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师说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师说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柳宗元参加了一场古文运动叫什么?你怎么看?
柳宗元和韩愈都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这场运动并称"韩柳"。与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并称"唐宋八大家。
一、古文运动的来历
"古文”,也即是散文,是征对骈文而言的。
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等形式,华而不实,因此,不适于应用。
西魏苏绰曾仿照《尚书》作《大诰》,提倡商、周古文以改革文体,没有收到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除文华,仍然沒有扭转颓风。
唐初时期,骈文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喜浮华,史学家刘知己在《通史》中提出"言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倡改革文弊,但是,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然使用骈体。
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也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且以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柳宗元、韩愈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古文理论,并且作出了相当数量的优秀古文作品。这时,一批学生和追随者热烈响应,于是在文坛上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这场运动把散文的发展推上了一个新的阶段。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文体的改革(用战国秦汉的标准散文取代骈体文)和文风的改革(用文质相副的文风取代华而不实的文风)。
这一改革酝酿已久,可以说从刘勰就开始了。但是到唐玄宗***以前的一些人们(包括李愕、王通、令狐德棻、李百药、魏征到刘知几)都只提出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问题,而没有明确提出与这种文风相联系的文体问题,更没有提出一种完整的故文理论来代替它。
至安史之乱前后,肖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柳冕等人才正式揭橥复古旗号,并公开反对“丽偶章句,使枝对叶比”独孤及《检校尚书员外郎赵君李公集序》的骈文。但是,他们也没有建立起完整的散文理论,特别是对散文的艺术性没有明确的标准和要求,加之他们在创作上成就不大,因而古文运动仍未能展开。
及至韩愈、柳宗元出来,这种情况才有根本的转变。他们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而且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散文理论。这一工作是由韩愈的,柳宗元则急起“与之角”。他在古文理论方面的主要贡献有:
唐代古文运动不仅产生了一种新散文,也引起了赋的变革,它同传奇小说也有一点纠葛。柳宗元在这两方面都有贡献,可以说,柳宗元不仅对害代的古文运动的理沦作出了最要的贡献,尤其在创作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我来告诉你,柳宗元和韩愈参加并领导的这场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散***新运动,也叫中唐古文运动。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散文传统的国度,从第一部散文集《尚书》算起,至今已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先秦的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汉代的史传文学和政论、辞赋,魏晋南北朝的散文和骈文,都曾有过自己的辉煌。然而到南朝齐梁时期,骈体文统治了整个文坛。内容空泛、堆砌典故辞藻的骈文,清规戒律甚多,逐渐成为散文发展的桎梏。其间,尽管一些有识之士也曾经批评骈文,提倡散文,拉开了古今文体斗争的序幕,但是从齐、梁历陈、隋而至中唐,古今文体斗争走过了三百年的道路,骈文依旧占据上风。比如,在韩愈、柳宗元之前,有南北朝及隋代的裴子野、苏绰、李谔、王通,唐初的史学家魏征、李延寿,唐代诗***新的先驱者陈子昂,盛唐的李华、元结,至中唐前期的柳冕等人,均在不同时期、从不同角度提出倡导秦汉散文、反对六朝骈文的主张,并有一定的实践,然终因没有形成系统明确的理论,未能造成强大的声势,更未能真正改变骈文统治文坛的局面。而真正对散***新运动产生广泛深刻影响的当是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即古典散文,是指与骈文相对立的单句散行的文体。“古文” 词古已有之,但多指古代典籍,“古文”作为一种文体的概念,始于中唐韩愈。安史之乱后,尽管社会矛盾重重,但还是出现了从德宗到宪宗的“小中兴”时期。这种局面给一部分文人带来了恢复盛唐气象的希望,他们要求政治改革,同时要求文学改革,中唐古文运动因此应运而生。
中唐古文运动是后人对中唐时期韩、柳倡导的散***新活动和文学现象的概称,当时并没有人明确提出“古文运动”的口号。这是一场弘扬儒学、反对佛老,提倡质朴自然的秦汉式散文,反对绮艳浮华的六朝骈文,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全面进行变革的散***新运动。这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第一次自觉的文学革新运动,儒家思想是其指导思想,复古反骈是其根本目标。因此,蔡元培先生《在国语传习所的演说》中指出,中唐古文运动在当时“也算文学上一次革命”。韩愈以其对古文运动的倡导之功,对古文理论的杰出贡献以及对新体古文写作的卓著成就,而成为这场散***新运动无可争议的领袖人物。
柳宗元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在南方积极声援和支持韩愈,大力进行古文创作,成为仅次于韩愈的“副统帅”。韩、柳共同为古文运动提出了基本的理论主张:强调“文以明道”文道统一,明确了“道”是内容、目的,“文”是形式、手段,并提出文要“羽翼夫道”,基本上摆正了文、道二者的主从关系,强调文章要干预现实,强调文章的实用性。韩愈首倡“不平则鸣”,柳宗元明确提出“文”的“令褒贬,导扬讽谕”的作用,较好地解决了作家、作品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他们也重视“文”的作用,强调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改革。他们反对骈体,提倡散体;反对浮靡空疏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反对语言的繁缛、堆砌,提倡“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要“丰而不余一言,约而不失一辞”;既致力于语言的创新,又努力缩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距离。他们反对骈体,但并不对骈文***取虚无主义态度,而是吸收了骈体文中一些有艺术生命力的成分。
在韩、柳等领袖人物的倡导下,当时的一大批作家靠朋友和师徒关系,传授并遵循一些基本的文学主张,以复古为口号而行散***新之实,共同反对骈文,写作言之有物的古文。一时之间蔚成风气,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文***流。在韩、柳的提倡和领导下,一场自觉的散***新运动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在他们的前后左右,有一大批作家积极参与,李观、欧阳詹、李翱、皇甫湜、樊宗师、刘禹锡、白居易、沈亚之、李汉等都为古文运动作出了贡献。从德宗贞元年间至宪宗元和年间,古文与骈文展开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斗争,并最终以古文运动的胜利,确立了在一段时间内将骈文逐出了文坛的主流地位。
中唐古文运动是中国散文史上第一次在明确理论指导下自觉进行的革新运动,它为后世散文发展提供了基本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它所确立的新体古文,成为此后千年中国散文的主流。中唐古文运动在中国散文史上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宋代的诗***新运动,明代的唐宗派,清代的桐城派,无不传其衣钵,深受其影响。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师说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师说人物传记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09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