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张继人物传记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张继人物传记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等。
诗囚”孟郊
.“诗虎”罗邺
罗邺:唐朝诗人 王之涣(688-742)
字季淩,今山西太原人。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做过县主薄、县尉等小官,由于遭人诬陷,一度放弃当官,四处漫游。他的诗与高适、岑参、王昌龄齐名,风格也相似,内容大多描写边塞风光,表现出热情进取的人生观。
高适(约700-765)
字达夫,今河北景县人。唐朝诗人。他早年过着流浪的生活,很不得志。他比较熟悉边塞风光和军队生活,他的诗多反映当时的边疆形势和士兵疾苦。
张继 枫桥夜泊卢纶(748-约799)
字允言,今山西永济人。唐朝诗人。几次考进士都没有考中,后来做过几任小官。他的诗多数写送别和酬答,也有一些优美的风景诗。最被后人称赞的,是他那几首反映边塞生活的绝句。著有《卢纶诗集》。
于谦(1398-1457)
字廷益,号节庵,今浙江杭州人。明朝诗人、政治家。为官清正,不畏***,深受百姓爱戴。他的诗气质刚正,明白如话。著有《于忠肃集》。
诗词的境界是用优美,精确感人的语言,好的韵律,通过人,境,事抒发喜怒哀乐的情感。还要使人易读,易记,易唱。最高境界是有家国情怀,有千古哲理,有摧人奋进向上的***。
关于诗词的境界问题,清末民初学者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有非常精彩的论述。
他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
这几句词出自晏殊《蝶恋花》,意思是说,开始学诗填词时,心中没底,眼前一片茫然,不知从何做起,求索无门,无尽的疑惑,无尽的痛苦。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
这两句词出自柳永《蝶恋花》,意思是说,经过反复琢磨、推敲求索,终于摸到了一些门路,即使再苦再难也是值得的,无怨无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这几句词出自辛弃疾《青玉案》,意思是说,不知几万里上下求索,忽然发现,哦,原来真谛就在这里呢!一种成功喜悦难以言表。
王国维这几句话,形象万分地描述了古今大诗人成家所迈过的三道门坎,达到的三层境界,鞭辟入里,浑容贴切,如果晏、柳、辛在世,想必也是十分赞同吧!让我们对王氏之才情和睿智不得不心悦诚服。
现如今有志于诗者,你又准备向哪层境界发起冲锋呢?
一首好的诗词必须具有较高的文学知识以及格律方面的运用。这是对诗词的基本要求。除去这个条件,我认为诗词的最高境界应是诗人合一。人在诗里面,诗在人心里。也就是必须要有很高的意境。决不是随便用华丽的词句随意组合就是一首好诗的。不管是叙情诗也好,言志诗也好,都要把你内心深处要说的话用恰到好处的词句表达出来。我以为这样写出来的诗词才算是最高境
界。
本人只是个诗词爱好者,有一点写作基础,但对格律理解的不深,尤其是平仄运用往往有误,但也能对古诗词鉴别出高低来。写诗时着重意这方面。
前几天我在今日头条里发表一首词:《如梦令》。这首词是仿照李清照的《如梦令》写的,词文如下:
昨夜雨急风骤,清晨稍有凉诱。试问气象人,却道炎热依旧。知否?知否?多少衣衫湿透。这首词有了5000多阅读量。这是第一次这么高。我自己也很满意这首词。***若说这首词写的还算不错的话,那不错在哪里呢?我认为除了在用词方面以外,是表现在这个意上,哪一句最能表达这个意呢?~多少衣衫湿透。酷暑盛夏,应是避暑时候,干活的工人们,头带钢盔的战士们还在忙碌着,训练着,衣服早已湿透。此情此景着实令人敬仰。
以上是本人对诗词的一点浅识。谢谢!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张继人物传记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张继人物传记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01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