靖江王朱亨嘉,监国:威宗太子王之明,监国:益王朱慈炲,监国:益王朱由榛,监国:楚王朱容藩,台湾郑氏。
首先当然是我们公认的夏朝,夏朝存在于约公元前2070~约公元前1600年,第一任君主-夏启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了商朝第一任君主便是商汤
后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了周朝,周又分西周东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之后天下大乱,上百个诸侯割据,这一时期史称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经历春秋几百年的发展,各诸侯国相互吞并,齐楚燕韩赵魏秦等大型诸侯国存留下来,这一时期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嬴政自称始皇帝。
后秦朝暴政,民不聊生,各地起义不断。最终刘邦在各路起义军中脱颖而出建立了汉朝中间由于王莽篡夺皇位并建立了新朝(公元9年~公元23年)故汉朝分为西汉(公元前206~公元9年)和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
东汉末年分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末期司马氏夺取了魏朝大权建立晋朝后一统三国史称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
后司马睿夺权后称东晋(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整个中国朝代的时间表
1.夏朝:公元前2029年至前1559年,公元前471年
2.商代:约道岛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总数:438
3.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256年左右,分为西周朝和东周朝,东周朝分为春秋战国,战国时期,合计:867
4.秦: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共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总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总计:210年
7.新朝:公元10月6日,第十二个月,共23年,共16年
8.宣汉:公元23-25年,总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总计:196年
整个中国朝代的时间表
1.夏朝:公元前2029年至前1559年,公元前471年
2.商代:约道岛公元前1559年-约公元前1046年,总数:438
3.周朝:公元前1046年至256年左右,分为西周朝和东周朝,东周朝分为春秋战国,战国时期,合计:867
4.秦:公元前221年至前206年,共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至前202年,总计:5年
6.西汉: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总计:210年
7.新朝:公元10月6日,第十二个月,共23年,共16年
8.宣汉:公元23-25年,总计:3年
9.东汉:公元25-220年,总计:196年
10.三个王国:公元220-280年,总计:61年
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甲骨学是以商朝甲骨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学科。甲骨学举凡以甲骨卜辞为承载体论述上古历史文化皆得纳入,这是一门多元的专门性学科。小屯“龙骨”即“甲骨文”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做中药吃进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代甲骨
商代晚期(公元前14~前11世纪),商王常用甲骨占卜吉凶,卜毕将所问之事或所得结果刻(或写)在其上,称甲骨文。因商代甲骨文不见于古代史书记载,所以学者命名不一,有龟卜文、契文、殷契、甲骨刻字、殷墟文字、贞卜文、殷墟卜辞等各种名称。
商朝灭亡,“失国霾卜”,商代甲骨即不为世人所知。
王懿荣发现
所谓的“人吞商史”,指的是甲骨文在被世人重视之前,很多都被人当做“龙骨”,研磨成粉末吞了。到底怎么一回事呢?
在清末,甲骨文才逐渐被重视,才有人开始研究。之前很多刻有文字的甲骨竟然是被当做中药在使用,清光绪年间,北京有个任国子监祭酒的官,叫王懿荣,他因生病到宣武门外菜市口达仁堂中药店买回一剂中药,其中有一味药叫“龙骨”,看见上面刻有文字,倍感惊奇,于是命人到药店把有字的“龙骨”全部买回。之后才有了甲骨文的研究。甲骨文中大量的商代历史信息,就这么被之前的人当药磨碎吞掉了,所以我们说人吞商史。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商代出现,主要出土在河南安阳的殷墟。为什么叫甲骨文,这得先从商代人的一种习惯说起,商人敬神崇鬼,统治阶层凡遇重要***,皆要问卜于鬼神,比如是否能打仗、什么时候祭祀祖先、未来天气如何收成好不好、适不适合出门、身体不舒服是什么原因等等。具体做法,负责问卜的贞人先在龟甲兽骨的一面钻或凿一些小坑,然后在火上烤,这样龟甲兽骨会以这些小坑为中心出现裂缝裂纹,然后根据纹路判断结果。因为这种文字总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所以称甲骨文。我们这次展览中有一件完整的刻辞龟甲,上面的文字我们特别注释了出来,大致意思是问用什么牲口、什么酒祭祀祖先,朝哪个方向祭祀。由于部分甲骨文具体代表什么意思还有学术争议,所以我们很难清楚明白解释,只能大致理解,所以前段时间还有文字博物馆向社会征集甲骨文释读,1个字奖金10万,可谓1字万金,可见甲骨文的研究难度之大。
这要从清光绪年间说起,话说身为清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有一天看到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上面刻着一种图案,看上去很象文字,于是他就把所有的龙骨买了回来。经过研究,他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文字。可惜,王懿荣还没有深入的研究这种文字,在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时***殉国。
后来,罗振玉经过多方查询,终于确定龙骨出土于河南安阳西部的小屯村。后来,研究者把这些龙骨上的符号命名为“甲骨文”。继罗振玉之后,许多著名的学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考释和研究,形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甲骨学。
显然,在甲骨文发现之前,对于世人来说,它只是一味中药[_a***_]而已。
小屯村的农民将挖出的龙骨卖给药铺,于是许许多多的商代史料被磨成粉,当作药吃进人们的肚里,这就是所谓的“人吞商史”。
1.商代:历史散文的萌芽 甲骨卜辞、《易经》卦爻辞、商周铜器铭文
2.周代:巫、史逐步分家,形成系列的史官制度。先秦历史散文,可以看成是史官文化的产物。 《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先秦历史散文是史官文化的产物;其文学特点是讲究文***。
3.汉代:纪传体散文的典范:《史记》(司马迁)和《汉书》(班固) 杂传如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刘向的《说苑》、《新序》、《列女传》。 杂史如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
4.魏晋六朝的传记文: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萧统的《陶渊明传》。 正史中的传记代表:南朝宋范晔的《后汉书》
5.唐代传记文:韩愈:《张中丞传后叙》《毛颖传》 柳宗元《捕蛇者说》《种树郭橐驼传》《童区寄传》《段太尉逸事状》
6.宋代的传记文:欧阳修,三苏,曾巩...
7.元明的传记文:袁宏道,高启,
8.清初散文三大家:侯方域、魏禧、汪琬 桐城派四大家:戴名世、方苞、姚鼐、刘大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商代到清代的历史***概括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商代到清代的历史***概括的5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09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