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人物传记中医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人物传记中医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医和道医有何区别这个问题问的太好了。这个问题也要分为三个层次来回答,
第一个层次是道医和中医同源而已。
第二个层次是中医是给人类治疗疾病的医者,道医不但能给人类治疗疾病而且最大的是根据天象可以判断出自然环境的变化,当然了最大的是可以根据天象反映出来的现象道医可以列出治理治法。
第三个层次是道医可以治国理政,但是中医不具备这样的能力。
″十道九医″,医家和道士,都读《黄帝内经》,概内经既是医书也是修道之书,故有医道同源之说,历代有名的中医也是修道的道士,如,陶弘景,葛洪,孙思邈,王冰,马珏,李时珍等,也有不是的如扁鹊等,医药在修道者,看来属行善积功之事,故道人多医,
从中医的渊源来说,道、医同源。但后世中医离道可能越来越远。至少现在的趋向还是这样。
不说别的,就看《黄帝内经》,里面记载了很多道医的内容,最典型的如现在称为“运气七篇”的运气学内容,但《黄帝内经》里,又何止运气七篇在讲医与道的关系呢?
《黄帝内经》的运气学,现在明白的人已经很少了,虽然最近这些年通过网络传播,更多的人接触到了运气学,但真正弄懂的确实不多。更多的人看到它的表述,就感觉迷糊了,弄不懂了。还有一些人也是借此弄不明白来攻击中医的。
张仲景之所以成为了医圣,与他传播中医的作用分不开。他是把过去的汤液经与内经结合在一起的集大成者,让中医的理论与药方合流,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让后世中医可以通过《伤寒论》接触和学习中医,而不是通过《黄帝内经》里的医理学习。《黄帝内经》所讲的医理更复杂,而且更不易操作,而《伤寒论》则不一样,讲出来的都是疾病表现特征与治疗之道。后世中医学子,一定程度上,也可以通过“按图索骥”的方法,开始中医学习。
也就是说,《黄帝内经》里,中医还有很明显的道医痕迹,而到了《伤寒论》中,或者张仲景之后的时代,中医就已经把医理融入实践,让具体的辩证和治疗手段,成为了中医的学习重点。这足以应付大多数当时的疾病。
当然,要做大医,上医,还得回到中医经典里,用医理指导中医。但对于百姓日用,日常的疾病,那些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更容易为大众掌握,成为中医普及的法子。
现代中医个道医的区别,在于道医关注的是中医本源、理论,弄懂理论,可以举一反三。而现代的很多中医,丢了理论与核心,把中医变成一种实践医学。讲的的不是中医理论,而是疾病的症与证,外在表现,并通过外在表现进行合参,以及按照自己熟悉的一套方法进行治疗。于是,大病、难病治不好了,中医治病的道理说不清楚了,说出来的道理流于教条,不易为人所知,脱离了生活,也就脱离了中医的“活着”。以至于一些人认为中医要“寿终就寝”了。
中医其实离不开它的本源。离开了阴阳五行的理论,中医就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离开了百姓对中医的广泛认知,中医终究要成为僵死的医学。而中医之所以能够存续数千年,根本的,就在于它活在百姓中,在于它的理论不离天道,无法被泯灭。除非地球不在了。
中医留下了不少典籍。这些中医典籍,就是后世修正医学,返璞归真的模板。中医经典不死,中医必将永存。这应该就是中医与人类发展的规律同源的现实所在。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人物传记中医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人物传记中医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30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