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肖邦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肖邦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钢琴家》
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席皮尔曼的自传改编,由罗曼·波兰斯基执导,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战争片。故事背景是二战期间德国士兵对于犹太人的疯狂***,主人公是一个在波兰生活的犹太钢琴家,在战火中艰难生活。
《钢的琴》
由***和秦海璐主演,张猛执导的讽刺幽默片。讲述了生活艰难的平凡父亲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而不断奋斗,在身边朋友们的帮助下,用钢铁为女儿打造出了一架钢琴。立足于小人物的艰辛和对生活的希冀,展现了平凡真情。
《钢琴教师》
由德国、波兰、法国、奥地利联合制片的131分钟文艺片,由知名导演迈克尔·哈内克执导,文艺片女王伊莎贝尔·于佩尔主演。电影改编自艾尔弗雷德·耶利内克的同名小说,讲述长期禁欲的女钢琴教师,在40岁时,被年轻帅气充满生机阳光的男学生追求,她本就不平静的心如被搅浑的湖水,奋不顾身的投入这段充满暴力和病态的不伦恋中。
1. 海上钢琴师(豆瓣9.2 / IMDb8.1)
如果一辈子生活在船上,人会不会无聊死。
对于1900来说,并不会,因为他有钢琴为伴。
从小就生活在船上的他,唯一感兴趣的事,就是钢琴。
在封闭环境下的成长经历,让他练就了一手钢琴绝技,就连陆地上最顶级的钢琴家都不是他的对手。
虽然爱琴如命,他却因为一个女孩儿,差点打破自己的誓言,登上陆地。
但最终只因一份执着,他最终没有那份他上陆地的勇气。
有人说1900的结局是悲惨的,因为他随钢琴一同化为灰烬。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非常优秀关于钢琴与人生的电影。主人公从出生就被丢弃在一艘邮轮上,有幸获得一位船员的收养,慢慢在船上长大。由于天赋异禀,他逐渐学会了弹钢琴,并且技法异常了得。但是终其一生都未踏上人类的大陆。
与钢琴有关的电影,小编看过的比较不错的有3部。
一、最经典-----《海上钢琴师》
这部影片就是讲述一位钢琴天才的传奇一生,他一出生就被遗弃在一座豪华游轮的头等舱,收养他的是船上的水手。船上所有人的友善和包容让他度过了并不那么灰暗的童年,渐渐地他展现出了无师自通的钢琴天赋。在这艘游轮上,无论是头等舱的贵族,还是下等仓的平民,都沉浸在他优雅动人、欢快灵动的钢琴声中。甚至,陆地上大名鼎鼎的爵士乐***也来找他斗琴,结果却铩羽而归。在这艘游轮上,他走完了自己的一生,无名无利,甚至连爱情都转瞬即逝。。。。。
这部《海上钢琴师》适合夜里1个人静静地观看,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二、最生活--《钢的琴》
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就是中国的90年代初期,那个80后小时候陌生而又熟悉的时代。那一轮轮的工厂改革大潮。大主题是这群苦苦追着时代脚步的人,小主题就是陈桂林对小元的父爱了。中国式的父母,不会把这些挂在嘴上,哪怕爱得再深再切,面对面的时候,也是眼神和行为代表一切。电影里***扮演的陈桂林,说过最直白的话,也只不过是“孩子想学,就一定得让她学”了。他对小元的爱,全都融在了那个纸板的无声“钢琴”和最后那架凝聚所有人心血在工厂制作的“钢的琴”里。
三、最青春--《不能说的秘密》
《海上钢琴师》
经典中的经典。先不谈影片的内涵,只看音乐。几个笔者认为经典的镜头:小号手托尼应聘船上乐队的那一段小号,就十分的经典,让人不禁闻之起舞。1900(主人公的名字)在给托尼介绍他是如何演奏钢琴的时候,分别用音乐描绘了一个逃跑的***,一个陷入回忆的人,一个***,一个小偷,其中的演奏,真的不能再真实,完全就是在给我们讲述一个故事。不怪托尼最后说了句:“Damn,it's true.”(你说的,真他娘的对呀!后面还有在灌唱片时,看到窗外女子的那一段,无尽的情愫,无边的爱恋,充斥其中。就算听着,都觉得自己恋爱了。影片***应该是斗琴部分,1900最后一曲,真的精彩至极。无法用语言来表达,还是希望你自己观看一下,这就是音乐的魅力。
印象最深的三个瞬间:第一个是1900小时后第一次在钢琴上演奏,船长说这不符合规律,结果他来了一句:“F**k the rules.”这句话激励着我,每当***排列不下去时,就胡写一通。第二个是灌唱片时,最后1900掰碎了唱片,说了句,我的音乐只能跟在我身边。第三个是1900想下船,但是没有下去,就把帽子扔下船,说了句,就算我下去了。
整部电影,没有尿点,从头看到尾,心灵都会得到升华。1900对音乐是纯粹的,对陆地是恐惧的,值得我们深思太多。
配乐:埃里奥·莫里康内
肖邦式浪漫是指善于表现个人的感情和幻想,尤其强调个人主义的体验。他们热衷于反映内心最强烈情感的爱情主题;倾心于带自传性的,不满现状的忧郁,孤独者的精神。在描绘自然景色及现实形象时,也更强调主观色彩的印记。
肖邦式浪漫也是浪漫主义音乐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对本民族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的强烈兴趣。这反映了19欧洲民族意识的觉醒。表现在一些长期倍受欺凌的国家和民族(如波兰、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民族乐派”先后成立。和这些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紧密呼应。在音乐创作的题材方面,盛行***用民间歌谣及民间故事为主题。
《钢琴家》的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是犹太人,1933年8月18日出生于法国巴黎,毕业于罗兹电影学院,法国导演、编剧、制片人。
罗曼.波兰斯基出生不久,全家就遇到法国兴起的反犹排犹浪潮迫害,而迁回在波兰的老家克拉克夫。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迅速占领克拉克夫,全家又遭到迫害,母亲不幸被抓到集中营被残害致死。《钢琴家》是根据波兰犹太作曲家和钢琴家维特德斯娄.斯普尔曼的真实自传改编,影片描写了一个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期间艰苦生存的故事,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也是身有体会二战生存的艰辛,所以,导演这部电影是投入了自己的感情在里面,影片故事情节非常好。《钢琴家》也是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部电影。
电影《钢琴家》的导演是罗曼波兰斯基,这部电影掺杂了,他回忆孩童时期亲身受纳粹迫害的经历。所以拍片时,他很清楚自己想要表达什么,而且影片细致入微,尽量贴合现实情况进行拍摄!
因为亲生经历,有很多小的细节处理的特别到位,德国军官对于犹太人说话,会用非正式话语的你“du”来说话。这种表达方式在德国是不能和成年人说的。在影片中这种细节还有很多很多!
而且这部电影是从来没有说过法语。
为了能够找到合适的男主角,罗曼波兰斯基先后面试了不到一千五百位人选进行面试和视镜,为了也是付出了巨大的坚信,最终找到了回弹钢琴的阿德里安。
而且为了再次能够回忆当时的现况,和有充足的资金。
罗曼波兰斯基融入了接近于现实的个人情感,使得大家对这部影片感受更加的强烈,犹如人临其境,把犹太人区为了求生的痛苦经历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出来。
其背景音乐是肖邦的革命诗章,浓厚的民族气节在电影观影中被带动出来。
那是一种隐忍的力量,那是一种暗中憋劲的力量,在犹豫的旋律的中,等待着激昂的号角~
罗曼波兰斯基在电影的后端,在流落荒岛的情节,一样是那样的认真和仔细,整部电影没有一点的放松,拍摄的依然是那么的细腻。人性在后半段被拍摄的淋漓尽致~
最终这部电影获得了国家电影奖项凯撒最佳大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肖邦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肖邦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03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