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人物传记 > 正文

人物传记劳模,人物传记劳模怎么写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劳模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劳模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陈慧瑛是什么国的?
  2. 陈慧瑛的背景资料?
  3.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陈慧瑛是什么国的?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主席、厦门市文联副***。

陈慧瑛多次出访东南亚及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是美国ABI、英国BIC两个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东洛杉矶学院名誉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荣誉市民、美国《中华时报》中国代表、香港文学报》驻厦记者、香港《中国企业导报》副主编、《世界日报》驻中国记者等。先后被评为全国“侨界十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福建省优秀作家、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院“***特殊津贴”。1995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获世妇会组委会“特别嘉奖令”。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人物传记劳模,人物传记劳模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陈慧瑛的背景资料?

陈慧瑛,女,1946年生于新加坡,归侨,祖籍福建厦门。厦门市作家协会***、厦门市文联副***。

陈慧瑛多次出访东南亚及欧、美、澳大利亚、新西兰、巴基斯坦、港、台地区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是美国ABI、英国BIC两个国际名人传记中心咨询委员会委员、美国东洛杉矶学院名誉教授、加拿大蒙特利尔市荣誉市民、美国《中华时报》中国代表、香港《文学报》驻厦记者、香港《中国企业导报》副主编、《***》驻中国记者等。先后被评为全国“侨界十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归侨知识分子、厦门市劳动模范、厦门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福建省优秀作家、全国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院“***特殊津贴”。1995年参加第四届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并获世妇会组委会“特别嘉奖令”。196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诸葛亮儿子临死前,为何后悔没有除掉姜维?两人有何矛盾?

诸葛瞻临死前并非后悔没有除掉姜维,只是在绵竹之战前说过一句“于内不能除黄皓,于外不能制衡姜维”的话,觉得有愧后主的厚待,以至敌入国境,致使国家陷入危亡之际。从诸葛瞻的结局来看,他继承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却没有继承其父亲的才能与智慧。姜维是穷兵黩武,但他是贯彻了诸葛亮的北伐方针,这是基本战略,诸葛亮在世也一定会继续这个事业,诸葛瞻曾因姜维北伐失败而上奏刘禅夺其兵权,这个做法很明显是眼红姜维的权力,二人并不存在矛盾。

人物传记劳模,人物传记劳模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诸葛瞻守绵竹

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又粮运将匮,频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登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三国志.邓艾传》

诸葛瞻自幼聪慧,这也可能是诸葛亮在众人面前抬了抬自己的儿子,他曾写信给诸葛瑾,说自己的儿子八岁的时候就如此聪慧了,害怕太过于早熟,长大后会自负难以成大事。这种家信能被史料记录下来,本来就显得蹊跷,我个人觉得是诸葛亮为自己儿子铺路的做法。诸葛瞻也因其老爹的影响力,娶了公主,一路扶摇直上做了军师将军,又因写得一手好字倍受蜀人喜爱。但这非治国治军之才,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当其受命镇守绵竹之时,并没有表现出诸葛亮口中的智慧。

景耀六年的时候,魏国伐蜀时邓艾走西路,在沓中就与姜维所部发生过大战,很明显如果邓艾南下,必克阴平郡。这个时候的诸葛瞻也许到不了阴平,因为整个伐蜀战争中,蜀国一直都是反应慢半拍,这与魏国长期以吴国为征伐目标有一定关系,全国都没有进入高级战备状态,这个是诸葛瞻无法挽回的。当邓艾偷渡阴平后顺利夺下江由,并随即拿下重镇德阳。此时诸葛瞻军至涪县的时候便停下了,因其北进的前锋军失利,便直接放弃了涪县,退守至绵竹城。这样一来,失去了涪县这一重镇,致使绵竹北面广大平原无险可守,因此一战而败。


人物传记劳模,人物传记劳模怎么写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反观全局,邓艾从沓中与姜维大战之后,姜维是往南撤的,到阴平时调转兵锋向东夺了桥头重镇,进而据守剑阁要隘。这等于直接截断了诸葛绪的中路军和钟会的西路军的两条进军路线。这样的大好时机下,诸葛瞻如果轻骑驰援江由,沿河据守,恐怕邓艾没那么容易打到绵竹,毕竟此时的邓艾军遇到了“粮运将匮,频于危殆”的危机,最怕的就是战局往后拖。钟会被姜维挡在剑阁以后,进军受阻,故而派田章绕道与西路邓艾汇合攻打江由,这足以见江由的战略地位,孤军守城的马邈无奈投降献城,致使邓艾的西路军长驱直入到涪县,而此时的涪县也被诸葛瞻放弃,轻易陷落敌手。由此可见诸葛瞻的军事才能比其老爹差太多,而姜维已经做了自己能做的,此战打成这样怨不得人家姜维。并且诸葛瞻战败后,姜维不得不放弃剑阁要隘而回援成都,致使全盘崩溃。

诸葛瞻与姜维

“吾内不除黄晧,外不制姜维,进不守江由,吾有三罪,何面而返?”——《英雄记》

诸葛瞻在与邓艾大战之前总结了自己的三大罪状,其实就后世看来,前两条真的很自负,黄晧乱政曾致使姜维躲沓中屯田不敢回朝,这样的角色诸葛瞻又能奈何的了么?姜维是连年北伐,但并不是用穷兵黩武就能一句话概括的,姜维北伐一是继承了诸葛亮遗志,二是“益州疲弊”下的图存战略,后世总说蜀国弱小,北伐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但蜀国除了北伐还能选择怎样呢?

其北伐目的也是占据关中以及拢右地区,有点效仿汉朝开国鼻祖刘邦的意思,偏安一隅就是等死,何不一博?再者姜维的北伐并非徒劳无功,据统计下来,姜维的北伐比诸葛亮时期的效果更好一些,其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据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成功的对魏国形成骚扰,一定程度上配合了吴国与魏国的东线战争,这是三国鼎立得以延续的关键。

“诸葛亮在蜀,尽其心力,其子瞻临难而死义,天下之善一也!”——司马炎《汉晋春秋

相比较之下,诸葛瞻的最后一罪没有进守江由反而比较客观公道,但在邓艾兵临城下的时候认识到一点为时已晚,这是一个高层领导缺乏战略眼光的恶果。其战略眼光的匮乏还表现在曾经与董厥上书弹劾姜维北伐战败一事,当时二人皆任“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此时身为核心领导,对于北伐事业没有支持的态度,反而担心姜***利过重,因其一次失败便要削其兵权,毫无格局,那么黄晧霍乱朝政,为何不敢发一言?

公证来讲,《华阳国志》中记载了陈寿曾经在诸葛瞻手下做官,受到羞辱,故而在其修《三国志》时对于诸葛瞻的记录也许会有失偏颇,诸葛瞻因此在历史上的评价并不高。姜维最终为蜀国精忠落得“刨腹问胆”的下场,算是鞠躬尽瘁了,而诸葛瞻也是战死城下,继承了父亲的忠肝义胆,二者没有什么矛盾,都是为国家着想,只是政见不同罢了!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劳模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劳模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