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事件 > 正文

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啊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谁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男人剪辮子的?
  2. “旗袍的历史从1636年算起”这一说法有根据吗?

谁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男人剪辮子的?

康有为

国内最早正式提出剪辫倡议的应当是康有为了。

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剪辫子是清朝末期,是由康有为提出的。康有为是中国第一个正式向皇帝奏请断发剪辫的人。 剪辫运动又称剪发易服,是清末时期的一场遍及全国的群众性的剪辫子运动。

是康有为。

民族危亡关头,康有为振臂一呼,冒着杀头的危险,为清廷把脉并指明方向,献上救亡图存之策,且不说他的方法好不好,单单就这个行为而言,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需要有开阔的视野、开明的头脑,更重要的是要有大无畏的勇气。

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敢为人先的勇气,是最珍贵的品质。

至于先行者变成保皇派,逐渐落伍于时代,那是另一回事了。

1898年,康有为发起维新变法,向光绪皇帝上了《断发易服改元折》,详细分析了留辫子的五大弊端:有损国家形象,不利于对外交往;影响劳动生产,存在安全隐患(容易被机器缠住);不利于军事训练;洗头不方便,不卫生;被外国人讥笑为像猪尾巴,不美观。

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事件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因此,他请求光绪皇帝率先剪掉辫子,表率万民,在全国范围推行剪辫子。

光绪皇帝毕竟不是明治***,没有这个魄力,不过他没有因此处罚康有为。

皇帝不同意,康有为也知趣,直到维新变法失败,他也没再提剪辫子的事。

事虽没成,但好歹把敏感问题摆上了桌面,开了风气,有了先行者,不怕没有后来人。

旗袍的历史从1636年算起”这一说法有根据吗?

旗袍文化盛京的肇端和发展的这段历史,中间蕴藏着无穷的生命力与伏藏,是宝贵的历史财富,是沈阳的财富,是整个旗袍产业界的财富,更是中国服饰文化与产业的共同财富。

从旗袍文化的起源说起

旗袍是是盛京的,是沈阳的,是中国的

旗袍文化,如今已经成为全球中华文化圈的一个重要的标签,上至国家领导人的夫人们的礼仪正装,下至时尚街拍镜头里的都市白领,从中国到世界各地的华埠唐人街,旗袍文化的影响无处不在。

然而,旗袍这个以民族文化来命名的服饰究竟前世何处?

旗袍发祥于1636年的盛京,也就是今天的沈阳——如今,这已经是各界的共识。

说旗袍文化,不能不提清文化;说清文化,不能不提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建立大清,擘画了从国体到服饰的一应新朝规制。

据史料记载,1636年的四月十一日,皇太极率文武百官在盛京城德盛门外的天坛祭告天地。他在祝文中说:“勉徇群情,践天子位,建国号曰大清,改元为崇德元年。”正式宣告了清朝的建立。接下来,朝廷次第颁布了宗室王公与福晋、诸臣顶戴品级服色等制度。“削发易服”,旗袍从此成为后妃、格格等旗人的法定服饰,成为满汉通用服装,沈阳也由此成为“旗袍故都”——旗袍文化从此产生,之后凡此种种变化,皆由此而来。所以,旗袍文化的根底在沈阳,抛开沈阳谈旗袍,旗袍只能是一种时尚,一种款式,一种品位,一种穿衣选择,一种视觉效果,而不能称其为文化,更遑论深入的产业文化挖掘与创意细节的纯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风东渐,西洋文化浸袭着中国本土文化,许多沿海大城市,尤其是上海这样的大都会,因华洋杂居,得西文风气之先,服饰也开始发生潜在的变革。

西方服饰影响,经改进之后的旗袍逐渐在广大妇女中流行起来。这种旗袍是汉族人在吸收西洋服装样式后,通过不断汉化改进,才进入千家万户的。旗袍的样式很多,开襟有如意襟、襟、斜襟、双襟;领有高领、低领、无领;袖口有长袖、短袖、无袖;开衩有高开衩、低开衩;还有长旗袍、短旗袍、夹旗袍、单旗袍等。改良后的旗袍在二十世纪30年代,几乎成为中国妇女的标准服装。当时无专业服装研究中心,服装式样的变化在流行过程中不断变化。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改元易服是什么历史***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