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春秋时期徐国历史事件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春秋时期徐国历史事件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徐国的区域最早在鲁南苏北以山东郯城为中心的区域,后迁移到徐州、泗县、泗洪。
徐偃王时最为强盛,疆域扩张到整个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
徐国是夏朝所封的诸侯国。周初,在江苏泗洪县一带为中心,建立徐国,在周穆王时期,才肯臣服于周朝。徐国在东夷中最为强大,春秋时为楚国所败,公元前512年为吴国所消灭。
徐国为嬴姓,东夷诸国之一,夏商周时分布于今淮河中下游地带(今江苏西北部与安徽东北部),其最早之起源可追溯至大禹时代。
大禹治水,皋陶与伯益(传为少昊后裔,嬴姓,古代嬴姓各族之祖先,东夷领袖)佐助其治水平土有功。后大禹接受舜帝的禅让成为君王,以皋陶为继承人;皋陶先逝,大禹复以伯益为接班人委以政事。公元前2095年大禹去世,伯益避让大位于大禹之子启(一说与启争位被杀),启嗣位,君位自此由禅让制变为子孙世袭制。
夏启封伯益子若木为徐伯,封地为今山东中南部一带与安徽泗县以北地区;此为徐国之起源。
殷商后期,徐族在今山东南部邹山一带建立徐国,徐人同商王结盟,成为商朝嫡系方国。西周成王初,武庚(商纣王子,受封商都以北之邶,以续商祀)、管叔(周武王弟,封于今河南郑州市,同蔡叔监视武庚及殷商遗民)、蔡叔(武王弟,封于今河南上蔡县西南)联合东方夷族叛周。周公东征,平定叛乱,徐人被驱逐至海滨,即今淮河中下游;徐人遂以今江苏泗洪县为中心建国。
周穆王时期(公元前***6—922),徐国在第三十二世国君徐偃王手中复兴,在东夷中最称强大。徐偃王曾率领九夷(淮、泗一带各部族)攻周,西进至黄河沿岸。周穆王不得已,命徐偃王为东方诸侯盟主。时徐国有地五百里,包括今苏北、皖中、鲁南等江淮广大地区。徐偃王行仁义,施仁政,得到东夷拥戴,三十六方国皆朝觐之。周穆王忌惮徐国强盛且深得众心,遂命楚伐徐。徐偃王“不忍斗其人”,遂离国北徙至彭城(今江苏徐州市)武原县(今江苏邳州市西北)东山下,数万百姓追随之(一说徐偃王已死,其子宗北徙彭城)。楚军穷追不舍,徐偃王被迫蹈海自尽(徐偃王之事,史书多歧义,兹姑取一说)。周穆王复封宗于徐,仍为徐国国君,继续治理徐国。其后,徐国又相传了十一世。
周宣王时,曾对东南的淮夷、徐国用兵,损失惨重,但徐国的实力亦受到削弱。
春秋初,徐国仍为江淮间强国,齐桓公与之联合抗楚。中期以后,鲁与齐等东方大国对徐国侵扰加剧。前526年初,齐景公发兵伐徐;二月,攻至徐邑蒲隧(今江苏睢宁县西南)。徐子(子为爵位,子爵)与齐讲和,盟于蒲隧。自此,徐国失去下邳及泗水中游广大地区,残喘于淮浦一带。
前512年十二月,吴王阖闾伐徐。徐国灭,徐子章禹奔楚。
在中国历史上,东夷大国徐国传国一千六百年,历四十四君。
徐国历史长达1600多年,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后来还一度成为了西周的眼中钉、肉中刺!最后于春秋末其,被吴国所灭。
相传在五帝时期,伯益因为协助大禹治水有功,所以他的子嗣都得到了荫泽。
《史记·秦本纪》有记载“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伯益的二儿子若木,被封在了徐地,其也称做徐方、徐夷或徐若木。这,就是徐国的始祖。
徐国历经夏、商、周三朝,等到西周之时,其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国,是当时淮夷地区的第一霸主!
因为其对于西周的不服,因此徐国也一度成为了整个西周的重要对立国,是西周的眼中钉肉中刺!
周天子多次发动了对徐国的战争。《尚书·费誓》记载“伯禽即位之后,有管、蔡等反也,淮夷、徐戎变并兴反”。也就是说,在周公旦之子伯禽即位之后,管叔谋反,淮夷、徐戎趁机作乱!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春秋时期徐国历史***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春秋时期徐国历史***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ntnnw.com/post/29721.html